第06版:现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第五届“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全国总决赛结果公布~~~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五届“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全国总决赛结果公布
俩南开姑娘摘得大赛一等奖
常健 通讯员 闫瑾 金玉琳 刘昌奇

  近日,以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叶嘉莹先生别号“迦陵”冠名的知名文化赛事——第五届“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全国总决赛结果正式公布。南开学子魏昊宇、赵可欣的参赛作品从大学生组282份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大赛一等奖。

  赵可欣 同织天孙锦 共待凤凰鸣

  赵可欣,南开大学文学院202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曾获第二十四届“叶氏驼庵奖学金”一等奖、第四届叶嘉莹民生奖学金特等奖、南开大学“十佳微党课”“十佳公能朋辈导师”“社会实践十佳个人”“十佳团支书”“本科生优秀党员标兵”“优秀共青团员标兵”“优秀毕业生”等奖项及荣誉称号。

  幼年时,当赵可欣读到“两个黄鹂鸣翠柳”,妈妈问她,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里呢?当时的回答赵可欣已经忘记,但她仍记得那个平常的早晨和那个并不平常的问题。或许也是很多人都思考过的问题:诗词,到底美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赵可欣在支教过的近20所中小学里,向孩子们征集答案,也收获了很多有趣的回答。有的小朋友会说,我觉得诗词念起来很有节奏。有的会说,我家附近的景色和诗里的一样好看。还有的小朋友说,古人在诗里写的有趣东西,在我自己的生活中也能遇到。是啊,从两只黄鹂、一行白鹭,到雪后西岭、山寺桃花,通过将古老的经典诗词和鲜活的当下生活结合,孩子们能用好奇的眼睛重新观察着世界,更能逐渐学习用稚嫩的笔触,将大千世界与诗词的气韵相连。

  这就是诗词的独特魅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代表,它是音画意的完美结合,和人的心灵、志趣、品格息息相关。今天的我们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目的不仅仅是熟读成诵,更重要的是涵养身心,敦品厉行。

  弦歌不辍,薪火绵延,赵可欣曾荣获第二十四届“叶氏驼庵奖学金”一等奖、叶嘉莹民生奖学金特等奖,参加第十二届恭王府“海棠雅集”与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交流作品,更曾有幸到叶嘉莹先生家中聆听教诲。在叶先生“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的激励下,她秉承着“一灯燃百千灯”的精神,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颗颗诗词的种子。

  在甘肃庄浪支教,赵可欣通过戏曲唱腔直观呈现《琵琶行》长诗,大受学生欢迎。那一双双聚精会神的眼睛让她知道,绘声绘色的演绎能够极大地加深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那一声声稚朴的回应更让她明白,身临其境的体验更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潜能。赵可欣的课堂视频被上传到微信视频号和抖音平台,至今已累计获得1万多点赞,近30万浏览量,广受好评。

  在四川大邑与孩子们共同制作《我的家乡我的诗》立体绘本、定格动画,赵可欣通过文本细读、图文展示、诗词游戏、手势舞蹈、诗歌吟诵、传统戏曲等方式和孩子们一起品悟诗人心境。她用这样特殊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书香教育中与诗词相遇,用画笔勾勒出诗意的童年,焕发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与魅力。她所在的实践队获评“十佳团队”,她本人获“十佳个人”。

  在南开继续研究生学习,赵可欣获得国家级比赛“迦陵杯·诗教中国”一等奖,担任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负责人,在传承诗词的漫漫长路继续前行。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现在孩子们会指着天空,拉着赵可欣的袖子大声地喊:“姐姐你看,一行白鹭上青天!”在诗词的浸润下,二十年前幼小的她所面对的那个问题,如今终于拥有了美好的答案。

  从体味诗词的美出发,到敏锐地感受自然、情感、人生,承其品格嘉言懿行,以实际行动践行古人的智慧与修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正是诗词传承的意义所在。

  从渤海之滨到蜀之望县;从雍州之域到客家摇篮。赵可欣会继续循着叶嘉莹先生“一灯燃百千灯”的精神,同织天孙锦,共待凤凰鸣。

  魏昊宇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魏昊宇,文学院202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南开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曾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天津市优秀学生干部、南开大学2021年学生年度人物、青年五四奖章、优秀共产党员、阿勒泰地区2023年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获第五届全国公益创业赛银奖。

  得知获奖,魏昊宇很惊讶也很惊喜,“报名参赛的时候,我是阿勒泰的一名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当时和学生一起报名参赛,现在荣幸获奖,我也能为西北边疆的孩子们做个榜样了!”

  谈及参赛的初衷,魏昊宇说,自己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从小时候学习古筝,到上小学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在屋子里边走边背,再到进入南开选择中文专业,根植在中华民族传统中的文化瑰宝深深影响着她的成长。

  进入文学院学习后,魏昊宇更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真的走入了这座神圣的“文学殿堂”。她还记得大一时,在张静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上,自己坐在二主楼B104第三排正中间的位置。那是春天的第一节课,张老师吟了一句“忽见陌头杨柳色”,“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二主楼前柳树垂髫的样子,或许这就是古典诗词所带有的独特魅力,以及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华诗词之间天然的联结吧。”

  在一堂堂专业课上,魏昊宇通过教授、名家们的讲解“穿越古今”,聆听汉唐风韵的回响,感受宋元明清的风骨。同时,叶嘉莹先生与诗词的故事,她的诗教思想也常常贯穿在文学院的课堂中,叶先生一生致力于诗教传承的故事让魏昊宇十分敬服。“不仅要学好诗词,更要讲好诗词,让古典诗词也流行在新时代里”,这是魏昊宇在学习专业课之余产生的思考。

  2020年,在陈晓耘老师、阎晓铮老师的邀请下,魏昊宇开始尝试运营“诗教中国”抖音号。剪辑叶先生的吟诵视频、直播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首映式,“不管有多少人在看,我都想把这件事做好,即便做不到宏大的传播力,但如果能把这些大家讲诗词的文化财富提炼、保存下来,也特别有意义、有价值。”从最初的11万粉丝量到现在的18.6万,诗词的古典韵味和短视频的新颖形式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也让魏昊宇对传播中华文化之声更有信心。

  不止于网络世界,现实生活中,魏昊宇也在努力推动社会实践中的诗词传播。2020年,她组建团队跟随刘帅老师策划了“校军共建”教育公益项目,连续三年为新疆武警部队录制诗词微课发布在相关平台上,也三次走入边疆部队与战士们面对面交流。该项目也获得了第五届全国公益创业赛银奖。今年,他们还来到了被中央军委授予“反恐尖刀中队”称号的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并建立了南开书屋,让古典诗词不断发挥“曲高和众”的力量。从此,把诗词经典带到西北边疆的想法也慢慢在魏昊宇的心中萌芽。

  本科毕业后,魏昊宇加入了南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到新疆阿勒泰成为了一名支教老师。因为缺少地理老师,魏昊宇担任了4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地理课上,她带领孩子们从陆游的“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中体会热力环流的道理,也从徐霞客的“峭峰离立,分行竞颖”中感受喀斯特地貌的奇丽。这不仅是一堂地理课,更是畅游中国的“诗词课”。魏昊宇还在学校开设“叶嘉莹的诗词人生”主题讲座,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诗情,也浸润着少数民族地区孩子的心灵。

  当听到孩子们把诗词翻译成民族语言,看到他们在自己的本子里偷偷贴上自己写的诗,魏昊宇明白,叶先生所说的那种诗词兴发感动的力量,是千年诗词中沉淀下来的魅力能时时引起中华民族的共鸣。

  于是,魏昊宇报名参加了本届“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她不仅想讲好这个传承千年的中华故事,也想为边疆孩子们做好榜样。“虽然身处祖国边陲的小城,但在我支教的学校,也有很多学生报名了这个比赛,有书法、有篆刻,我想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要更加努力,为孩子们打个样,希望明年、后年,能有更多边疆孩子们参与进来。”魏昊宇说。

  经历了初赛的诗词题目考核、复赛的文章撰写、半决赛的诗词讲解……“当我站在决赛的演讲台上,我觉得那不是一场比赛,成绩如何、得奖与否已经不重要了,我就是中华五千年诗词文化的一个小小传播者,能以叶嘉莹先生为榜样,来讲述我们传承千载的诗心诗情是非常幸运的。”

  新报记者 常健

  通讯员 闫瑾 金玉琳 刘昌奇

  图片由南开大学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