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过年啦 春节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1月2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志明
期望相声新作能“立得住”
单炜炜

  2023年天津卫视相声春晚,年近八旬的“少马爷”马志明,今年作为嘉宾参与了录制。在接受新报采访时,“少马爷”也寄语青年演员们,希望他们在生活上知足,在艺术上知不足。马志明老师也通过新报,向广大市民读者、天津地铁乘客拜年,祝愿大家“新春快乐,笑口常开!”

  寄语“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只要马志明老师到了录制现场,从下车到进入化妆间,问候声就不停。“马老师,您好。”“爷爷好。”“师爷,好。”“老祖,好”……进入录制现场,灯光照在“少马爷”身上,台上台下,立刻掌声雷动,好半天才平息下来。

  大家的内心,都有这样一个共鸣:“‘少马爷’来了。”

  真正的德高望重,如此。

  尽管马志明老师多次说过,“我爸爸是‘老马’,我是‘少马’。只要‘少马’,不要‘爷’。”但从艺术高度、年纪以及观众缘的角度来说,当之无愧。

  化妆间里也热度不减,过来问候的、合影的络绎不绝,马老师自己状态不错,也寄语青年演员们“在生活上知足,在艺术上知不足,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马志明老师作为天津相声春晚的嘉宾,聊聊相声与年俗,更重要的就是给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拜个年。

  即便暂时没有演出,但学艺练功不能放下。马志明老师以自身举例,笑称“我这也是‘老生常谈’。”在当年特殊时期,马志明随父一起被派往南郊农村劳动,7年里,就是在一块儿干活时,马三立马老开始一句一句地教,而这之前,马老对刚学相声的马志明的要求是,先听3年活。

  今年相声春晚的节目,已被剧透几乎都是新作品。马志明老师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安排。他也提出希望,能从中寻找好作品,演员们继续加工,成为被越来越多观众认可的“立得住”的作品。

  对于“新”,马志明老师的很多经典作品可以称之为不同时期的“个人新作”。《大保镖》《拴娃娃》《地理图》《报菜名》《文章会》……传统段子重新拆洗,马志明先生早期学京剧,作品中适当地融入了铁门坎、双飞燕、虎跳、飞脚、刀花等戏曲表演元素;《纠纷》《五味俱全》《核桃酥》《歪唱太平歌词》《自食其果》……也有新题材新创作;而新作品《夜来麻将声》《犹豫症》也是经过他大刀阔斧的修改,最终有了马氏相声的风格;快板作品《百鸟朝凤》,当初就是马志明老师在无法演出时,捡到的快板本子,找各种机会再加工,精心打磨而成的;马志明老师从鼓曲唱词改编而成的快板《哭祖庙》,更是成为王派快板的又一段经典作品。通过创编一段又一段“立得住”的作品,做到了为相声和快板行当添置“产业”。

  相声界“无人不宗马”,不仅因为马氏家族给相声这一艺术门类留下了大量的“范本”,更是其传承的精髓,是对相声这门事业的执着追求、对舞台的敬畏以及对观众的尊重。

  怎样体现——“不断涌现的好作品。”

  有很多传承的事情可做

  对于2022年,马志明老师说自己“以拒绝为主”,“不少人都要上家里来探望,我告诉他们,都别来,少聚集,大家都健健康康的,以后有的是时间见面、聊天。”

  也有人提议马志明老师在家休息期间,可以考虑再出一本书,说说自己的精彩人生经历。马志明老师也婉拒了,他觉得自己的故事“没什么精彩的”,作为相声门类的国家级传承人,“有很多传承的事情可做。”

  早在2007年,在马志明的指导下,马六甲编著并出版了《<笑匠杂笈>马志明表演相声选集》。与当时各种名人出书的“精彩故事”不同,马志明老师的这本“相声选集”,记录了自己近60段的作品文本。时至今日,他回忆当时的初衷,就是出一个“文本集”,让更多有需要的人有参考。

  让父子俩都觉得有些遗憾的是,这本书也介绍了一些作品的创作或者幕后故事,也有一些作品解析,但没有完全展开。当年出版,主要有两方面反馈:一、读着文本,仿佛眼前就闪现着“少马爷”在表演这些段子的声音和动作,过瘾!二、真的是还有更多的细节想了解,这个包袱、那个动作是怎么想到糅进去的,不过瘾!

  “这些都在脑子里,有机会再说。”马志明老师说,之前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相声老演员佟守本,也曾出过一本《中华太平歌词珍本》,拿到清样时,自己手不释卷地通读了一遍,“将传统的东西拆洗整理,将过去文化匮乏时代老艺人们口传心授的东西结集出版,使之不生失传之虞”,在马志明老师看来,这可是作为传承者的重要责任之一,“给后辈演员‘留饭’。”

  记者问马老师:“之前,马氏相声创立130年纪念,原本有一系列活动,但因为疫情的缘故推迟了,会有新书、演出等活动吗,时间大概是什么时候?”

  “问他。”马志明老师挥手指向了马六甲说,“具体问他。”

  在暖和的时候唱几嗓子

  记者问马志明老师,新一年里有什么“属于自己的愿望”。马老师回答,等暖和一些,想约上乐队唱几嗓子。

  马志明老师酷爱白派京韵大鼓,尤其是代表人物阎秋霞的行腔,“同在曲艺团,过去可没少看阎老师的现场演出。”在马志明老师的专场演出中,白派京韵的《探晴雯》《黛玉焚稿》《太虚幻境》等,或片段或整段,都是必演曲目,而且头一句必然要下“好”来。

  其实,马志明老师的相声作品,不仅“培养”出许多相声观众、听众、爱好者,也因为作品中涉及了很多鼓曲唱段,“带出”了不少鼓曲迷来。一些“学唱”的相声作品里,更是囊括了不少鼓曲唱段。马志明的学唱,打破了很长一段时间里,天津老观众“马家不唱”的印象和观念。

  “从我父亲那里说‘马家不唱’,也一直坚持不让我唱。”马志明老师介绍,父亲马三立“学唱”的作品很少,自己也一直遵从父亲的要求。但在1986年,马志明在天津举行拜师仪式后,在送师哥侯宝林回京时,师哥告诉马志明:“你嗓子不是太好,但有韵味,可以练着唱唱京剧麒派、京韵白派……”

  不是简单地往里面加唱段。马志明老师的《听曲艺》,里面有谢(谢芮芝)派单弦,有白云鹏的白派京韵大鼓和阎秋霞的白派,按他的话来说,有传统段子《杂学唱》的意思了,但是贯穿其间的人物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丁文元”,在当年的“津门曲荟”演出时,效果相当火爆。段子和“丁文元”都成为马志明老师的“专利”。

  采访快结束时,马志明老师和马六甲父子俩一起完成了给新报读者的新年祝福手签——“笑口常开。”

  新报记者 单炜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