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宋代文人笔下的
桃文化(图)
刘永加
  《桃花》 吴昌硕作

  阳春时节,灼灼桃花在春风中摇曳生姿,惹得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竞相吟咏。我国植桃赏花历史悠久,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意蕴厚重的桃文化。宋时文人们追求生活情趣、讲究生活格调,他们妙笔生花把桃文化发扬光大,使一系列与桃有关的民俗及文化意趣更趋于丰富多彩:花节赏桃花、折枝瓶插花、桃符避邪、仙桃祝寿等,成为宋代文人墨客笔下经久不衰的主题。

  花泾二月桃花发

  北宋诗人苏轼可谓休闲文化的引领者,他对于美景的捕捉有着非同一般的能力,他写过一组《惠崇春江晚景》诗,其一是这样写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可以想见,苏轼漫步在春天的江边,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江边长满了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另一侧还有一片竹林,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感受到早春的到来,美食家苏轼忍不住联想:河豚在春江水暖时会沿江上行,这时是不是该回游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多鲜美啊。诗情画意跃然纸上,那耀眼的桃花成为美丽的点缀。

  南宋诗人陆游也喜欢游览赏景,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陆游不只一次到桃花盛开的地方去赏景。他曾以《泛舟观桃花》为题目,写过五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花泾二月桃花发,霞照波心锦裹山。说与东风直须惜,莫吹一片落人间。”阳春二月桃花盛开,陆游坐船观赏桃花,只见满山桃花映照在湖水之中,犹如绚烂的彩霞映照其中,颇为壮观,而青山也像被锦绣包裹住一般,十分好看。陆游还有一首赏桃花的诗叫《连日至梅僊坞及花泾观桃花抵暮乃归》,诗中写道:“千载桃源信不通,镜湖西坞擅春风。舟行十里画屏上,身在西山红雨中。”山上桃花盛开的时节,简直成了桃花的天下、桃花的世界,陆游作为观赏者,都疑心自己不是在人间,而是在桃花源盛世仙境之中了。

  由此可见,宋人在桃花盛开之时,也热衷于踏青出游、赏花观景。北宋时期的洛阳不仅牡丹花出名,桃花也是漫山遍野,人们观赏桃花的兴致特别浓厚。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记载:“岁正月梅已花,二月桃李杂花盛开,三月牡丹开。于花盛处作园圃,四方伎艺举集,都人仕女载酒争出。”

  在陕西临潼,阳春二月桃花盛开之时,四乡八镇的人都要到骊山赏桃花、泡温泉,由于周幽王宠妃、杨贵妃等美人曾在骊山温泉沐浴,所以桃花盛开时节,宋人认为在此泡温泉后可养颜美容,因而临潼的桃花格外引人注目。

  南宋都城杭州的桃花游赏也毫不逊色于北宋时期的洛阳、临潼。据南宋笔记《都城纪胜》记载:“城南嘉会门外,则有玉津御园(虏使时射弓所),又有就包山作园以植桃花,都人春时最为胜赏。”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也记载:“嘉会门外有山,名包家山……山上有关,名桃花关,旧扁‘蒸霞’,两带皆植桃花,都人春时游者无数,为城南之胜境也。”由此可见,南宋包家山桃花盛极一时。

  而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则是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栽植格局,春时娇艳多姿的桃花与舞动的柳枝,让苏堤两旁花红柳绿,“处处春芳动”。

  试向桃看背后看

  南宋文学家楼钥虽然不如苏轼、陆游名气大,但他对桃文化的传承也作出了贡献,他曾写过《以十月桃杂松竹置瓶中草药照以镜屏用潚韵》一诗:“中有桃源天地宽,杳然溪照武陵寒。莫言洞府无由入,试向桃看背后看。”这首诗是说楼钥将桃花与松竹混合放入瓶中,使其映照在镜子上,这样,揽镜时便可见“镜中桃源”,顿觉天地宽广。显然,宋代文人们已经开始把桃花折枝请进了书房,成为案头爱物,将瓶花作为日常雅事之一了。

  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这表明,在南宋时期,不仅贵族富宅,就连街坊酒肆也都插花供养。插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里的插花自然包括了桃花。

  宋人对瓶插桃花格外喜爱,其中像楼钥一样的文人对瓶插桃花更是情有独钟。南宋诗人张明中就专门写了《瓶里桃花》一诗:“折得蒸红簪小瓶,掇来几案自生春。珠唇绛口都开了,始信桃花解笑人。”折来的花给文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这也是宋人追求日常生活艺术化的表现。尤其是春天的桃花,将其折枝插瓶就能够享受到“把春色搬回家”的感受,文人们自然乐此不疲。

  宋代文人们折桃枝不仅是拿到家里做瓶插,还会用来赠送朋友,表达友情。南宋诗人范成大与周必大、张恭甫是好朋友,他们在春天时常常折桃枝相赠,为此范成大写了不少这方面的诗歌,仅从诗歌的名字就能看出来——《次韵周子充正字馆中绯碧两桃花》《明日子充折赠次韵谢之》《明日大雨复折赠再次韵》《张恭甫正字折赠馆中碧桃因次子充韵》,折赠碧桃花枝已经成为友谊的见证。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词人向子諲的《浣溪沙》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瞳瞳晓色上林庐。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青春不染白髭须。”他这首《浣溪沙》与北宋王安石的《元日》一诗都写到了桃符,这个桃符正是桃文化的衍生产品,也是桃文化的具象体现。

  桃符,旧时农历新年的一种避邪门饰,民间多以两块桃板悬于门户,上画神荼、郁垒二神像或写二神名字,借以驱鬼压邪,意在祈福灭祸。五代后蜀始在桃符板上书写联语,据《宋史》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喜节号长春’”。

  陈元靓编撰的《岁时广记》中记载了桃符的规制:“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

  岁末除夕,宋时民俗以“桃符”除旧迎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说明当时桃符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以至于在街市上都成了热销品。这在其他宋代诗词中也多有体现,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写道:“残腊初雪霁。梅白飘香蕊。依前又还是,迎春时候,大家都备。灶马门神,酒酌酴酥,桃符尽书吉利。”宋皇族、诗人赵师侠在《鹧鸪天·丁巳除夕》中也写道:“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春见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后饮屠苏。归欤幸有园林胜,次第花开可自娱。”

  蟠桃为寿菊斑斓

  在宋代,蟠桃作为桃花的果实,常常被用作祝寿之物,南宋诗人王庭圭《向宣卿生日》一诗写道:“庭下秋风吹紫兰,蟠桃为寿菊斑斓。”这里以蟠桃为寿桃的用意已经很是明显了。

  把蟠桃作为长命百岁的祝愿,起源于传说中的西王母。西王母是昆仑山上的仙女,据《山海经》记载,西王母半人半兽,豹尾、虎齿、头发蓬乱,她的生日正是农历三月初三桃红柳绿之时。据传说,吃了头等大桃,可“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吃了二等中桃,可“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吃了三等小桃,也可以“成仙得道,体健身轻”。《西游记》里面的三千年、六千年、九千年蟠桃就是借鉴了这个传说。正因为西王母瑶池所种植的蟠桃为上品,吃了可增寿,才有了东方朔三次偷食此桃、白猿偷桃孝母、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等故事的演绎。

  《神农经》记载:“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临死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长寿的愿望是人类不渝的心愿,早在《黄帝内经》和《山海经》中,就有了关于长生的神话和传说,《尚书·洪范》则把“寿”列为“五福”之首,《诗经》中也有与祝寿相关的内容。

  到了宋代,寿桃祝寿之风渐浓,而在众多桃的品种中,宋人也多以蟠桃为“不老之物”,用以祝寿。北宋诗人毛滂在《清平乐》中写道,“欲助我公寿骨,蟠桃等见开花”,南宋著名诗僧释绍昙在《偈颂一百零四首》诗中有“仙苑蟠桃不老春,三千年实荐芳新”之句,都是对蟠桃祝寿的描写。

  由此可见,桃文化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它不仅体现在诗词歌赋中,还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中,充分展现了宋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