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读书·悦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津报力荐
数字技术如何
助力产业场景突围?(图)
  摘自《激活》,秦朔主编、袁璐著,中信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

  推荐理由:数智化如何激活新质生产力?智能化如何引领产业升级?企业未来的增长之路在何处?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让“数智化”从“未来时”变成“现在时”;产业“先行者”也以各种方式,持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加快科技变革的步伐。

  本书便是以田野调查的方式,精心记录了包括新希望集团、万控智造、迈瑞医疗、招商局集团、百果园等在内的十余家头部企业的变革之路。这些企业遍布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各家企业从自身产业特点出发,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数智化”路径与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小到个人的温饱,大到国家的安全,农业都是基础性产业。过去几十年,中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中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粮食产量要确保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从宏观及政策层面来看,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而在消费者层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吃好”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从想要“美味”,再到健康、营养、绿色、有机等,这种对“高质量”的不断追求,在百果园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余惠勇看来,其实是一致的:“好吃和健康、营养、绿色其实是一体的。”

  但是,近年来,不少消费者反馈,“小时候的味道消失了”,现在买到的水果没有水果味儿,蔬菜没有蔬菜味儿,肉也没有肉香味儿了。

  这背后,藏着一个显而易见却又被忽略的常识:水果能有营养,就在于果树是健康的,其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水分、空气、温度等环境条件符合自然演化,也就是所谓的“绿色”。

  过去几十年,农业发展,化肥、农药被广泛使用于农业生产,农作物、家禽家畜的“绿色”生存环境堪忧。这些都决定了当前的农业发展质量处于较低水平。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在从土壤、种植、培育一直到运输、上架各个场景、环节集合发力。

  围绕“好吃”这个目标,农业急需全面革新。虽然是一个产业,农业里面涉及的环节、场景数不胜数,如何突围?在余惠勇看来,基于数字技术,一个一个场景去突破,看似是最笨的功夫,其实是最有效的做法。

  创办百果园之前,余惠勇花了数年时间,走访了很多上游的种植农户、果园,也进行了很多市场、用户口味的调研,最后,他总结出一点:好吃的水果都是有营养的,因为“好吃”是很综合的感受,是被各种丰富的营养物质堆出来的,反过来,味道寡淡的水果往往是因为营养物质缺乏。

  余惠勇带来百果园实践了二十多年的经验,以“水果好吃”为锚点,通过数字化技术,第一步是提升“水果种植场景”下的科学管理水平,第二步是提升“水果物流场景”下的数字化水平,最终实现一个目标:让水果好吃的同时具备高性价比!

  2023年百果园年营收已经突破百亿元,距离余惠勇提出的“千亿营收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而即使百果园未来的目标是实现千亿营收,在整个水果零售市场的占比也不足十分之一,在整个生鲜零售市场的占比不足五十分之一,在整个第一产业的占比不足百分之一。

  这意味着,即使有很多百果园这样规模的企业,在消费者“吃得好”的巨大需求面前,供给缺口依旧巨大。这让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选择了新西兰佳沛奇异果、智利车厘子、日本阳光玫瑰葡萄、美国牛油果等国外生鲜农产品品牌。

  但这些动不动被冠以“某某品类爱马仕”的洋品牌,以超高的价格成了“水果刺客”,天然将大量消费者拒之门外。因此,国内大量有“吃得好”诉求的普通消费者,对国产平替产品的需求旺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已经迫在眉睫,这当中,“生鲜流通”场景就是一个“卡脖子”环节。

  相比国外,国内生鲜流通场景中,腐损率过高一直是需要解决的第一大难题。新希望集团旗下的“鲜生活冷链”对比国内外的数据后得出的结果非常惊人,美国果蔬、肉类和水产品流通中冷链使用比例平均在97%以上,日本平均也能做到95%,而中国平均连50%都不到。由此导致的结果,美国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腐损率仅为1%—2%;日本腐损率在5%以下;而我国经过近几年冷链大发展,才勉强将果蔬、肉类、水产品的腐损率分别降低到20%、8%和10%左右。

  “国内的供应商(主要指肉类食材的),平均要在流通环节扔出去35%的成本(主要为腐损率过高),不然食材根本到不了消费者的餐桌。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生产端成本更低,但流通成本比漂洋过海而来的国外供应商更高,这中间,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了冷链环节。”行业分析认为,对零售终端来说,不会管冷链供应商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谁价格低就采购谁的。国内生鲜食材如果可以实现全程冷链运输,必定能大幅降低流通成本,才能与国际供应商直接竞争。

  这正是新希望集团瞄准的方向。2016年,新希望集团发现流通场景中,流通成本、流通损耗成了生鲜产品供应的底层制约因素:后端花大力气生产出了高质量的产品,如果不能低损耗地运出去,安全地送到用户手上,价值会大打折扣。同年,新希望集团决定将冷链业务独立成公司,孙晓宇走马上任“鲜生活冷链”CEO,带领团队一干就是将近10年。

  为了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鲜生活冷链”前后投入了4亿元,自主培养并打造了一个近400人规模的IT团队。从建立之初,孙晓宇就有意识地搭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数据体系,包括交易记录、物流路线、货、人、车、仓、计划订单、农场/工厂、算法等环节。孙晓宇认为,从一开始就是希望用数字化的方式做冷链,而不是先做一个传统冷链公司再考虑如何数字化转型。“鲜生活冷链”希望做到的是,始终保持开放、赋能的态度,先投入做基础设施,帮助合作伙伴成长,最终实现多赢。

  “跟我们合作的18家传统冷链物流公司,每家的营收和利润都是持续双增长,增长最少的那家5年来也已经翻了一倍。”孙晓宇说。“鲜生活冷链”通过合作与投资打通全国冷链网,进而打通整个产业链的全要素数据。

  依靠多维度数据的集成、清洗、结构化,孙晓宇发现,“鲜生活冷链”不仅可以重新梳理供应链中原本不合理的“决策关系”,把新的“决策流程”重输给合作的各个冷链物流企业,帮助企业真正降本增效,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孵化出了两个全新的科技平台——智慧物流平台“运荔枝”和智慧商流平台“集鲜”。

  按照孙晓宇介绍,“运荔枝”制定出一体化的供应链交付解决方案,使调度时效从4小时缩短至10分钟,帮助司机将平均油耗降低了8%,帮助客户将库存周转天数减少了20%,在降本增效、运力品质升级的同时,让客户体验也得到提升,极大地增强了“运荔枝”的核心竞争力。

  “集鲜”则通过智慧团餐、智慧订存、食材溯源、智慧代采等数字化业务,针对不同的运用场景,帮助客户拓客展业,提质增效。目前,“集鲜”服务的连锁商家超过500个,包括海底捞、汉堡王、喜茶等。

  数据背后,是“鲜生活冷链”的数字化能力快速得到外部认可,其外部服务营收占比迅速提高。“2022年,我们实现了120亿元的营收,其中新希望集团的自有业务占比只有7%,其他都来自外部的客户。”孙晓宇说。

  而对新希望集团来说,“鲜生活冷链”只是整个集团“数字化灯塔工程”的一个标杆样本。过去几年,新希望集团启动了六大“数字化灯塔工程”,包括新希望六和的智慧猪场、新乳业的“‘鲜活GO’+食品安全+数字工厂”项目、川娃子的智慧供应链、“鲜生活冷链”的数智化产品矩阵、化工板块的数字化运营体系,以及新希望地产的“项目管理+全面预算+数字品质”项目,从而在总部管理、核心板块优选项目先期探索,建设数字化全体系。

  新希望集团CDO(首席数字官)李旭昶介绍,目前“数字化灯塔工程”各项目都在有序推进,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作为“数字化灯塔工程”之一的食品溯源项目已经能将肉制品、乳制品、休闲食品、调味品四大领域的全链路溯源时间从原来的4小时缩短至3分钟。而未来3—5年,“数字化灯塔工程”将全面覆盖新希望集团的各个赛道,帮助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整体上一个台阶。

  农业产业的品质变革仍在路上。无论是百果园探索种植标准化,追求生鲜品牌化的实践,还是“鲜生活冷链”的模式创新,都可以看到数字化的存在和各个环节的价值。

  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可以说,数字化已经成了国家战略。《规划》还明确了,要“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制定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数字化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品质变革,也已经拉开大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21020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8345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7.3%。也就是说,工业、建筑业与服务业才是品质变革浪潮中,规模占比超过90%的重头戏。

  如果说百果园的数字化经营和种植,从多个切面彰显了数字化是如何推动农业产业的品质变革的,那么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数字化又是如何推动品质变革的?

  相比农业,工业、建筑业与服务业的产业分工要复杂得多,数据的规模与维度更大,数字化的复杂度和难度也必将更具挑战。要想从一个切面就能对工业、建筑业与服务业的数字化有一个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认知,这个切面的选择就必须足够巧妙并具备代表性。

  招商局集团过去几年的实践,恰恰能说明这一点。

  提到招商局集团,有点了解的人往往会加一个前缀“百年”,即百年招商局。这意味着,招商局集团的业务范围极其庞大,仅旗下子公司就有数百家,涉及的业务类型和业务场景更是多达数万个。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复杂的体系,想要变革,也需要从一个个场景入手。例如“港口集装箱运营”场景,由于岸桥司机必须长时间、高专注度地高空作业,工人到了40多岁就会患上多种职业病,而这种艰苦环境,也让新员工的招聘、培训成为难题。

  面对这个巨大的痛点,招商局集团旗下妈湾智慧港首先通过AI技术,实现了无人集装箱卡车自动运行,再结合整套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工人坐在办公室通过屏幕进行远程作业,不仅解决了老工人患职业病、新工人培训难的问题,也实现了多个环节经营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港口年吞吐量从100万标准集装箱直接提升到了300万标准集装箱。

  而放到整个物流板块去看,区块链技术的落地,使过去散落在出口商、进口商、港口、机场等各环节的数据、文档、货物等信息得以串联、统一管理,促生了更为惊人的想象空间。

  时任招商局集团CDO张健更是将区块链等技术形容为招商局集团数字化的重要突破口,基于在物流场景的试验成功,招商局集团和腾讯云共同设计的产业区块链开启建设,推动招商局集团上下游的生态公司全部上链。

  如今,招商港口的通关效率比肩自由贸易港,整体物流效率提升了60%,物流成本节省了50%,同比吞吐量增长超6倍。

  广州地铁的数智化升级,是场景突破的又一尝试。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交通运输领域通常是“重建轻管”“重硬轻软”,而时代发展下,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应用反而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给这一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转型可能性——把路、人和车作为一个综合生命体。在这一理念下,数字化的价值依旧围绕六个字:安全、便捷、高效。这也是数智化带给普罗大众最切实的便利,也是新场景下提高生活品质最好的注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