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名胜难以长存,盛宴也难得再相逢。想当年兰亭宴饮的盛况已成了过往,西晋时繁华的金谷园也早已成了荒丘废墟。坐在滕王阁上的王勃,一定怀念着那些曾与自己“邂逅”过的繁华盛宴。令他最记忆犹新的,大概是每年的三月初三,长安城内的上巳浮江宴。
一
少年天才 年少成名
隋朝大儒王通的孙子王勃是个天才,他六岁时就能作诗,诗文高妙诗情英迈,九岁时,他撰写《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的错误,一时名扬学界,十二岁开始,他便跟着名医曹元在长安学医,饱览《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王勃年轻气盛,常常对时下流行的“上官体”诗歌表达不满,他说这类诗华而不实、空洞无物。王勃的勇气和才华令人钦佩,熟识他的人都对他寄予厚望,觉得他日后必能大展宏图。
大家果然没看错,王勃乃是“金鳞”,一遇风云便化龙。唐麟德元年(664),右相刘祥道巡察关内(今潼关以西的王畿附近),王勃向刘祥道上书自荐,刘祥道直呼他为神童,并向唐高宗举荐他。后来,唐高宗召见王勃,当面考察他,王勃旁征博引,皇帝对这个博学的孩子分外赏识:“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王勃做官了,他得到了“朝散郎”的官职。朝散郎是个散官,并不负责具体事务,主要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此时的王勃才十六岁,还未到弱冠之年,而朝散郎这一官职足以彰显这位得意少年的身份。
唐高宗的儿子、沛王李贤比王勃还小几岁,他听闻王勃的才学,十分仰慕,便让王勃来到王府侍读。
坊间有个传闻,说王勃年纪轻轻能写出那样好的文章,是因为他有个独特的诀窍——“饮墨”。说王勃写文章前,并不细细思考,而是研墨数升酣饮,饮够了便蒙头大睡,睡醒后提笔做文,自如挥洒,一字不改,人们称之为“打腹稿”。王勃听后无言苦笑,“饮墨”自然是讹传,这世上哪有喜欢饮墨之人。可他写文章前的确爱酣饮,只不过饮的是酒。
王勃的叔祖王绩是一位大“酒仙”,不过王勃没见过这位叔祖,他出生时,王绩已经去世了。王勃虽不像叔祖那样精研过酒中的学问,可写文章前喝点儿酒确实有助于激发才情。王勃喜欢节日,节日里不仅能参加各种宴会,还能喝上美酒。比如五月初五的菖蒲酒,九月初九的桂花酒,还有新年时的椒柏酒:“柏叶为铭,未泛新年之酒。椒花入颂,先开献岁之词。”
过了元日与上元节,会迎来二月初一的中和节,人们用青囊装着五谷瓜果的种子互相赠送。之后,王勃便会期盼三月初三的上巳节。
二
曲江三月 最喜“浮江宴”
三月初三又叫女儿节,每到这一天,人们会为自家的女儿举行“笄礼”。父母会告诉已经许嫁的女儿们,从今天起,你们就长大了。
这一天的长安城街巷却比往日冷清了不少,因为人们都到曲江去踏青赏春了。曲江又叫“芙蓉园”,本是天然池沼,因其蜿蜒曲折,故名“曲江”。前隋营建大兴城,曲江池被扩入长安东南角。三月的曲江风光旖旎,繁花绽放,桃花开了,兰花开了,杏花也开了,花香四溢,到处都是鸟儿的吟唱之声,春水荡漾,柳媚花明。长安人都穿着新装,聚集在曲江之畔。人们临水祓禊,将兰草香芷撒入水中,并以此濯洗沐浴,祓除不祥之气。随后折柳编制成柳圈,据说戴在身上能够避免遭受类似虿毒的威胁。
深闺中的女子,甚至宫闱内的宫娥,也可以在这一天穿上艳丽衣裳,来到曲江赏花祈福。富家女子不仅身着罗衣,还喜欢佩戴名贵的花卉,并以花卉互斗嬉戏取乐,人们将其称为“斗花”。
比斗花更令王勃期盼的是声势浩大的彩船竞渡。竞渡还没开始,江边便挤满了前来观战的人。大家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儿,每一艘龙舟上,都飘扬着斑斓的彩带。伴随着三声鼓响,龙舟在水中破浪前行,岸上的人们开始热情地欢呼。龙舟如流星般绚烂地划过水面,划手们紧盯前方,破浪前行,舟上助威的鼓声大作,如同雷鸣。人们的心绪也随着龙舟的来去而起伏着,就好比那荡漾的碧波。
按惯例,上巳节时官员们也休假一日,文人骚客在曲江禊饮赋诗。富贵人家在水边搭起帷幔,竖起屏风,终日饮宴。上巳节与寒食节相近,习俗也相似,可按照风俗,寒食节得吃冷食,上巳节就没这些讲究。人们将杯子放置于溪水上游,任其随波流下,停于某处,便由该处的人取而饮之,这便是“曲水流觞”。此外,人们将枣子或煮熟且被染成各种颜色的禽蛋(如鸡蛋、鸭蛋或鹅蛋)投入水中,枣子和彩蛋漂至何处,便任由人们拾起食之,是为“曲水浮绛枣”“曲水浮素卵”。
皇帝在这一天也会来到曲江与民同庆,他有时带着妃子登上阁楼,俯瞰曲江美景,有时也登上池中的彩舟,率领大臣们泛舟池上,并享用着御厨烹制的美味佳肴。其他各级官员则分散在池边的亭台楼阁中宴饮赏景。
王勃喜欢曲江三月的人间烟火,他尤其喜欢跟随着王爷们坐在画舫中,享受着美酒佳肴,赏鉴着轻歌曼舞。设于曲江画舫上的宴席,有个好听的名头——“浮江宴”。阳春三月,正是吃荠菜的好时节,餐盘里往往会出现荠菜的身影,吃得最多的肉食是羊肉,诸王喜欢直接用佩刀割取熟羊肉食用。
羊肉有许多吃法,比如“生羊脍”,还有用细羊肉熬制的“细供没忽羊羹”,专门用羊皮制作的“拖刀羊皮雅脍”、露浆山子羊蒸等,还有用羊肉、羊内脏缠豆苗制作而成的“格食”。鸡肉吃法亦很别致,如“剔缕鸡”是将鸡肉剔骨后切丝制作而成的。用牛羊的奶脂配上鸡血制成冷盘,便是“红罗丁”。此外,还有用羊奶和鱼制作的“乳酿鱼”、用鸡蛋黄或鸭蛋黄以及甲鱼烹制的“遍地锦装鳖”等。
主食除了碎金饭,还有汤饼,上面点缀着香菜,还有个好听的名字——“汤装浮萍面”,羹类有鱼羹、香翠鹑羹、折箸羹,小吃有用油烹炸成象牙状的“象牙䭔”、用红色绫罗包裹的“朱衣餤”、用紫色佐料雕饰龙形图案的“紫龙糕”,还有急成小餤、滑饼、千金碎香饼子、花折鹅糕、云头对炉饼、含浆饼、撮高巧装坛样饼、杨花泛汤糁饼等,令人目不暇接。桌上还摆着蒜、醋、姜、椒等各式蘸料,对了,还有芥末粉。
王勃和雅士们在宴席上吟诗作赋,歌咏良辰美景,“上巳年光促,中川兴绪遥”“逸兴怀九仙,良辰倾四美”。
上巳节除了祓禊、竞渡、戴柳、吃彩蛋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拔河等习俗。王勃觉得最起劲的,是斗鸡。
三
戏作檄文 改变命运
虽然斗鸡在上巳节也颇为风靡,可最时兴斗鸡的节日,是紧邻上巳节的寒食节。
每到寒食,长安街头都是斗鸡博戏的人们。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鸡,寻常百姓抱着自家的雄鸡出栏,与邻家的雄鸡相斗,纯粹图个乐子。王爷们也爱斗鸡。王爷们斗鸡可就不受时间约束了,而且他们讲排场,不仅养斗鸡,还请专门的驯鸡师负责调养斗鸡。王爷们的斗鸡,要羽毛金黄的才好,而且爪子得如铁器那样坚硬。
斗鸡也讲技巧,为了旗开得胜,得给鸡的翅膀涂上芥末粉,若是对方的鸡在决斗中被芥末粉迷伤了眼,那指定得扑棱着翅膀大声啼叫。或者在鸡头涂抹狸膏,对方的鸡只要闻到这股气味,就吓得直哆嗦。
除了涂粉抹膏,还得给斗鸡的鸡爪装上金属假距,王爷们甚至用黄金为自家的雄鸡制作“披甲”与“假距”。也有人迷信,认为给公鸡截冠能增强雄鸡的好胜心。可王爷们的斗鸡,都拥有如火焰般艳丽的鸡冠,远远观之亦能感受其雄伟之气质。
斗鸡的场面激烈又精彩,沛王极好斗鸡,每回斗鸡都得拉上王勃:“子安(王勃字子安),你文采斐然,何不吟诗作赋,为诸王助兴,也为本王之雄鸡助威。”
沛王的弟弟周王李显(后改封为英王)同样着迷于斗鸡。两位王爷时时相约斗鸡,有一回,周王出战的雄鸡战力低迷,三五个回合便被沛王的鸡击败。沉浸于斗鸡游戏的王勃一时昏了头,写了一篇檄文为沛王助兴。看那沛王英姿飒爽,他麾下的雄鸡羽毛鲜艳、身披金甲、脚戴金距,扇动羽翼展示雄风:“体介距金,邀荣已极;翼舒爪奋,赴斗奚辞?”
周王的鸡在气势上就差了一截,它如临大敌,羽毛竖起,好像在打冷颤,两只鸡忽高忽低地对峙。最终,沛王的鸡取得胜利,它昂首挺胸,扇动翅膀,俨如大鹏展翅:“昂首而来,绝胜鹤立;鼓翅以往,亦类鹏抟。”
落败的鸡则受伤流血,不停哀鸣。此时,获胜的雄鸡却更加凶狠地啄它,落败的鸡仿佛成了雄鸡的盘中餐。对落败者来说,似乎连哀鸣的资格也没了。甚至不必等到交给厨人,雄鸡的铁口已无异于烹煮鸡肉的汤水与烈火了:“搏击所施,可即用充公膳;翦降略尽,宁犹容彼盗啼。岂必命付庖厨,不啻魂飞汤火。”
在场的人见了王勃书写的檄文皆勃然变色,他们虽默然不语,可心中却暗感不妙:王勃这狂妄的后生真不知天高地厚,檄文是声讨敌人的,岂能乱用。
唐高宗闻知此事,果然怒不可遏。他细看檄文后,雷霆大怒。尽管文中并没有涉及各位王爷的文字,可其言辞之犀利还是令唐高宗不寒而栗——不尽力战斗的鸡,应立即拉到鸡坊行刑,不能像对待其他禽畜一样,因为它们的存在只能连累家族,表现懦弱的鸡也应格杀勿论,而且执刑时还得用牛刀:“倘违鸡塞之令,立正鸡坊之刑。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此檄。”
初唐时,权力斗争腥风血雨,兄弟反目相杀的事比比皆是。唐高宗希望各亲王兄弟间能和睦共处,可王勃之文难免令唐高宗由鸡联想到人,他写下的每个字都如同一支利箭,扎在唐高宗的心上。唐高宗当即下诏废除王勃的官职,将他赶出了沛王府。
四
华章传世 英年早逝
丢官后的王勃曾去过蜀地,他想借助旅途的风景来排遣仕途上的失意。他在蜀地时也参与过官员们的宴会。
在绵州(今四川绵阳)时,他还参加过当地三月初三的浮江宴。这里的风俗与长安相似,人们在这一天迎着春光来到桃李芬芳的河边,此时,娇嫩的荷花刚抽出紫色的花蕊,江面上冒出了稀疏的浮萍。当地的女子们化着艳丽的妆容,穿着华美的服饰,在江边赏游踏青。
流寓三年后,王勃回京参加了吏部铨选。通过铨选后,他听说虢州(今河南省西部)多药草,便请求到虢州担任参军。在虢州时,官奴曹达因犯法向王勃寻求保护,年少轻狂的王勃为了江湖义气,将其私藏了起来,后来自觉事情要败露,怕受牵连,竟又暗地里杀了曹达。事发后,王勃被判极刑。不久后适逢天子改元,大赦天下,王勃得以出狱。
王勃的荒唐行径连累了父亲。父亲王福畤被贬谪为交趾(今越南北部)县令。
上元二年(675)六月,曾经的沛王、如今已经二十岁的雍王李贤晋封太子,他想起了曾经陪伴自己的王勃。他想让王勃官复旧职,但王勃没有接受。这年八月,他从故乡龙门出发,沿着运河南下省亲。
他来到了江南,此时已是夏季。但王勃还是听人说,每逢上巳节,江南人家同样会聚集在池沼旁,做流杯曲水之饮。这里的百姓同样会在上巳节用各种法子祈福辟邪,比如用鼠曲草的汁液和粉,加上蜂蜜制成饼团,当地人将其称为“龙舌”,据说吃过后能够调和精气。
江南的人吃鱼吃蟹都赶新鲜,用不同的吃法吃鱼,称呼也不同。比如咄嗟(霎时)之间做好的叫“咄嗟脍”,用带铃的鸾刀将肉切成薄片的“飞鸾脍”,切得如织女星(天孙)织的锦缎般细腻的叫“天孙脍”。运河旁的扬州有着许多精致名菜,比如将鱼肉剁成米屑状,可以蒸制成“加料盐花鱼屑”,也可以熬制成“剪云斫鱼羹”。还有用海白虾虾子制作的“虾子梴”,虾子梴的颜色如红琉璃般晶莹剔透,其味道比鲻鱼还咸,但格外肥美。
到了秋天,是吃橘、柚的季节,江南种的橘柚比蜀地还广阔:“参差夕树,烟侵橘柚之园。”
九月时,王勃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他参加了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办的聚会,并写下了传世之作《滕王阁序》。随后,他沿着赣江南下,经虔州(今江西赣州)进入岭南,到了广州。
那时的广州通海夷道,港口里每日都能看见从各地来的商船,那些大船上装载着堆积如山的珍宝,令人大开眼界。海外的珍宝经过广州进入中原,中原的商品也经由广州走向海外。王勃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坐船去交趾。也许他被大海表面的明媚所欺骗了,隐藏在水天一色之下的,是惊涛骇浪。王勃再也没有回来。
王勃不知道,沛王在以后的日子里同样“命途多舛”。成为太子后的李贤被天后(武则天)猜忌,唐高宗调露二年(680),被以谋逆的罪名废为庶人,天后称制后,他更被酷吏逼令自尽。
而已经成为英王的李显因哥哥李贤被废,得以成为太子,并于弘道元年十二月(684年1月)即位。他本想与母亲武则天抗衡,却旋即被废黜。他在政治的漩涡中曾两次登基为帝,可一直大权旁落,终其一生都活在阴影之下。
王勃,他喜欢船。也许,他坐在前往交趾的船上时,也会想起长安曲江之上的画舫,会想起三月里的浮江宴。他如上巳节里划过水面的竞渡彩船,荡起了一道灿烂的波纹,让人联想起那闪过天际的流星:如此璀璨,却又迅速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