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2025全国两会 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05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城新韵暖民心(图)
安徽日报记者 陈成 罗广心 安徽日报记者 罗广心 摄
  游客在桐城市六尺巷景区游览。

  安徽日报记者 罗广心 摄

  这句话,捎给总书记

  安徽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正在探索将‘六尺巷工作法’运用于矛盾调解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从而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同时还将办好‘六尺巷小课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谦和礼让的美德。”

  2月23日,正值周末,桐城市六尺巷景区内人流如织。

  “很早就知道六尺巷的典故,这次特地带孩子过来转转,感受礼让文化。”合肥游客李文对记者说。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因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一首“让墙诗”而扬名的六尺巷,是安徽最耀眼的文化名片之一。

  这条长100余米、宽约2米的小巷子,是被“和”字哲学充盈的“最宽阔”的巷道。

  近年来,桐城市深挖六尺巷典故的文化内涵,探索推行“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

  去年10月,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居民宋大爷遇到一件烦心事。他家老房子的共墙出现开裂,在维修费用上与邻居争执不休。

  六尺巷社居委得知后,将双方请到社区“六尺巷调解室”。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从“六尺巷典故”切入,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双方各让一步,握手言和。

  “‘让’是方式,‘和’是目标。”张耘是张英的十二世孙,也是安徽省非遗六尺巷传说的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祖先的处世智慧,一直为张耘调解矛盾、打造和谐社区提供养料。

  六尺巷社区内大部分为老旧小区,社会治理难度大。最近,张耘探索将“六尺巷工作法”运用于矛盾调解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

  “之前对事后关注少,导致矛盾调解后,一些当事人又起冲突。我们正整理已调解的矛盾纠纷,挨个回访。”张耘说。

  “墙修好了,我也踏实了。”宋大爷对社区回访人员感激地说。

  在桐城,运用“六尺巷工作法”止纷息争的案例还有很多。

  沙塘改造遭遇资金短缺,龙眠街道太平社区以党建为引领,调动群众积极性,最终众人踊跃捐款,让沙塘焕新;独居老人无人看管,文昌街道西苑社区组建“敲门队”,每天上门看望……

  不仅如此,在桐城的大街小巷,每天都上演着“新时代的六尺巷故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