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登山的了解并不多,对自由式攀登的认知更是少之又少。中国自由攀登的历史只有短短20年,从事者寥寥数百人。《比山更高》这部长篇非虚构作品,记录了中国自由攀登运动悲情与荣耀共存的20年。作者宋明蔚兼有记者、译者、写作者以及高海拔攀登、越野跑和探险爱好者的多重身份,参与过国内外近百件重大户外事件的采访、调查与报道。本书记录了数十个“为了寻找快乐而不畏死亡”的攀登者,还原了这项小众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复杂艰难的搜集采访、海量碎片化材料的挖掘和40多万字的体量,对一个年轻的写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座高山,宋明蔚勇敢地攀了上去。
自由式攀登是一种非官方、非商业、个人主义风格的攀登。一群理想主义者在死亡的边缘追寻自由与自我,通过登山去实现人生价值。这项死亡率最高的运动,遇难者的平均年龄只有31岁。寒流、雪崩、坠崖甚至恐怖袭击,每一种都能随时夺命。我们很难与他们产生共鸣,只能在书中尝试去理解。
书的主体由《自由之魂》《刀脊探险》《白河十年》《梦幻高山》四大部分组成,各自成篇又相互穿插。中国自由式攀登的开拓者严冬冬是一个传奇人物,作为清华学霸,他完全可以走主流精英路径的人生,但他选择了攀登这条最难走的路。严冬冬没有优越的先天运动条件,他用魔鬼式训练和孤注一掷的热爱弥补自己的短板。在每次下山后他都会作复盘和记录,并在年末进行深度总结。翔实的攀登报告和超前的技术运用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成为本书珍贵的素材来源。严冬冬更早地为登山运动注入“自我担当”的人性光芒,他率先起草了一份《免责宣言》。这份不具法律效力的宣言,成为后来每一个自由攀登者的精神契约。严冬冬看到了壮观,找到了自由,直到2012年那个夏天,他年轻的身体坠入西天山一座4400米高的冰川暗裂缝里。
王茁与新婚妻子想用成功登顶四姑娘山的骆驼峰作为蜜月礼物,但转瞬间王茁和向导卢三哥就被一场雪崩带走,留下妻子独自经历更长久的来自精神和舆论的“雪崩”。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失踪,李红学在攀登婆缪峰失踪后,父母为了寻找他,在日隆镇住了三年。但死亡与失踪未能阻止后继者。高考失利后的黄思源跑过销售、做过船工、当过保安、卖过凉皮、分拣过快递,直到确定下自己的终生爱好——攀登。书中,马一桦、刘喜男、王平、曾山、刘兴、小海、柳志雄等数十个攀登者用强大的意志和冒险精神去探索生命的可能,去拥抱自然和死亡。 这群不被理解的人,在这条孤独的路上携手同行,相互理解、信任、搭救,克服困难并分享喜悦,成为彼此生活的一部分。
这是中国自由攀登者的故事第一次被认真翔实地书写,让读者看到现实世界里的另一种人生。书中没有“征服”的字样,攀登者敬畏高山,明白自己的选择,主动为自己负责,即使远离人间,内心仍对生活有坚实的把握。书中写道:“如果一名志存高远的登山者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登山理想,这就是他所获得的最高荣誉与最好回报了。这种回报要超过甚至远超过这一成就所带来的名与利。”
这部非虚构作品有着小说般的叙事风格,冷静笔触和高密度情节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令读者在悲情与悲壮中时不时停下来缓和情绪并陷入思考。这样的运动可以说没有任何世俗意义和价值,但当我们对任何事都问一个“值不值”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寻找下一座山峰,他们的身上为我们珍存着不可企及又不肯扑灭的东西。
这部书不会带动普通读者去攀登险峰,却在带来认知冲击的同时,令读者反观自己的生活,映照自身的阅历。面对精神困惑和现实困境时,我们或许还有另一条勇敢的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