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书·汇思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重磅品荐
只要城市里还有书店(图)
王小柔
  《总有好书店》,【美】杰夫·多伊奇著,译林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

  我确实隔三岔五还会去书店,哪怕到一个新的城市,也习惯性地去找几家书店进去看看。但这种行为更像一种巡游,我基本已经不会在书店里买书了。那些24小时书店温馨的氛围并没有吸引孤独的文学灵魂,倒是会有流浪者在这里安歇。因为网上买书折扣更高,我甚至已经把二手书店的App放在了手机主页面。我最近一次在实体书店的消费记录居然是几盒挂耳咖啡。这么看,书店还有未来吗?

  书店可以说是一个奇怪的存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书,在写作、出版、销售和阅读的各个环节,每一本书都需要专业人员倾注大量的心血。书籍在特定时间为各自的读者而著,不同的读者抱着不同的目的,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书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他行业的销售高效率,在图书行业是不可能实现的。

  书店的商业模式显然难以维持自身运营。在我们这个时代,书店已经开始销售从袜子到咖啡等各种商品,就像希尔斯时代的书商“贩卖拭笔具、吸墨纸、写作本、贺卡和黑胶唱片”一样。我们当然明白这是为什么:他们需要盈利。虽然在繁荣的商业社区中,一些好书店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但人们忍不住还是要问:书店还有未来吗?

  如果书店不是喝咖啡的背景,不是打卡拍照片发朋友圈的内容,我们对一家书店的想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或者什么样的书店才是好书店呢?我更想知道的是,就算书店姑且还在,还有真正的读书人吗?带着诸多疑问,我翻开了多伊奇的《总有好书店》——这是一个很好的书名,就像为书店的生存提供了一份宣言。

  在书中,作者结合自己作为读者和书店经营者的经历,饱含激情地从空间、丰富性、价值、时间和社区等角度,展示了一家好书店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和独一无二的价值。

  ●书店为何而存在

  在一键购物时代,书店是否还有必要存在?当传统书籍式微,书店如何才能存活下去?在作者看来,好书店的产品不是图书本身,而是为读者提供的独特浏览体验,让读者在书架间自由地徜徉、探索,阅读从古至今流传的作品,在时空的位移中放飞想象力,尽情享受思考的乐趣。他认为,实体书店为读者提供了线上商店所无法提供的东西,那就是通过在书架间浏览而培养的思想反刍。“思想反刍”,这个词儿我喜欢。

  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家拥有五十年历史的书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严肃书店之一,搬迁为它提供了一个新契机,但很多老顾客仍然满心欢喜地回忆起当初寄存包裹的标号衣夹。对于书店的记忆,不仅仅来自一本书。我现在依旧记得上世纪80年代书店的样子,读者跟书永远隔着宽宽的玻璃柜台,服务员的态度不算友好,但依然阻碍不了人们买书的热情。当一个书店放出风,明天会到一本名著,天不亮书店外就已经开始排队。除了好书会热销,年终那一个月是挂历和贺年片抢购的时间,蜂拥而至的人群真的能把柜台挤塌。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书店没什么精致的装修,总是人挤着人。我学生时代的零钱基本都在书店里消耗了,买过书、贺卡还有磁带。除了获得知识和娱乐,其实我更迷恋书店里的气氛,它比图书馆时髦。

  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说过所谓“幸福空间”的想象价值,他这么写道:“被想象力所把握的空间不再受测量和估算思维的支配,也不再是冷漠无情的空间,而是被人们……在想象力的全部偏好中体验。”老书店就有这么一种不确定和不完美的特质。

  ●好书店到底像什么

  书店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呢?为什么就算我选择在网上买书,也还是要去探索实体书店?

  也许,书店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将我们所有的知识汇集在一个地方,包括天文、自然、时间、空间、人类意识、修身之道以及治理的实用举措,等等,能专注于小到“秋毫之末,而大宇宙之总”。

  也许,书店像一本选集——一本思想、故事、习俗的汇编,是藏书家的宝典。

  也许,书店更像散文,类似于思想在漫步,一会儿思考这个,一会儿琢磨那个,希望通过一连串游荡的思绪勾勒出一个问题。法国作家蒙田在图书馆里这样写道:“我随意翻阅一本又一本书,没有顺序,也没有计划,只有零碎的片段。”如果将书店比作散文这一文学形式的话,那些零碎的片段便是一本本书籍。

  也许,书店像书商的一本杂记本。书商就像读者编辑着自己的杂记本一样,考量着各式各样的作品。他们先是以一种无法量化和违背科学的方式进行筛选,接着根据分类学的原则进行整理。这些原则具有相对的内在逻辑,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最终,书商会在多方面权衡的基础上,确保书架上只留有经过精挑细选的最佳书籍。

  也许,书店就像随笔。顾名思义,随笔的字面意思便是“随手而写”。正如19世纪的日本作家石原正明描述的那样,随笔是“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所说和所想,无论是轻浮的还是严肃的,只要是在脑海中浮现的”内容的记录,那么,书店这一空间的文学形式就是由读者脑海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思绪构成的,这些思绪混合了文献、闲思、个人记忆的索引、他人的诗行和转瞬即逝的感官体验。读者的注意力虽然是弥散的,却仍然能以某种方式聚焦,就像这些想法随着笔尖游走一般。

  ●浏览书店是一种思想反刍

  研究日本历史的学者史蒂文·卡特曾翻译和编辑了一本随笔集,他写道:“书籍如同河中相互交融的水流。这一比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因为很多书籍本身就是杂乱无章的。”好书店虽然销售图书,但如果你愿意的话,它的主要产品是“浏览的体验”。

  书店中的浏览者有很多种类型。比如在书架间徘徊、观摩、逗留、踱步的漫游者;有来回咀嚼的沉思者,或许他们并不知道何为智慧,也不知道去哪里寻觅,但一心想要找到;有反复阅读的人,他们深知每一次复读都会留下不可思议的印记;还有只想在书本中消磨时光的闲散之人。

  《总有好书店》的作者说,浏览书店的一大好处是能唤起思想反刍。无论是书店、图书馆还是私家藏书,营造一个有意收集资料以激发智识和文学的空间,一个全心全意致力于书籍的空间,是为了理解反刍和反思活动所带来的满足感。在谈到思考与阅读的关系时,作者写道,“仅仅把一大堆藏书塞进自己的肚子里是远远不够的;除非我们反复咀嚼,否则无法从书籍中汲取能量和养分。”更直白地说,浏览书店就是一种思想反刍的形式。

  书籍就像树叶和灌木一样,为身为“反刍动物”的读者提供着营养。我们可以怀着好奇和兼收并蓄的心情,一边在书店浏览,一边反复琢磨着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无与伦比的活动啊。即使是为了促进良好的消化,书店也需要提供有益于悠闲式沉思的空间。

  13世纪,迈蒙尼德学派的代表人物塞缪尔·伊本·蒂本描述在书店浏览时写道:“当你的灵魂既满足又疲倦,就从一座花园走到另一座花园,从一条犁沟走到另一条犁沟,从一片景象走到另一片景象。这样,你的欲望将得以更新,你的灵魂也将因愉悦而满足。”此外,他还恰如其分地阐明了书商的立场:“让你的书柜和书架成为你的花园和乐园,在里面采摘成熟的果实,收集玫瑰、香料和没药。”在他的眼里,书堆是一片绿意盎然的乐土。

  《总有好书店》这本优雅的小书提供了我所见到的最动人、最博学的理由,来证明书店的存在是必要的。它细数独立书店的诸多生存困境,全方位披露运营好书店的秘诀。“好书店的产品不是图书本身,而是在书店中的体验。”这本书不仅是对书店的赞美,更是对阅读和书籍的礼赞,势必激发读者对书店和阅读的热爱,并引发对书籍在现代社会中作用的思考。

  我们不必再为这个时代的书店现状嗟叹了,明智之举是设想一种图书销售的理想模式,即想象一种书店的美好未来——书店不仅能生存下去,而且能实现自身的最高愿景。我不知道对于书店而言这算不算是难于登天,但只要一个城市里还有书店,在人的心里就还有那么一份惦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