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岩,地名。位于浙江温州的一个美丽的风景区。
知道仙岩的名字,是在朱自清那篇著名的散文《绿》里,“我第二次来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朱先生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把温瑞塘河岸边的这处风景胜地写得神光四射,灵气沁心。一篇《绿》的浓浓情愫,通过中学语文课本,让数不清的学子感受到了仙岩的魅力。
我是第一次来到仙岩这个地方,我惊诧于这里的美。
我是一个给孩子编杂志和写书的作家,从遥远的东北来到浙江南部的温州,参加市里的文学笔会,同行的朋友早就向我饶有兴趣地介绍仙岩,绘声绘色地讲述梅雨潭的故事了。“一定要快点目睹一下仙岩的美景!”我在心中呼唤着、盼望着,一圆自己久远的梦。
仙岩的美,美在自然。
是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我们踏上了寻访仙岩的蜿蜒小路。雨中的梅雨潭,真的如朱自清先生所说,像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在一片葱茏的绿色中,显露着她清纯的美丽。山顶处,一帘瀑布飞流而下,撒落万斛珍珠。潭水清澈,像少女妩媚的眼睛,山间飘逸的云朵,也似小姑娘的彩裙,引游人走进这童话般的世界。仙岩的美丽是天然的,不施一丝粉黛却楚楚动人,撩人心魂。
仙岩的风景美,美的背后是文化。
唐代于这里兴建并闻名遐迩的圣寿禅寺,就位于仙岩群山峻岭的绿树怀抱之中。圣寿禅寺的俗名就叫仙岩寺,由开山鼻祖慧通归一禅师兴起于中唐。在北宋初年,又在高僧遇安禅师的数年经营下,扩建中兴,逐渐形成规模。千百年来,仙岩寺的晨钟暮鼓,缭绕香烟,曾为多少世间百姓指点迷津。仙岩寺无疑是一块佛家胜地,千年的佛教文化在这里留下深厚的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发光的瑰宝。
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的敬业奉献。在仙岩寺的斋堂,寺院的方丈能显为我们准备了清淡可口的斋饭,并和我们共进膳食。性情随和的能显法师与我们亲切交谈,从他的身上我似乎感受到了佛家胸怀天下的情操。谈吐中,我得知,能显法师曾在北京大学的哲学系专修佛学。如此说来,我们当是校友了。三十多年前,我也曾在北大的未名湖畔博雅塔下追随先贤,汲取着文化的甘露。我在北大也曾听过佛学的课,那是我很喜欢的选修课。从能显法师的谈话中,我能感受到他高深的佛法修养和哲学造诣。
在这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寺院里,我们拾级而上,目之所及,是那整洁而又清新的环境,古老而又神圣的殿堂。这里没有世俗的喧嚣,唯僧乐缭绕如天籁般让人心净如水。
仙岩真的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仙境。在仙岩寺还可看见对面高高的慧光塔,据说,这座最初兴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宝塔,经过多次修缮,仍巍峨挺立在碧水之畔,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看着历史在脚下匆匆走过。
紧挨着仙岩寺,还有一座规模较大的陈傅良祠。陈傅良被称为一代宗师,他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和教育家。当年宋朝光宗皇帝曾专门为他撰写一副对联:东瓯理学无双士,南宋文章第一家。查查史料,获得如此高誉的才子并不多。由此看来,仙岩因为又有了“陈傅良书院学风”的传承,足以在中国南方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除了风景,仙岩的美,还美在真情。
在仙岩寺里参观的时候,突然天降细雨,一位来自黑龙江的女僧用小跑的速度给大家取来了雨伞,一一为人们打开。诸多细节,让我们看到的是仙岩美的背后,其实是爱。
自然的美丽、文化的厚重,这多种元素叠加在一起,让我们每一个走进仙岩的人,都为会仙岩所折服,在仙岩的时候,即使没有走进那不远处的慧光宝塔,我们也站在它的身旁,虔诚地行着注目礼。
我们是在向文化致敬,向美丽的自然致敬,也向友善的仙岩人致敬。
在仙岩的时光很短,就是在这很短的时光里,我们与同行的文友,一起唱着优美的歌,朗诵着诗词,说不尽心中对这块土地的热爱。这一切都是自然流露的,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感动。
有机会我还会来仙岩的。我还要把仙岩的印象告诉更多的朋友——南国那个美丽的地方,值得你专程去看一看。
本版题图 张宇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