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又称作宮花或喜花,工艺精美,不仅外观雍容华丽,还谐音“荣华”。非遗绒花制作技艺以天然蚕丝和铜丝作为原材料,旧时多用于民间的民俗节事与礼仪装饰之中,绒花寓意造型大多取自民间生活,符号祥瑞,用以表达吉祥如意。
果兆静是武清区静花缘绒花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由于自幼受到家庭熏陶,她不仅熟练掌握了非遗技艺,还形成了独特的绒花制作风格。近年来,她在坚持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还把非遗技艺介绍给更多爱好者,同时通过绒花产品的创新,将绒花制作技艺发扬光大。
“绢花之乡”里的花样年华
果兆静的家乡是武清区曹子里镇,那里有着“绢花之乡”的美誉。绒绢花制作技艺在这个镇子流传几百年。果兆静的祖辈世代以绒花制作加工为生。据相关记载,明清时代,曹子里镇的人们,就有在年节戴花、屋内摆花、窗上插花的习俗。伴随着做花技艺传入当地,曹子里镇的家家户户开始进行家庭生产售卖,逐渐吸引达官显贵前来定制,促成了京畿一带花业的兴起,“花儿金”“花儿刘”等手艺人相继出现,绢花技艺也不断发扬光大起来。
现如今,曹子里镇制作的绢花占据了天津市很大的市场份额。而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艺,绢花生产从手工制作到规模化生产,又发展出绒花、丝花、拉花等百余个品种。曹子里绢花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果兆静的家位于武清区曹子镇前街村附近,如今该村是当地六个绢花专业村之一,周边遍布着制作绒绢花的工厂。沿着村子里的一条石子路走,记者就来到了她家,推开两扇大铁门,院落中坐落着两处平房,其中位于院落最里面的一处平房就是果兆静的工作室。该处平房分成里外两间,最外面的房间用于存放果兆静制作绒花的原料和制作工具,里面的房间是她的制作“车间”。
此时,果兆静正坐在工作台前紧张地忙碌着,工作台上摆满了制作绒花的工具以及制作好的红色绒花。果兆静个子不高,梳着一个大盘头。由于每天直播,果兆静的头上戴满了自己制作好的绒花,她一边用手机与“粉丝”进行互动,一边还要不停地做各种绒花。这就是她每天工作的常态。由于常年制作绒花,她的双手已经磨出很多的茧子。
果兆静从记事起,就与颜色鲜艳的绒条打起了交道。在过去,这门手艺的传承依靠的就是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每当果兆静与爷爷奶奶一起做绒花时,老人家都会讲起老年间关于绒花的历史故事,听到精彩处她还会停下手里的活,仔细聆听起来。不仅如此,爷爷奶奶还一边做活儿一边向她传授绒花制作的一些技艺,比如,以前给蚕丝烫平都使用烧火的熨斗,在烧熨斗时,火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烫蚕丝的效果,爷爷奶奶就经常给她进行示范,而且让她使用烫纸来练习。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果兆静就开始帮家里做绒花。这么小的孩子按说都贪玩儿,她却对这项工作很积极。果兆静当时的想法也很单纯,就是不想找家里要零花钱,做绒花可以自己攒钱买糖吃。当时冰棍才2分钱一根,做一年的绒花可以赚100元,对于她来说已经算一笔“巨款”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果兆静对做绒花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长辈们也不间断地将自己掌握的绒花制作技艺传给她。
果兆静在8岁那年,由于一次意外,她的脊柱错位,落下了肢体四级残疾。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逐渐意识到必须要学一门手艺来养活自己,制作绒花也从一项赚零花钱的业余爱好,变成了长大后很有可能从事的安身立命的事业。虽然是面对同样一项技艺,但是目的不一样,果兆静对自己的要求就不一样了,她从头学起,从使用镊子开始练。由于做好的绒花需要用镊子将珠子、光片粘在上面,因此使用镊子成为这门技艺的基本功。
制作绒花的工序十分繁琐,往往要分很多个步骤进行。果兆静说,蚕丝作为绒花制作的原材料是无法直接使用的,需要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将蚕丝煮熟,再进行绷、劈、梳绒、染色等处理,将后期需要用的铜丝进行退火软化处理,使后面的栓拍子更加顺利。栓拍子后是剪拍子、打尖儿、修条、传花等工序。
果兆静制作的绒花多采用植物染色,比如地黄、香椿树叶以及松木等。在果兆静看来,植物染色这个过程,给绒花制作增加了不确定性,受环境、温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很多颜色是可遇不可求。比如,用鲜地黄染制的黄色被称为御黄,想染这个颜色,需要等到每年的三月中旬到四月去采挖地黄。今年,她用了一周的时间,跑了十几里路才挖到合格的地黄,而且也只挖到了246克,仅能用于一次染色,这就导致纯手工制作的绒花产品成本高且难以量产,但也正是这样一种顺应自然的创作方式,让传统手工绒花制作多了些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
多种艺术相结合为非遗增色
果兆静大专毕业后,曾经先后就职于一家医院和一所幼儿园,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她对绒花的热爱一点也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强烈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果兆静还是决定辞掉稳定的工作,开始用自己喜欢的绒花进行创业。
近年来,一些古装影视剧的热播,使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绒花、喜欢绒花。很多生产企业和爱好者开始进入这个行业,这个行业也开始“卷”起来。与现代绒花产品相比,传统手工绒花产品在产量和价格上都没有优势,那么如何打造有特色的绒花产品,也成了每个纯手工传统绒花生产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果兆静认为,静花缘绒花制作技艺由于是纯手工制作,繁琐的步骤以及市场萎缩等因素,导致其难以提高产量,仅靠传统产品的生产和贩售是没有出路的。她现在要做的不仅是传承技艺,更要通过文化的传播,去“唤醒”市场和吸引顾客。
2020年前后,果兆静在网上观看与文物相关的科普宣传时,偶然看到明孝靖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立即被凤冠华贵雍容的造型给吸引住了。此前,果兆静还仿制过明孝靖皇后的另一顶三龙二凤冠,但当时使用的多是绣片工艺和很少的掐丝工艺。这一次,她打算挑战自己——仿制十二龙九凤冠。
据相关资料显示,十二龙九凤冠通高32厘米、口径18.5至19厘米,博鬓长23厘米、宽5.5厘米,金口圈宽0.7至1厘米。全冠共有宝石121块,珍珠3588颗,小红宝石18块。冠总重2595克。虽然数据很多,但是每个零部件的细节是怎样的,通过网络上的视频或图片果兆静根本无法了解。为了能近距离观看到凤冠的实物,果兆静多次往返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
有一回,当果兆静站在博物馆的门口排队等待进入时,一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觉得她特别眼熟,就询问起来:“你是不是刚才排过一次队了。”果兆静笑着点头。原来,由于博物馆里参观者太多,她不好意思一直停留在凤冠展位上观看,就只能多次排队进展厅。最后,等到她从博物馆出来回到家里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
为了制作绒花版十二龙九凤冠,果兆静先是用一年时间观摩实物、图片,然后花费3个月的时间设计制作完成。为了尽快仿制出来,果兆静的工作状态用夜以继日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她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就想如何去制作,白天立即把前一天晚上的新想法进行实验和落实。凤冠上使用了点翠工艺,在反复研究后,果兆静觉得使用绒花掐丝工艺一样可以复原翠羽本身的光泽和鲜丽色彩。随后,她开始在网上寻找用于点翠的各种羽毛照片,用绒花工艺模拟羽毛的颜色和形态,经过反复实验比对,最终完成了仿制。在制作时,果兆静用铜丝来搭建凤冠骨架。在进行内外布料缝合时,因为凤冠结构特殊,有的地方是盲绣,扎手反而成了她这个绒花制作老手的家常便饭,凤冠制作完成后,她的手已是伤痕累累。
绒花版十二龙九凤冠的诞生,让果兆静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也找到了发展的新路。2023年,果兆静先后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展示等活动,她制作的绒花产品受到众多参观者和媒体的关注。
目前,果兆静向多名学生讲授绒花制作技艺,同时果兆静在直播中不仅做花、卖花,而且还讲花,“粉丝”人数已经达到几千人。如果有“粉丝”想学习这门非遗技艺,果兆静也会免费传授。她会将录制好的绒花制作技艺展示视频转发给“粉丝”。不仅如此,果兆静在参加各类展会时,经常做一些绒花制品的创新产品,向不同人群讲述相应的非遗知识。今年,果兆静还参加了在天津大学举办的京津冀传统技艺非遗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研修班,开拓了自己的创作和发展思路。
在果兆静看来,爷爷和父亲那一辈从事绒花制作,更多的是为提高生活水平而奔忙,做更好看的花,卖出更多的花。现如今延续到她这一代,传承的意义更加突显。果兆静坦言,要在传统的技艺中加上自己一些新东西,才能将这门非遗技艺传承好,例如把绒花设计成胸针、耳坠、簪子、摆件等,让绒花的消费使用范围扩大。同时,果兆静还不断地向不同门类非遗吸收营养,比如葫芦烙画、剪纸等,多种非遗技艺和其美学特点都可以在她的创意绒花作品中呈现出来。果兆静坦言:“传承非遗,发展非遗,这是我们这一代传承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