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了解黄韬的方法,是打开音乐软件,搜索古典吉他曲《不期而遇》。听过之后,还可以继续搜索吉他专辑《中国式浪漫》,这张唱片由全球最大独立古典音乐唱片公司拿索斯(NAXOS)在2023年发行,收录了黄韬的七首原创吉他曲。
黄韬有多重身份——他是曲作者,曾获喜马拉雅“喜乐计划”全国十强;他是演奏者,在多个城市举办独奏音乐会,在天津音乐厅举办《不期而遇》独奏专场,也曾受邀赴俄罗斯演出,演奏他以家乡天津为主题创作的吉他曲;他是专业翻译,担任过国际吉他演奏家音乐会、大师课的现场翻译,与世界级古典吉他高手结缘;他也是吉他教师,有的学生已跟随他学琴二十年,学生们在各项比赛中屡屡获奖。多年来,凭着对古典吉他的热爱,黄韬以温柔而坚定的演奏,打开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爱上古典吉他
苦练演奏技巧
1996年,13岁的黄韬在学校联欢会上听到同学演奏《爱的罗曼史》,一下子喜欢上了古典吉他。“后来我问过不少弹古典吉他的朋友,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听了这首乐曲,才开始对古典吉他这个有点儿冷门的乐器着迷的。”黄韬说。
同学向黄韬推荐了闻名全国的古典吉他演奏家李质伟,说李老师办了一所志伟吉他学校,可以报名跟他学吉他。黄韬回忆自己第一次去上吉他课:“李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了由他编写的教材,黄色封皮,上面印着一把线描的吉他。他从抱吉他的姿势开始教,先练右手拨弦,一时间教室里琴声嘈杂,乱成一团。”
在学吉他之前,家长也给黄韬报过各种课外班,但他都没坚持太久,唯有学吉他这件事,让他找到了感觉。志伟吉他学校离黄韬家不远不近,骑自行车单程要半个小时,他几乎没有请假缺课的时候。
那时互联网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乐谱和学习资料基本都要从老师那里获得。黄韬不识五线谱,就用笨法子,在五线谱上标注琴弦、品格。随着时间的推进,才逐渐熟悉。
即使对黄韬这样一个天赋不错的学生来说,学吉他也并不容易,因为每节课都要当众演奏,不想丢人的话,在家里就得认认真真地练琴,不能偷懒。上学时功课多,黄韬也做不到每天练吉他,“可能也是这个原因,我的大多数回课都以‘翻车’告终,哈哈,能明显感觉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和颤抖的手指,大脑一片空白。这种感觉一直伴随着我,直到多年以后,我每次登上舞台时,也会觉得焦虑和紧张。”
随着吉他课程的深入,教材换成了《卡尔卡西古典吉他教程》,到后来,黄韬每次在家练琴时,都会先弹“卡尔卡西”,再练新作品。“印象深刻的是夏天练琴,坐在床边的凳子上,没有空调,也没开电风扇,一边弹琴,汗水一边滴滴答答地落到吉他上。等练完琴,再一抬头,天都黑了。”回忆当年,他感慨,“年轻真好。”
吉他学校上小组课,10个同学一组,每上10次课,这一期课程结束,有的同学就离开了,然后重新分组。黄韬回忆,那种感觉就是在不断地相聚、离别。但他没想过离开,因为吉他给他带来了太多的乐趣。
《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是1896年西班牙人弗朗西斯科·塔雷加演奏的古典吉他曲,有“名曲中的名曲”之美誉。全曲采用轮指技巧长达三四分钟,给人以“珠落玉盘”的感觉,所以也称“珍珠曲”。黄韬说:“我们那个时候的学琴人,心中最崇拜的就是这首乐曲,可谓‘神曲’。我没跟李老师打招呼,自己在网上找到乐谱,偷偷练了一个月,找了个机会,自信满满地弹给老师听。老师听完评价说,除了音符没错,其他没有对的。这让我备受打击。不过现在想想,自己作出了尝试,受到挫败,以后才会知道如何应对,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也有被表扬的时候。那一次黄韬的状态不错,演奏时,同学们很安静,他能感受到大家的呼吸、心跳。结束后,李老师看着他说:“弹得很好。”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让黄韬一直记在心里,每每回忆起来,都有一种幸福感。
克服登台的紧张焦虑
向观众传递美好音乐
上大学时,黄韬主修英语,由于英语口语过硬,加之自身扎实的音乐功底,他多次获得担任古典吉他演奏家音乐会和大师课翻译的机会。让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2017年,他担任青岛国际吉他艺术季翻译,与美国乐团“洛杉矶吉他四重奏”的几位演奏家合作,为观众送上了既准确又生动的翻译讲解。通过这些工作,黄韬结识了几位外国的吉他演奏家,他对音乐和演奏的理解也得到了提升。其后不久,黄韬游学西班牙,跟随演奏家吉列姆·佩雷斯学古典吉他。佩雷斯演奏时将全身之力轻柔地注入指尖,让黄韬深感震撼,也有所领悟。
谈起第一次登台演奏,黄韬说他已经记不清时间、地点了,唯有手脚冰凉的感受,让他铭记至今。“演奏紧张和演奏焦虑一直困扰着我。2015年前后,我在北京工作,每次上台演出都会出状况——大脑空白、两手发抖,还有几次中途卡顿,无法进行下去。为此我去看了心理医生,然而收效甚微,到最后,甚至一想到要上台,心里就会发紧。”他说。
有一次,吉他演奏家徐东方老师见到黄韬,直接对他说:“你要尝试去弹奏自己擅长的音乐,不要只追求难度,应该多思考怎么才能把音乐表达好。”黄韬心想:“徐老师应该是看到过我在舞台上的窘迫吧。那么,我演奏时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
黄韬不断地思考,尝试演奏适合自己的作品,他说:“我不是那种爆发力很好的乐手,不是技术型的演奏者,不如找到适合自己的曲目,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演奏分享音乐,表达和传递内心的情感。”
他给自己定了计划——每年至少做一次独奏音乐会,不断地锻炼自己。一开始他还是觉得紧张,随着适应了不同的舞台,他逐渐找到了松弛的感觉,从单纯地关注是否会弹错音,一点点变为想着如何把音乐和情感传递给现场的观众。他的演奏技巧趋于成熟。
也是在那段时间,黄韬开始创作音乐。他幽默地说:“演奏自己创作的作品,紧张感就消失了,因为可以自圆其说,弹错了也不怕,反正听众不知道,哈哈。”
他越来越适应舞台,学会了在演奏时与台下观众进行眼神交流,在与观众的互动中,一起完成一场音乐会。“我一直觉得,现场音乐会有其独特魅力,因为演奏者会和现场观众形成链接,共同营造出一种氛围。大家沉浸在这个氛围中,通过聆听音乐,在脑海里想象出美好的画面。”
为家乡天津谱写吉他曲
不断调整风格突破自我
为了能更好地用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绪,黄韬投身于爵士音乐家、教育家翟黑山教授门下,学音乐理论和作曲。还曾跟随致力于吉他演奏和教育工作的杨永喜老师学吉他,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深造,弥补自身的不足。
2017年,黄韬创作了他的第一首作品《月下》,接下来又写了《不期而遇》。他希望:当人们听到这些音乐,会感受到创作者的心意,也在内心联想起自己生命中曾有过的不期而遇。
黄韬为家乡写过两首古典吉他作品——《海河的波光》和《睦南道83号》,单是标题,就能让天津人体会出一种亲切。关于海河,黄韬有许许多多的个人记忆:“我小时候常去海河边,拿麻绳绑住一个空罐头瓶,沉到河水里,钓小鱼小虾,也带着抄网抄蜻蜓。黄昏,岸边的柳树叶被风带起沙沙声响,和行人的脚步声交错,显得那么协调。晚上,远处的大桥和高楼的灯火,路灯映射着河面上的波光,海河永远是那么安静、温柔地陪伴着人们。”另一首曲子《睦南道83号》,是黄韬从窦洪伟、窦士萍两位画家的同名画作中发现的灵感,用吉他声诉说了五大道的历史韵味、独特风景。
“我也谈不上是专业的吉他作曲者,姑且就叫古典吉他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吧。”黄韬说,他在创作时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很顺畅,比如《不期而遇》《海河的波光》《私语》《天台》,动机出现后,很快就写完了;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写得很吃力,比如《听风》《时光》《微光》,冥思苦想后没有什么进展,不过,当最终完成的那一刻,那种愉悦感真的是难以言表。
黄韬也在尝试调整自己的音乐风格,突破自我。“比如《夜》《夏末》《听风》这个系列,就和我以前的作品不太一样,旋律介于调和与不调和之间,有一点儿印象派,在音乐中增加了冲突感。这个改变的过程挺难的,但总要不断前进才好。”
2022年,古典吉他原创乐谱集《不期而遇》发行。该书按照创作时间选取了黄韬的11首作品,体现出他在不同创作阶段的风格变化。目前,他正在筹备自己的第二本乐谱集。
创办吉他教室教吉他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创作、演奏的同时,黄韬还是一名吉他教师。2005年他开始从事古典吉他教学工作,2010年创办了约树亚吉他教室。问起做这件事的初衷,他的回答有些特别:“每次给学生上课时,我都在等待他们内心绽放音乐的那一刻。”
被称为约树亚吉他教室“大师兄”的张卓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跟随黄韬学吉他,现在已大学毕业。在他眼里,黄韬是良师,也是益友,能和学生们玩到一块儿,没有距离感。他说:“黄老师的吉他课堂轻松有趣,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逐渐掌握古典吉他演奏的技法。跟黄老师学吉他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二师兄”胡海默从上初中开始跟黄韬学吉他,黄韬结合他的特点制定课程,也特别肯定他的进步和成绩,为他筹办了个人音乐会。胡海默想去德国进修古典吉他,黄韬陪他练琴,帮他联系德国的演奏家,让他了解更多的留学事宜。2018年,胡海默拿到了德国明斯特大学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现在,他仍常与黄韬分享自己的艺术感悟、人生经历,这成了他的习惯。
艺术课的主观性较强,作为老师,黄韬有自己的理念,他看重音乐性,关注学生在音乐中的成长与收获。他说:“演奏音乐是探寻内心世界的过程,无形的音符是另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语言。可能是纯粹的、美好的、细腻的、复杂的,也可能是紧张的。吉他是一种媒介,我希望通过学音乐,让同学们学会坚持、沟通、协作和聆听,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约树亚吉他教室的基础上,黄韬组织学生们成立了约树亚吉他乐团,从最初的四个人,逐渐扩大到五十人。每年暑假是乐团集中排练的日子,大家互相配合,共同演奏出迷人的旋律。未来他们还将举办乐团音乐会。
每次遇到想学古典吉他的孩子或家长,黄韬都会建议他们先去欣赏音乐,寻找音乐中的感动。“听古典音乐,可能需要多迈出一步,进入那种古典的氛围里面,在音乐中感受美的流动,然后就会产生无穷的想象。”
黄韬访谈
吉他曲是无词的歌
听者可以自行解读
问:能否分享一下,过往经历中那些与音乐有关、令您感动的事?
黄韬:一个秋日上午,我正听着钢琴曲《天使米隆加舞曲》,抬头看到天很蓝、云一点点地移动,那一瞬间,我觉得画面很美。有一次,我在舞台上弹奏我创作的第一首曲子《月下》,看到有观众在轻拭眼泪,有人因我的音乐产生共鸣,让我特别感动。参加“吉他中国”的比赛时,在舞台上,闭着眼,感觉有暖色的光包裹着自己,直到弹完整首乐曲,睁开眼,耳边传来观众的掌声,我很庆幸,自己的爱好也给别人带去了幸福感,哪怕只是一瞬间。
问:作为曲作者,如何写出能被大家喜欢的音乐?
黄韬:我很喜欢瑞典音乐家、古典吉他大师金德格伦,大家都叫他“丹麦老头”,他在一次采访中说,他写的音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古典音乐,而是无词的歌。我从中受到启发,也在用音乐讲故事给大家听。作曲者带着情感创作,作品里自然就有了温度,大家听起来就更容易产生共鸣,会带入自己的生活体会,为作品增添解读。比如我写过一首曲子叫《她》,是写给青年古典吉他演奏家樊菲儿的。在网上发布后,有网友听完留言说,他曾在车站看到一个心仪的女生,却不敢上前打招呼,只能目送女生离开。正因为有很多有意思的解读,音乐才变得充满想象、耐人寻味。
问:您创作时音乐灵感从何而来?
黄韬:当情绪积累到一定浓度,灵感会自然流露,旋律会自己喷涌出来。比如《午后》这首作品,就是我在结束了一天的教琴工作以后,对那种轻松情绪的表达。再有,我喜欢看书,书中触动我的情节也会成为灵感来源。还有一种是通过回忆。我在2019年受邀参加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吉他艺术节期间,偶然看到一位老妇人,在白雪皑皑的小巷尽头喂鸽子,被十多只鸽子围绕着。后来回忆起来,鸽子、雪、小巷、老人蹒跚走路的样子,还有我心中涌起的暖意逐一浮现,于是写出了《俄罗斯的记忆》。
问:听到别人演奏您的作品,会有什么感受?
黄韬: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演奏者有他自己的情感,肯定与我的情感不同,甚至有反差。也正因为这种差异,才构成了我们这个充满乐趣、充满美好、充满未知的世界。
问:古典吉他在中国的现状如何?
黄韬:现在关注古典吉他的人还是在增多。我们出去演出,像《爱的罗曼史》这种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就比较受欢迎,因为很多人会觉得熟悉、亲切,能产生共情。但如果演奏一些原创曲目,大家的反响就会淡一点。
(图片由黄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