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12月0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薪传
程广桐 凝千年古韵,斫匠心精神(图)
本报记者 徐雪霏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拨弦乐器,自古就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古法斫制古琴技艺与古琴相辅相成,自是也有数千年的历史。这项技艺在唐代达到了高度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流程和标准。它融合了文化、艺术、音律、美学修养和木工、漆工等多种技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音乐和美的追求。

  家住天津静海区的程广桐就是一位斫琴师,师从古琴斫制名家苗元先生,并创立了桐胤山房,专业从事古琴斫制、研究和传承。2019年,程广桐作为第四代传人,成功申请古法斫制古琴技艺为区级非遗项目,并为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付出了不少心血。在程广桐看来,“古法斫制古琴技艺工序复杂且耗时较长,考验的是斫琴师持之以恒的耐性和决心,在生活节奏如此快速的今天,想要静下心来并不容易,但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近古琴,感受千年古韵的魅力。”

  古法制琴工序繁杂

  融汇诸多传统技艺和文化理念

  记者:您是如何接触到古法斫制古琴技艺的?

  程广桐:我一直很喜欢书法,总会看到一些描写古琴的诗词,这些诗让我觉得古琴非常神秘,因此很想了解一下。2007年,我在天津鼓楼买了一张古琴,老板为我介绍了一位天津青年古琴演奏家教我弹奏。在学习过程中,我发觉老师的琴音特别好听,和我的很不一样,老师说那是因为她的这把琴出自名家之手,而外面卖的大多是批量生产的古琴,因此音质上会有一些差别。从那以后,我就对制作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从各种渠道查阅到一些关于古琴制作的资料,但也仅仅是对古琴制作工序粗略地描述,想要学会制作古琴还是得请教专业的老师。

  偶然的机会,我听说了古琴制作名家苗元先生,我特意去拜访他,请他收我为徒,并在家里的厢房建了一个自己的工作室。随着对古琴制作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开始痴迷于这项技艺,在2013年正式辞去了公司的工作,开始专心研究古琴制作。

  记者:您和师父学艺时,他都向您传授了哪些古琴制作的技法经验?

  程广桐:古法斫琴包含大大小小近百道工序。一张古琴从选材到作品完成,需耗时一年半以上,是一个非常繁琐的制作过程。主要工序包括选材、定式、造型、槽腹、辨音、微调、定音、合琴、配件安装、靠木漆、裹夏布、上粗灰、上中灰、上细灰、打磨、补灰、试音、面漆、再打磨、推光、揩清、镌刻琴铭、上弦等。

  选材方面亦是如此,古法斫琴对原材料要求苛刻,每张琴均采用百年以上古旧梁柱、门板等为原料,使用苎麻布通体包裹,鹿角霜调和生漆作为灰胎。制作过程中,需要遵照传统工序,耗时两年左右制作完成,因此需要斫琴师有足够的耐性和毅力。

  我和师父学艺时,每一道工序师父都非常耐心地给我讲解,我也认真记了笔记,但古琴制作光懂这些工序还远远不够,每张古琴都有它的独特之处,选材不同用料多少也会不同,这师父也没办法给你一个固定的公式,只能通过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摸索经验,总结出自己的规律。

  记者:古法斫制古琴技艺有何独到之处?

  程广桐:古法斫制的古琴音色高古、通透、圆润、余韵悠长,低音醇厚、高音清越,可与唐宋老琴媲美。其形制清雅美观、古朴自然,音正韵和。这些特点得益于对每道工序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融汇了木工学、木材学、漆艺、乐理等诸多门类知识的智慧结晶。

  而古法斫制的古琴之所以能有如此特点,更在于古琴的每一步制作都是由斫琴师手工完成的。比如古琴制作中有一道“掏槽腹”的工序,古琴的面板选好后,会先按照模板把外形做好,再用斧子将琴面一侧劈出一个大概的弧度,然后再用刨子、锉等把琴面做准,等琴型弧度都有了,就把它翻过来放到桌子上,让弧度朝下,平面朝上,用夹具固定后将平的这一面掏空,这一步就叫“掏槽腹”,实际上就是给古琴掏一个音箱出来。

  而这一工序的核心就在于要根据木板的密度、硬度等因素,来考量槽腹掏的厚薄程度,这最终会影响到古琴的音色能否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古琴制作依靠的是斫琴师的技法和经验,这是机器很难完成的。

  同时,采用古法斫制的古琴都有着极高的留存价值,因为在制作过程中斫琴师会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因此制作周期极长,一张琴大约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制成。我制琴十余年,也不过才制成100余张琴。那些从唐宋年间留存下来的古琴之所以流传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可以弹奏,也正是因此原因。

  记者:古法斫制古琴技艺中这个“斫”字如何理解?

  程广桐:自古人们就习惯将制作古琴的人称为“斫琴师”,这个“斫”指的是古琴制作当中的一道工序,就是用斧子劈砍古琴的弧度或是用铲刀挖槽,但是古琴的制作远不止这些。其实早在元明时期已经有人把“斫琴”改称为“制琴”,因此我在申请非遗传承项目时将名称定位“古法斫制古琴技艺”,虽然也带了“斫”,但还加了一个制作的“制”,我认为这样的表述会更加全面。

  丰富古琴文化体验

  在沿袭古法的基础上创新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古法斫制古琴技艺的传承情况,是如何传承到您这一代的?

  程广桐:民国时期,琴学大家杨宗稷在京开办了“九疑琴社”挂牌办学教琴,他当时收了一名学生,也就是被人们称为当代琴圣的管平湖先生。在和杨宗稷老先生学弹琴的过程中,管平湖先生也掌握了制作古琴的技艺,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些珍贵的古琴都是管先生修的。后来有一位老先生叫田双坤,他接触到了管先生,并开始和管先生学习制琴的技艺,然后又传给了我的老师苗元。如今,这项技艺从管平湖先生创立开始,传到我这代已经是第四代了。

  虽然古法斫制古琴技艺已历经百年传承,但如果想精进制琴技艺,就要不断汲取新的养分,我的师父是这么做的,我也是这样。师父是我的第一位老师,但在潜心制琴事业的这些年里,我接触到了很多爱琴的朋友,也有比我年长的一些师辈的斫琴师,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在不断完善制琴技艺的同时,也会在此基础之上,加入个人的理解,进行一些创新。但无论如何,传承脉络是我的根,只不过我一直在丰富这个大树的枝干,希望它枝繁叶茂,从而走得更远。

  记者:您能谈谈您自己在古琴技艺上都做了哪些创新?

  程广桐:古琴有这样一个特点,不同琴型的长宽厚大都相同,唯一有所差别的就在它的外形,不同的琴型代表古琴不同的样式。疫情期间,我在家研发出两种琴型,一个是龙渊式,“龙渊”是我国古代的一柄有名的宝剑,我以它为灵感创造出一个新的琴型。另一个是焦尾式,其实从汉朝就已经有了焦尾式,但通过查阅古代的琴书资料,我认为焦尾式还原的并不准确,同时也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因此我根据个人的理解,又创造了一种焦尾式,这也是我迄今为止做过的最令自己满意的一张琴。

  再有就是对一些细节上的改进,比如我做了一张落霞式古琴,就像傍晚的彩霞一样,古人做落霞式,承露这个地方是直的,但我为了契合它像云一样的波浪外形,对这个地方进行了一些改进,将这里也变成波浪形,使古琴整体看起来更加和谐和美观。

  记者:您觉得现在大众对古琴的了解程度如何?

  程广桐:现在相较于我刚接触古琴那时好了很多,但是我觉得还远远不够。现在自媒体如此发达,很多人知道古琴这个名称,但还是有不少人认为古琴就是古筝,其实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我认为古琴现在还是属于一种小众艺术。

  记者:那您觉得这对古法斫制古琴技艺的传承会产生阻力吗?

  程广桐:传统技艺想要传承下去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觉得还是很有希望。现在我也在教授几个学生弹奏古琴,偶尔会做一些关于古琴的公益讲座,也有一些喜欢制琴的琴友会来我的工作室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对古琴制作感兴趣的人还是很多的,只不过古琴制作需要能够静下心来,还得耐得住性子,这点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下去。

  古琴制作是一项传统技艺,不仅动手能力要强,还要对古琴有着深刻地理解,古琴总归是一种演奏乐器,斫琴师不仅要会做琴,还要听得出琴的好坏。因此在培养传承人方面,我希望他首先可以会弹奏古琴,这样在制作古琴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通过听琴的声音、感受琴的手感,来进行调整。

  记者:对于古法斫制古琴技艺未来的传承,您还有哪些计划或打算?

  程广桐:未来我希望可以打造一个古琴文化体验馆,不仅可以体验弹奏古琴,还可以体验制作古琴,让更多的年轻人在这里可以了解古琴,甚至喜欢上古琴。

  其实,我觉得对非遗传承来说,不仅是学生想要找到好老师,老师也希望可以遇到好学生。就像古琴制作,它对斫琴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对这项传统技艺感兴趣,还要有一定的天赋,其次要耐得住性子,同时也要做好这项技艺并不能带来多大收益的心理准备,但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太难了。

  所以如果未来遇到好学生,我也会竭尽全力地辅导他,将我全部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他。好在我女儿非常喜欢古琴,从上高中开始,她就和我学习制琴技艺,也在跟我学弹琴,只不过现在她去外地上大学,就暂时中断了。不过她也表示,毕业后还想和我继续学习,如果她真的能坚持下去的话,我希望她可以帮我将古法斫制古琴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