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渤海潮~~~
思想会客厅~~~
金之平视线~~~——叫响“河海津韵”城市名片①
深一度~~~
漫话~~~
评论员在现场~~~
新视野~~~
~~~本期主题:社区治理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评论员在现场
给农业机器人“当媒人”
谷朋

  让机器人来种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随着“哒哒哒”的声音响起,无人驾驶开沟机开始上岗作业,在北斗导航的指引下,在果林间穿梭自如,最多两天就能干完人工需要十多天的活。一旁的智能温室里,运输机器人来回奔忙,运送着刚摘下来水灵灵的蔬菜……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内,一台台农业机器人大显身手。这所研究院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天津的科研示范基地,把总部的研发项目,拿到这里转化,在各种种植场景检测没问题了,再推广到田间地头。

  转化的过程并非易事,一面是技术攻关的爬坡过坎,一面是应用场景的复杂多样。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负责人赵威介绍说:“我们既得懂科研,又得了解市场,才能给机器人‘做好媒’。”

  给农业机器人“做好媒”,不是“拉郎配”,需要匹配各种场景,这是科研与产业双向奔赴的过程。“土专家”“新农人”的经验是长年积累下来的,吸收他们的技术和经验,新设备会更好地匹配当地农业种植,这也是科技创新的一种推动力。在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的玻璃温室内,智能水肥机根据作物需要,自动配比养分,实现精准滴灌。一位科研人员介绍,智能的不是机器本身,而是背后的“超级大脑”,他们把农民的种植数据、科研人员的研发数据“投喂”给水肥机后,它才变得这样“聪明”。“机器换人”,换的是体力劳动,体现的恰恰是人的价值,离不开农民的种植经验,离不开科研人员因时因地的技术创新。给新技术找到新场景,不光是“搭上线”这么简单,技术对接、技术迭代也要时时在线。农业也有新质生产力,把“媒”做好,让科研更懂产业,产业助力科研,才能更精准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智慧农田里,作物数据实时上传;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根据田间反馈研发攻关。科技创新与农业场景无缝对接,田野里可以“长出”更多新质生产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