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渤海潮~~~
思想会客厅~~~
金之平视线~~~
漫话~~~
新视野~~~
评论员在现场~~~
基层声音
本报与各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
评论员在现场~~~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思想会客厅
叫响“河海津韵”城市名片
张大为 闫丽

  对话人:

  张大为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副所长

  闫  丽  本报评论员

  因河而生、因海而兴,天津拥有独特的河海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发挥河的作用、用好海的资源,叫响“河海津韵”城市名片,将更好地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塑造更富活力的城市气质。

  闫丽:读懂天津这座城市,河与海是关键。九河下梢的津沽风韵、渤海明珠的区位优势,兴盛了漕运、海运,孕育了运河文化、漕运文化、港城文化等多元一体的河海文化。我们如何理解这种独特的河海文化?

  张大为:河与海,承载着城市的根脉,是天津特色与韵味的重要来源。作为“运河载来的城市”,天津是全国少数既沿海又有运河的城市。运河自带内陆文化属性与城市功能,而海洋的开放性又塑造了城市的包容性,河与海共同影响了天津的空间布局、历史地位、文化特征,也形成了既传统又时尚、既高端大气又充满市井烟火气息的城市特色。河海文化并非单一存在的城市文化,而是与红色文化、工商文化等多种文化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内涵深刻的津派文化。从生产生活生态等各层面用好得天独厚的河海资源,事关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城市的全方位发展、高质量发展。

  闫丽:有人说,把握住了文脉,就把握住了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密钥。对天津这座城市而言,感受城市文化的时代脉动,需要提高对河海文化资源的保护、建设水平,整合河海文化载体,加强系统性保护。

  张大为:的确如此。保护好、传承好、建设好,是利用好的前提。以全面、广阔的历史眼光看城市文化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河海文化内涵,体味现代化大都市的风范。过去,河海资源塑造了城市文化的特殊肌理,当下,河海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之中。武清区正在打造以大运河文化为背景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整合大运河沿线历史、人文、景观建筑等文化形态,致力于重现大运河潞水帆樯、商贾云集盛况。河有河的特色、海有海的辽阔、港有港的优势,把不同类型的河海资源挖掘出来,把不同功能的文化载体建设好,能够凝练成一张有分量、有厚度的城市名片,让河海文化焕发新时代的生命力。

  闫丽:滨海新区近期正在打造9处游船码头,其中包括天津极地海洋世界、潮音寺、中心渔港、国家海洋博物馆等文旅“明珠”,“河海联动”串起津滨双城。优化功能品质,把丰富资源、深厚文化高效利用起来,这也是一个文旅融合的命题。

  张大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是打造这张“河海津韵”城市名片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天津的“海味”越来越浓,海河、运河与渤海旅游带的贯通,不仅体现在游船线路的“扩容”上,也体现在滨海新区海洋风情与中心城区都市风貌的相得益彰上。发挥河的作用,创新水岸资源的开发模式,丰富旅游、购物、娱乐、休闲体验;用好海的资源,发挥港口的“硬核”优势,展现历史文化名城新时代的“吞吐量”,这其实是一种跳出河海看城市的发展思路。河、海、城是一体的,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自然与人文也是贯通的。在河海之间读懂天津,我们就能够看到文旅融合发展的广阔空间和宝贵机遇。

  闫丽:河、海、城的风情,不仅要经得起看,更要经得起问、经得起品。推动文旅商贸的深度融合,实现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才能打造出更有内涵、更有个性的城市品牌。

  张大为:品读一座城市,是品文化、品细节、品特色。河海文化、人文特色,这些资源不仅需要保护好,更需要利用好,转化为优质的文旅产品和项目。这是融合创新的过程。依托于河海资源进行场景搭建,立足于现实讲好城市故事,基于服务意识做好配套,从产业、市场等多方面发力,文旅产业辐射面广、外溢效应大的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当然,这需要多部门、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在农文旅、商文旅深度融合上下功夫,推动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产、公共文化设施和商贸综合体等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河海津韵的城市名片也必定更加闪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