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武歆近年来扎根基层潜心创作,最新随笔集《抵达故事的发生地:行走中的文学课》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最新长篇小说《赶路》入选2024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入选时名为《荆棘之路》),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讲述天津工人生活的长篇散文《师傅》创作完成……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将采风心得、创作故事、阅读感悟娓娓道来。
《抵达故事的发生地:行走中的文学课》就是武歆在行走中与名家经典相遇的感悟。他希望:“以身临其境的文学考古、穿越时空的文学联想、阅读经典的心路历程,带领读者从地理空间进入文学空间,探究莎士比亚、汤显祖、博尔赫斯、马尔克斯、聂鲁达等众多名家的来路,破译他们的心灵密码。”
以天津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为背景的《赶路》,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跨度中,讲述了主人公纪洪寿从山东乡村来到天津谋生,由手工业作坊的学徒,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技术工人的故事。该小说在书写天津机器制造业历史和工人生活的同时,也呈现了天津食品调料行业的历史和工人生活,描摹出工人群体背后的社会众生相,洋溢着浓郁的天津市井风情,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社会工业题材作品。
武歆介绍,这种开拓性的写法,源自他的阅读积累和沉淀思考,“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擅长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巧妙地镶嵌于历史框架之中,这种编年史的创作意识,给予我很大启发。我在创作《赶路》时,就希望自己能写出历史横断面,呈现鲜活生动的历史,而不是僵硬的化石。”
“描绘时代风貌,就是要写出人物在时代背景下的真实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为此,武歆不仅集中阅读了数百万字的历史资料,还沿着小说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实地考察了京津冀鲁地区的人文历史,“我深入这些地方的工厂企业,与老、中、青工人师傅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
“小说中涉及的天津的各个地方,我都走遍了,努力把人、地、事的往昔与当下结合,给干巴巴的历史资料注入自己的思考和联想。”《赶路》中,武歆通过重要人物刘子昌的故事,勾勒出了天津老品牌“光荣酱油”的历史脉络,以及天津食品调料的发展历史,特别是1949年以后的发展情况。
作品中冒热气、接地气、有灵气的天津工人工作、生活呈现,得益于武歆2022年起至今“深扎”在天津市利民调料有限公司的积累。他说:“这两年,我不仅细致查阅了企业的发展历史,认真观察了企业的当下状况,还跟工人师傅交朋友,在面对面的真诚交流中捕捉鲜活细节。因为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所以我已创作了七篇随笔、两部短篇小说、一部长篇小说,目前正在创作长篇散文《师傅》。”
与传统工业题材小说不同,《赶路》的叙事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武歆直言:“我想打造社会工业题材长篇小说系列,它们个性独立、面貌不同但又血脉相连,都是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呈现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赶路》是第一部,机器、车间代表工业,调料、餐桌代表生活。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我还会涉及其他工业领域。我想从生产与生活两个方面入手,为天津的工人师傅立传,弘扬他们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折射天津社会工业风貌,呈现天津与众不同的平民精神。”武歆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激励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学习技能、精研技艺、见贤思齐,做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