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阶段性成果交流展示系列活动(静海区专场)在北京师范大学静海实验学校举行。作为“主场”的北师大静海实验学校,赢得了来自教育部以及我市16个区与会嘉宾的一致肯定与称赞。
日前,天津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阶段性成果交流展示系列活动(静海区专场)在北京师范大学静海实验学校举行,聚焦“活力校园,健康成长”主题,集中交流展示了静海区学校体育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在这场展示活动中,作为“主场”的北师大静海实验学校,赢得了来自教育部以及我市16个区与会嘉宾的一致肯定与称赞。这所学校有什么特点?成功“出圈”的奥秘又是什么?
下午大课间,走进北师大静海实验学校,操场上,学生们在“趣味毛毛虫”、小蹦床、趣味田径、跨越障碍、跳绳等体育游戏中,尽情地挥洒着汗水,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这一刻,欢呼声与笑声构成了秋季校园中最具活力与美妙的乐章。
面对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曾经普遍存在的“家长不容(错)、学生不愿(动)、学校不敢(做)”的尴尬局面,北师大静海实验学校有着自己的“坚持”——让每一个学生既有好成绩,又有高素质。
“我们一方面全方位建构了自己的体育体系,积极探索并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另一方面从针对性、丰富性、趣味性、科学性、可选性上下功夫,精心设计了80个以上的大课间活动项目,开设了包括足球、空手道课程在内的31门体育素质拓展课程和16门专长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动力。”校长朱鹏介绍说。
与此同时,面对师资难题,学校充分利用体教融合的政策,积极和坐落于学校周边的天津体育学院、天津体育运动训练学校、天津师范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单位合作,全方位引进足球、射击、排球等方面人力资源,有效破解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目前,学校不仅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而且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4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
“学生每天在校有2个小时的运动时间,家长是否理解这样的做法?”面对这一问题,朱鹏表示,实践证明,学校抓体育促进了学生学习状态的提升,同时也希望通过强化和锻炼学生的避险能力而非以过分呵护的方式来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所以,无论炎炎盛夏,还是风霜严冬,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学校的课间活动从未停止过,老师和同学们同顶烈日、共打雪仗。在这里,学生的健康体质持续提升,学生的近视率持续下降。”朱鹏说。
今年上半年,我市发布《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十条措施》,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都要开设1节体育课,每天上下午各安排1次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小学阶段“小课间”休息不少于15分钟。本学期开学以来,我市教育部门组织了多支督导队伍对该项工作进行入校督导检查,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和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实。
如何安排大小课间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如何调配好校内外教师,让每一节体育课都上得有意义又有意思——这些问题是每一所学校必须要面对的,也在考验着校长的“智慧”。展示活动中,来自于16个区教育局的与会嘉宾表示,北师大静海实验学校的典型经验和做法,给了大家很多新启示。
“从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启示:学校体育工作真重视就能有发展、真探索就能有突破、真坚持就能有成效。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关键在有目的、有计划地常态开展,只要能做在日常,抓在经常,久久为功,就能达到理想效果,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