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追踪
话剧《赶大营》幕后
一段史诗是这样被搬上舞台的(图)
本报记者 郭晓莹

  近日,天津人艺大型原创话剧《赶大营》首轮演出在天津大剧院圆满落幕。这部话剧的创排和演出,是对天津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舞台上2个小时的精彩呈现,深深打动了观众。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中国话剧协会副主席钟海担任编剧、导演,国家一级演员吴京安领衔主演。此外,话剧《赶大营》还集结了张文明、张昕、张艳秋、王世文、张晶晶、崔文静、王焕鑫、李建鹏、黄福樑、张星辉、苏传虹等优秀演员,天津人艺老中青三代演员齐上阵,共同演绎了这部大型史诗话剧。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话剧《赶大营》是如何做到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吸引现代观众的呢?在这方面主创团队作了哪些努力?全剧实现了怎样的突破?又呈现了哪些亮点?本报记者对话剧《赶大营》的编剧和导演钟海进行了专访。

  ●把真实历史事件搬到舞台上

  赶大营源自天津杨柳青人的真实历史事件。19世纪末,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军西征阿古柏,收复新疆。为解决军饷不足、缺乏后勤供给等问题,以天津杨柳青安文忠为首的纤夫们挑起货郎担,走上了丝绸古道,追赶着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大军,用双肩把大量军需物资挑上前线,协助清军打赢了那个时代的卫国战争,捍卫了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赶大营历史事件始于19世纪末,止于抗日战争爆发后新疆与内地商贸路线被阻绝的1937年。在中国历史上,赶大营曾出现过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在征战年代,从肩挑小篓发展到坐商,在新疆历史上出现了京津风貌的店铺;第二次是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天津商帮”,构成了遍布全疆的经商网络;第三次便是工商分流,发展到“百艺进疆”和多种经营的格局。如今,新疆还有当年参与赶大营的天津杨柳青人后裔,至少五六十万人。

  赶大营中的“大营”,是指左宗棠收复新疆西征军的军队大营;“赶”,是指杨柳青货郎追赶流动的西征军大营做生意。赶大营是跟“闯关东”“走西口”并肩的历史事件,但近年来却少有人知。此次话剧《赶大营》就是将这段历史重现于舞台之上,通过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艺术化的演绎手法,展现这一商贸奇迹。话剧表现了津商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也彰显了津商在繁荣经济、东西互助、民族团结方面作出的贡献。

  话剧《赶大营》的编剧和导演钟海表示,赶大营这个事件,在很多年以前被埋在历史的尘埃当中了,没有更多的文字史料记载,所以赶大营这段历史应该是这些年重新挖掘出来的。今天回看,赶大营这个题材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本身的价值也非常高。但史书上对它只是一个笼统概念性的描述:“三千货郎满天山”,打通了渤海之滨到天山南北的商贸大通道。然而,具体的内容很少有人知道,也没有更多的形象的东西留下,所以这就给此部话剧的艺术创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艺术创作中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

  赶大营的历史背景很多人都知道,但具体到每个人的故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此次把这段赶大营的历史搬上舞台,创作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根本原则。钟海介绍,“我们在这部话剧的创作中,虽然以赶大营第一人安文忠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为故事主角,但是也不能完全按安文忠人物传记那样去写,因为他本身不能完全概括赶大营这个集体的形象,所以说安文忠这个舞台形象已经不是真实的安文忠了,只是用安文忠这个名字,把众多令人感动的形象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作为舞台剧,就要有艺术创作。没有艺术创作,那就是专题片。专题片是完全纪实的。在舞台上如果完全是纪实,那就没有故事,没有人物,没有人物关系,没有冲突,没有矛盾,就没办法立在舞台上,那不叫艺术创作了。”

  “所以话剧《赶大营》作为一个戏剧作品,肯定跟真实的历史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尊重历史,尊重的是这个大的历史背景,尊重的是天津杨柳青人当年赶大营的集体的形象。”钟海说。

  戏中有很多环节都是真实的,比方说天津杨柳青人出关,他们离开家乡去赶大营,大多是为了糊口,不得不像“闯关东”“走西口”一样,为了生存铤而走险。赶大营最初的目的都是穷苦百姓为了发财、还家,这一点在戏剧一开场就明确展示了。

  钟海介绍,赶大营的人在路上非常艰辛,他们走了153站。这153站的统计并不是最初的亲历者记录的,而是后人对1900年以后那些赶大营人的记载。第一批赶大营的人到底怎么走的谁也不知道,他们一定是更加辛苦,真实的历史就是徒步,后来才有人坐马车到新疆。这个戏里的历史背景是真实的,到了新疆之后,赶大营人由行商变成坐商,这也是真实的。新疆收复之后,这些人就留下来了,留下来以后他们开辟了新疆的商业版图。“原来新疆那个地方没有什么商业,这些来自天津的杨柳青人,在当地的商业版图中成为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津帮商人,后来也融进去了山西、陕西、四川等地的商人。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所以把这些历史内容也都放到戏中的人物身上。”这些都体现了此次艺术创作中的“大事不虚”。

  “戏里涉及人物关系、人物情感,这是虚构的,就是为了戏剧性的需要。比如说他们在这个赶大营的路上遇到了新疆、甘肃边界附近的甘肃贫女,那时候甘肃、新疆那些地方荒芜贫穷,很多老百姓家里头没吃没穿,所以我们把这个情节放在戏里面,就是表现安文忠这么一个人,即使自己也很艰苦,但他依然是乐于助人的。历史上记载,天津赶大营的人曾经在路上救助过很多少数民族的百姓,因为天津赶大营的人都带着药,比如天津同仁堂的一些药丸等。有的时候遇到当地老乡重病,他们就给病人吃这个药,之后病人就康复了,所以当地百姓对天津赶大营的人特别感恩。这些在历史上也是有记载的。这些史实并不是安文忠做的,但是我们把这些情节也放在他的身上。这些事在历史上有,大的历史背景上有记载,但是具体是谁已经无法考证了。”

  到底安文忠他们参加过多少个战役,历史上也没有记载。赶大营就是跟着军营走,军营到哪里安营扎寨,他们就在哪里做生意,为士兵们提供后勤保障。“戏里必须要有场景,但书上记载就这么简略一段。到底做什么买卖、怎么做的,都没有记载。作为戏剧搬上舞台,就要编了。为了故事的发展,我们就专门编了一组跟西征军战士之间的戏。跟着军营赶大营,赶的是这些军队,就得跟军队有关系,舞台上就要呈现出人物关系和故事。所以我们在这里设计了许三贵这样一个人物。”钟海介绍。

  在戏中,许三贵跟安文忠他们的关系开始是不友好的。但是后来在收复新疆的战役当中,许三贵受伤了,赶大营的这些人救助他;许三贵牺牲了,赶大营的人还把他的遗体送回老家。“这些情节历史上有,很多赶大营的人都会去做。这个情节我们在戏里用了,安文忠多少年之后发了财,他又找到了掩埋在沙漠里的许三贵的尸骨,把他一路运回家。”

  “这些情节都是虚构的。但是同时也有相应的历史记载说这些赶大营的人不仅仅是将针头线脑供给部队,有的时候他们还帮着西征军运送弹药,史料上还有张照片,这样我们就在戏里编撰了那么一段,说安文忠他们将西征军被沙漠风沙吹散的弹药给挑到西征军手中,帮助西征军攻下了迪化城。尊重大的历史背景,做到大事不虚。但为了戏剧性和和观众的观赏性,还必须要把它编成故事,编成感人的故事来呈现在舞台上。”钟海说。

  “为了让戏好看,戏里头还增加了两段情感戏,要是没有这些情感戏,故事也太干太空洞了。这些戏也都是有历史根据的。比如说安文忠初恋情人后来出现在江南,这也有一定的根据。”当年江南的丝绸,都是通过运河运进京的,所以这个主人公有可能在殉情的时候,被江南的商船给搭救了,她就流落到江南。而且历史记载确实是清政府给了安文忠一个伊犁官钱局的五品官,有官职就方便他去江南一带催饷,而且也方便他把南方的茶叶、丝绸这些东西采购并运到新疆。“有了这个历史背景,我们把一场戏的背景放在江南就合理了。所以这个故事在创作中,实际是以历史的真实记载为依据来进行重新构思,把它戏剧化。”

  “在话剧结尾,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天津,安文忠当时不但捐款捐物,还收留无家可归的灾民,那段情节在历史上是真实发生过的。戏剧的起承转合,都是在参照历史的基础上,组织戏剧情节。这就是文学创作的典型化。编都是有依据的。‘大事不能虚,小事不拘泥’,这是一个创作原则。这部戏把赶大营的整个过程,用戏剧的结构去涵盖,从安文忠挑着担子赶大营,到最后成为坐商,包括给新疆商业作的贡献也都含在这部话剧里。”钟海说。

  ●两个安文忠同台对话呈现史诗剧结构

  钟海介绍,话剧《赶大营》最初的定位是一部史诗剧,所谓史诗剧就是尽可能地把赶大营的全貌呈现在舞台上。过去也有写赶大营的作品,它都是从一个角度去描写,如同《雷雨》《日出》这种传统戏的写法,但这种方式很难展示赶大营的全过程,波澜壮阔的场景也很难出现,所以当时的定位就是用史诗剧的办法,不在某一个片段上多作停留,而是把这几十年的历史都呈现在舞台上。

  安文忠这个人物从不到20岁就开始赶大营,五六十岁完成了赶大营的人生使命,如果在舞台上用一个故事来演这中间三四十年的历程是很难的。如果用传统戏的方式,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场景、同一组人物,去把戏演完,这不能涵盖他整个的人生。

  “把安文忠这样一个人物几十年的经历呈现在舞台上,怎么叙述方便呢?此部话剧的亮点就是用两个演员来演安文忠,也就是年轻的安文忠和老年安文忠同台演出,把一个人的独白变成两个人的对话。通过他们俩的对话,两个相差几十岁的安文忠,去撑起这个戏剧的结构。这样两个人的对话,不是报幕式的那种讲述,在他们俩之间也作了一些戏剧性的处理,你是我的过去、我是你的未来,在两人的对话当中来完成这个戏剧的框架,把安文忠这一生在新疆赶大营的点滴以及重要的人生板块,用戏剧的方式链接。他们俩的对话是一条线,穿起来这几个闪亮的珠子,就成为一个戏剧结构了。”

  这部话剧在舞台上还采取了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再现了当年波澜壮阔的场景,草原、大漠、江南水乡,在时空上让观众身临其境。戏剧中还增加了歌队,并利用形体剧来呈现一部分情节和场景。这部戏借鉴了舞蹈、音乐剧、形体剧等姊妹艺术的手法,完成了史诗剧的精彩呈现。

  ●天津历史上感人的故事是创作的源泉

  “话剧《赶大营》是把我们先辈的故事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演出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就是这部戏最大的收获。我们希望让今天的人了解到,曾经有那么一批人,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闯敢拼,在那么一个艰苦的环境下,他们能够走得那么远,闯出一条路来。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看来非常有意义。”钟海介绍,他们打通了从汉唐以后就尘封的丝绸之路,把丝绸之路给“复活了”;他们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没有他们的后勤保障,西征军可能缺医少药、缺吃少穿。同时在民族团结方面他们也作了很大的贡献。他们还促进了新疆与内地的东西互联,尤其在商业方面打通了商业之路。资料里记载,当年很多新疆的土特产都是运到天津出口的,比如皮毛、医疗外科缝线的原材料羊肠,都是从天津出口到全世界。他们还把内地的货物通过天津商人运到新疆去,打通了经济大动脉。新疆的蔬菜大多是天津杨柳青人带过去的,在此之前新疆几乎没有蔬菜种植。杨柳青的年画、戏班子也都出现在新疆。现在新疆那边还有很多天津杨柳青人的后裔,伊犁有“汉人街”,“汉人街”最初就是因为赶大营的杨柳青人主要在此聚集,因此得名“汉人街”。

  “其实这部戏的创作初衷就是写天津的故事,挖掘天津历史上感人的故事。这些年各界专家都做了很多关于赶大营史料的开掘工作,而这部戏就是在这些史料开掘的基础之上,来演化成舞台艺术作品的,其实就是在这些研究资料的肩膀上进行创作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钟海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