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应该说现在已经家喻户晓,但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却很少有人知晓。我很有幸看到了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杨柳青年画。这些作品生动有趣、气象万千,而且立意深邃,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几乎与每一个节气都咬合得很默契。每一幅作品的画面既有年画本身夸张可爱的特点,又充分体现出二十四节气的特点。新颖隽永,节气分明。在杨柳青年画中寻找二十四节气,这本身就是别样的一种享受。杨柳青年画几百年的悠久历史传承至今,其实就是不断与时俱进的结果,它反映着历史的每一步推进,里边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说到文化也就说到气象学,二十四节气就很明显地凸显出来。比如说《春牛图》,牛身上骑坐着几个可爱的小娃娃,柳枝柔绿。画者抓住了立春这个节气的特点,搭配上优美的画面,带有一种图文并茂的美感。杨柳青年画和二十四节气都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全新的角度探索时令年画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联系,以清代杨柳青年画图像和气候互相对照,挖掘出了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赓续了文脉的传承。
年画《春闲对弈图》描绘了两个女子对弈的画面,她们下的棋局是轻松愉快的,两个人面色温柔,眉眼含笑,丝毫不见冥思苦想的神情。这幅年画所描述的正是谷雨节气,掩卷之后,好像被轻轻打湿了衣襟,惊起了一番杏花春雨,温润着春天最后的情怀。百谷得雨而生,雨泽万物,滋养生灵。《春闲对弈图》这幅年画把这一节气生动地表现出来,让我们加深了对这一节气的理解。在另一幅年画《花仙上寿图》里,画面描绘了惊蛰这一天众花仙来到九重天朝见玉帝的奇幻景象。众花仙乘坐蕉叶小舟,手中各持自己司掌的花卉,在画面上清晰可见的有荷花、牡丹、芍药等,让人似感受到缕缕芬芳从画面上飘了下来。清明节气的杨柳青年画《瑶池祝寿》,应该说是一幅典型的精品之作。《神异记》中记载,农历三月三是西王母的寿诞,也是蟠桃成熟的时节。这一日也是上洞神仙的盛会,他们纷纷赶赴蟠桃会为西王母祝寿。图中的上方王母身乘彩凤而来,笑吟吟地俯瞰亭台上恭候的福、禄、寿三星。下面的凤舟上,九天玄女率众仙娥泛舟瑶池,笑意盈盈。这幅画表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竞相生长,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这些年画以时令为线索,展现了古人生产劳作、节日庆祝、消闲娱乐等场景,利用丰富多彩的年画视觉佐证,展现出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对生活的经营、对丰收的期盼。二十四节气线索的梳理,也拉长了杨柳青年画的时间轴,充分印证了年画不只存在于春节节令,而是充分融入了人们一年四季的日常生活,极大丰富了杨柳青年画的内容。
翻看着一幅幅年画,再想想与之相关的二十四节气,会让人重新认识年画的社会价值、艺术存在,会让人觉得杨柳青年画真是名不虚传。杨柳青年画的绘画者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代人,他们不约而同地挑选与之相适应的二十四节气年画题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理念。而且这些年画选材独具匠心,多有创新,人们以年画的吉祥和祝福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
记得十几年前,天津举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来自全国的非遗项目云集津城。在开幕式的策划上,大家形成共识,那就是把巨幅杨柳青年画悬挂在展览馆的中央。在开幕式上,四张代表性的杨柳青年画显得格外耀眼。这四张杨柳青年画选择的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蕴含着二十节气的文化精粹。
每次举办非遗展示会,我都在某个角落看杨柳青年画大师们在忙碌着,经他们的手创作出来的年画是那么精致秀美。杨柳青年画的木版雕刻得是那么栩栩如生。有些线条很细,稍微不注意就会破掉了。我问他们,刻一幅需要多久?他们回答,有的需要一个多礼拜至半个月呢。杨柳青年画里的二十节气也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真实印证。画师们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为了传承这门绝技,他们很是辛苦,因为杨柳青年画名声很大,他们怕弄不好就会弱化了杨柳青年画的影响。这些传承人握刀伏案,手随心动,刀随手成。如果我们系统地去欣赏这些年画,这些与二十节气息息相关的年画,你就会全面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我听到一位传承人跟我说,年画是需要老百姓贴在墙上的,是给每一年送的吉祥如意。所以有人说,杨柳青年画一年画一张,一挂挂一年。通过欣赏这些年画,你可以体会到,不是每一个传承人都在计算生意经,他们更多的是考虑怎么能让年画传承下去,在他们手里不断掉。那就是年画要来源于生活,根植于普通人的生活,渗透出浓郁的民俗民风。
杨柳青年画从孕育到发展,经过了很多代年画艺人的不懈努力和发展。但是过去的民间艺人大多不被人重视,故很少有史料记载。这部杨柳青年画的二十四节气图弥补了这个短板,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年画记录了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记得那年春节,我和几个文友相约去杨柳青古镇,在黄昏中走在小巷子里,看着家家户户贴着的杨柳青年画,听着鞭炮噼噼啪啪的响声,你会感觉到自己置身在浓烈的春节气氛里,尽情享受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年画是历史悠久生命力极强的艺术之一,根植于民间,承载着百姓的期望,将人们心中的追求与向往表达在画纸上。在立春那天,当地的习俗就是把立春的年画送给亲戚朋友。
杨柳青年画记录着天津人的民俗文化,它不仅仅是放在博物馆里,更挂在百姓家里,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