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蒋子龙审稿并作序的“天津市职工作家创作文丛”,收录了《车间主任》《追光》《“姐夫”驾到》《一条大河波浪宽》等10位天津职工作家创作的10部现实题材小说,由一线职工书写身边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发广泛关注。日前,记者采访了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杨春武,以及于俊杰、李晓楠、闫强、王学志4位职工作家。
提供可复制的天津方案
天津素有工人文学、群众文学写作传统,1956年成立工人业余文学创作研究社,涌现了阿凤、万国儒等工人作家;改革开放后,以蒋子龙为代表的大批著名工人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工业题材作品;天津工人文学、职工文学在天津文学发展史,乃至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新时代呼唤更多优秀职工文学作品。2023年4月,在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和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市总工会联合市作协、中国工人出版社启动了天津市职工作家培育工程。杨春武介绍:“在孵化培育过程中,我们从征集作品中精选出10部,邀请7位作家、评论家提出修改意见,对作者进行一对一指导,让这些作品在思想内涵、叙事结构、写作技巧、文字质量等方面都得到很大提升。‘天津市职工作家创作文丛’,就是我市首次开展职工作家培育工程结出的丰硕成果。”
天津市职工作家培育工程为全国职工文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天津方案,为新时代职工文化建设开辟了新路径。杨春武表示:“作为职工文化的重要分支,职工文学取材于生产、生活现场,带着地气、冒着热气、聚着人气。我们要传承好天津职工文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推进职工作家培育工程,打造职工文学天津样板,让更多职工故事、天津故事跃然纸上,吸引职工、温暖职工,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昂扬斗志,凝聚奋进力量。”
专家辅导让作品脱胎换骨
“因为杨伯良老师的鼓励,我写了这部民营企业题材小说,故事大部分来自我的亲身经历。”于俊杰就职于天津市富仁板带有限公司,十几年的民企工作经历成为他创作《车间主任》的源泉,“我会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随手记录。创作时,工作中的场景和人物就会浮现在眼前,从笔端流淌出来。作品细节饱满真实,才会让读者有强烈的代入感和现场感。专家的一对一辅导,对我启发很大。我遵照专家意见进行修改,让小说脱胎换骨,写出了奋斗者的心路历程、层次丰富的工厂生态、产业工人的精神风貌,实现了工匠精神与中国故事的形象化表达。”
李晓楠是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宁河供电分公司职工,他创作的《追光》呈现了一位电力职工的成长历程。在专家辅导下,小说修改了6次,字数从5万增加到12万,结构更加完整严谨、细节描述更加真实感人,入选2024年国家电网公司“送文化下基层”图书目录库。蒋子龙称赞他“诤直有胆识,文不负心,持经世情怀”。李晓楠说:“很多同事告诉我,从书中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看了能慰藉心灵;细腻的描写让原本冷冰冰的电力施工现场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工作与创作互相成就
在滨海新区总工会工作的闫强创作了《“姐夫”驾到》,讲述基层工会主席的故事。他说:“因为了解各级工会是怎么为职工谋幸福、为企业谋发展的,所以特别想写这个故事,最终写了20多万字。工作为创作带来鲜活素材,而将生活、工作中的故事以文学方式表达出来,也促使我反思怎么干得更接地气、更贴近职工需求……职工作家培育工程为我们圆了文学梦。”
“作为有文学理想的基层工作者,我十分感激职工作家培育工程,让我的小说得到专家指导并最终出版。”王学志在西青区李七庄街道办事处工作,《一条大河波浪宽》是他酝酿10年的首部长篇小说,前后修改6次,融入了他大学毕业后任村干部时的故事和感悟。这些年来,他一直利用业余时间书写基层故事,“探索如何以文学的视角,挖掘好人好事、讲好西青故事、擦亮西青名片,让西青的好人好事更具可读性,更有传播力,鼓舞更多人对标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