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
我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
总体规模稳步增长 发展质量实现新提升~~~
我国海上最老油田创历史最高产量~~~
文化中国行
四普津行时~~~—— 本报记者跟随“四普”工作队走进蓟州
津静线首开段完成初步验收~~~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9月1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中国行
四普津行时
探古寻“蓟”,揭秘文物发现的故事(图)
—— 本报记者跟随“四普”工作队走进蓟州
本报记者 张帆
  蓟州区“四普”工作队队员正在开展外业调查。 照片由蓟州区文保所提供

  开栏语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我市正在深入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工作,这是文物普查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性步骤,这一阶段将持续到2025年5月。

  本报今起推出“文化中国行·四普‘津’行时”专栏,记者将走进文物普查现场,聚焦我市16个区在“四普”实地调查中的新举措、新实践、新探索,讲述文物发现背后的故事,展示科技赋能文物普查的创新力量,记录新时代文物人择一事终一生的最美奋斗,诠释社会各界助力文物保护的新模式……您将跟随记者的脚步,在这次“文物之旅”中探寻城市记忆,触摸历史细节,感受文脉悠长,领略大美天津。

  蓟州,古称渔阳,历史悠久,拥有宝贵的文化遗产,古塔、寺庙、碑刻、古墓众多。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蓟州区针对不可移动文物分布情况及类别,因地制宜,确定了“由南向北,自西向东”的工作路线和“由简到繁,先做建筑石碑,后做勘探遗址墓葬”的时间安排。目前,蓟州区“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率达64.2%,调查区域覆盖率62.6%,“四普”工作进度已过半,新发现4处不可移动文物。日前,本报记者跟随“四普”工作队走进蓟州,揭秘文物发现背后的故事。

  “浇”出来的“新”文物

  从蓟州城区驱车向南,十余分钟车程后便到了依山环水的邦均镇。这里自古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军商重镇,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近日,蓟州区新发现的一处不可移动文物——汉代古墓葬,就坐落在邦均镇。

  每天清晨,年届七旬的村民闫会珠都会浇灌自家的田地。令她感到奇怪的是,最近地里总会出现“跑水”现象,垄沟里的水流进地里后,不一会儿便没了踪影。说起那天的怪事,闫会珠仍记忆犹新:“给地里浇水,一般是先汪着水,然后水会慢慢地渗下去。有一块地,水一浇下去,就不见了。我继续往地里浇水,结果发现,冲出来一个洞口,仔细一瞅,下面居然是空的,估计有一米多深,洞口边还露出了砖。”

  作为土生土长的邦均人,闫会珠马上意识到自家地里可能有“情况”,“因为我们村以前挖出过古墓,距离这里不远的道边就立着‘邦均汉墓群’的护碑。我寻思这地底下可能真有‘物件’,就赶紧联系了村干部。当天下午,专家就来了。专家查看后,说我家的地里有汉代古墓葬。”

  在西后街村党支部书记郭军看来,这些年,随着文物保护宣传的普及,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现在,大家都知道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要科学保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一旦发现线索,大家都会第一时间联系村干部,村里再报给文物部门,请专家来勘查,绝不会自己挖。”

  记者在闫会珠家的田地里看到,因“跑水”而发现的墓葬处已由文物部门进行回填,并重新种上了作物,只是这里的地势比周围低了许多。

  “接到村里上报的线索后,蓟州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立即联系了专家进行勘探调查。”蓟州区“四普”工作队队长刘福宁说,“通过探孔土样中的花土、砖渣及棺痕分析,基本判定了古墓葬埋藏的存在。我们以5米为间隔使用探铲对墓葬群的范围进行勘探,在地表采集到大量的绳纹砖、楔形砖及较多陶片。这次新发现的墓葬群为研究蓟州地区汉代墓葬形制特征及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1956年,邦均镇首次发现汉墓群,出土了大量陶器,专家判定其分布范围内有大量汉墓存在。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此次新发现的墓群与邦均汉墓群为同期遗存。刘福宁说:“邦均地处盘山南麓的台地区域,地势较高,适合人类生产生活,因此,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分布比较密集。”

  实地踏查收获新发现

  在文物普查工作中,每一条线索都弥足珍贵,这让文保工作者既兴奋又深感责任重大。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新线索,需要依靠公众不断提升的文物保护意识,也离不开文保工作者敏锐的“眼力”和不懈的“脚力”。

  蓟州区“四普”工作队在对蓟州城区进行走访调查时发现,三八水库南岸有一座纪念碑。工作队队员高震宇告诉记者:“我们发现时,碑刻已有部分风化,石碑上的文字模糊不清。为了提取更多文物信息,我们采取了拓印的方法。”

  根据碑文记载,此碑为纪念1958年蓟州妇女修建水库而设立。在碑体下方,錾刻着这样的文字:“……动员了四千六百名英雄姊妹,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冲天的革命干劲,从三月十八日到七月一日,鏖战四十三昼夜,建成水库一座。”

  高震宇说:“蓟州三八水库承载着深刻的历史记忆,当地妇女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艰苦年代,建设全靠手挖肩扛。这座水库是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的由女性兴修水利工程的经典工程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物质实证。”

  目前,蓟州区在“四普”期间新发现的另外两处不可移动文物分别为邦均镇东汉时期石人造像和辛东汉代墓葬群,均是“三普”后尚未登记、2012年以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

  其中,邦均镇东汉时期石人造像仿佛一位威武的尊者,头戴平顶圆帽,身着长至足部的交领右衽长袍,依稀可见圆领内衣,腰束一条宽带,站立作拱手状。造像造型古朴,雕刻精美,为研究蓟州地区汉代造像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东汉丧葬习俗研究亦有所助益。

  辛东汉代墓葬群遗址形状近倒梯形,它与周边的辛西墓葬群应为同期遗存,为天津地区汉代墓葬形制特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探索汉代丧葬习俗、丧葬制度具有较高的价值。

  据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我市各区“四普”工作稳步推进,已取得显著成效,通过线上征集线索,获得80余条不可移动文物新线索,并下发各区进行实地调查,已确认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7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