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有大树好乘凉,本是件惬意的事。但在和平区老华利里,这却成了居民的心头病。几十棵六七层楼高的大树长在狭窄胡同里,挡光、招虫,还有枯枝掉落砸人毁物的隐患。若要修剪这么多大树,工程不小,作业车辆、大型工具又无法进入,这让社区犯了难。
背街小巷、老旧社区犹如城市的毛细血管,看似不起眼,然而一旦“梗阻”,哪怕只是关联几十户百姓利益,也会产生大影响。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能不能落在细微处、成在细微处,是一道更见功力的考题。社区把老华利里的问题反映到滨西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四位区人大代表与城管等部门的负责人很快来到现场,经过群策群力,拿出了“动手术”的方案。
给“毛细血管”动手术,成于细、贵在精。这不仅意味着走进城市的角落发现问题,也意味着要精心处理每一个环节。去年年底,河西区港云里社区因地铁腾迁房售卖迎来许多新住户,需要增加70个停车位。在社区普遍存在停车难的情况下,谁都知道这个“增量”有多难实现。社区工作人员先是发放问卷,挨户摸清车辆、居民居住等情况,随后与有车族、上班族、租住户等分别召开专场议事会,拿出方案请居民共同商议,根据大家的意见调整后,再议,再调整,几轮下来确定最终方案。
“毛细血管”里的“梗阻”哪怕再小,“结构”也难免复杂,每一个环节掰开来看,都有大学问,只有不断地去“解构”,把精致尽可能变成极致,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成效。说到底,“绣花”般的治理,落针点要准,“针脚”更要细密。
修剪大树这件事说明,“毛细血管”里常有大考题,基层无法独立解决时,就需通过“需求往上提”实现“力量向下沉”。有的区将“吹哨报到”机制升级,按事情的紧急程度、类别,梳理出几十种情形,明确由谁来响应;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设立督办环节,如承办单位未积极推动问题处置,将进行全市通报,仍整改不力将进行绩效考核扣分。让提出问题的人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人,让“吹哨者”拥有监督权、评价权,有这样的“清晰度”与力度,才谈得上顺畅与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