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津沽学人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天津日报
合办~~~——记我国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开创者侯建新教授
~~~
沽上丛话
津门名家谈艺录(二)~~~
电影频道
佳片有约~~~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2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忆恩师孙伯翔先生(图)
洪军民
题图:孙伯翔先生(左)生前点评本文作者的书法作业

  孙伯翔先生以91岁高龄撂笔仙游,这是当代中国书坛一大损失,社会各界人士以各种方式怀念先生。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人前来参加先生的人生告别会,恩师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这彰显了先生艺术的感染力,更是先生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先生最后一次以无声的语言,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如何为艺。

  先生在我心中是深具家国情怀的大先生。每次去拜访他,听他点评作业后,我们聊得最多的是时事话题,他非常关心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人民生活。记得有一次到先生家,他正在认真地看《人民日报》,我问先生:“怎么不写字,又关心起国家大事啦?”不问不要紧,一下打开了先生的话匣子。先生说:“每个人都要关心国家大事,只有国家强大了,老百姓生活才能安稳,每个人就能安心做自己的事,我也可以安心地写字干活呀,不然我说的‘写天写地写中华民族’就成了空话。”接着又说:“你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的时代、没有经历过物资缺乏的年代,你赶上了好时候,但我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我要感谢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我们那个年代活下来的人,从内心里发出的最真的声音。”先生这番话令我肃然起敬:“您的这份家国情怀是大格局,也是您书法正大气象的思想之源。”先生听后笑了。

  曾经身处社会底层的先生,对国家由弱变强、人民安居乐业的感触最为真切,家国情怀也最为厚重。记得201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孙伯翔书法艺术展”时,先生第一句话是“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他一以贯之的真情实感,更是他笔墨表达的力量源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先生就说过,“现在,书法事业如何开创新局面,如何更好地反映讴歌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中华民族,这是一切热爱书法事业的人面临的重大课题。欣逢盛世,当为振兴书法事业尽绵薄之力,当为我中华民族争光”。能够把书法振兴与为民族争光紧密联系起来,融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行动中,始终用自己的笔墨传承传播传唱中国书法艺术,这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一种境界。

  先生在我心中也是善于学习思考的大先生。从艺八十多年里,先生的日常生活很有规律,可以说除了写字就是读书,视书法为生命,以读书为食粮,手不释卷,每有所获,诉诸笔墨。2022年春节前夕,先生在南开医院住院,我去看望他,先生摘下口罩说:“军民呀,你有空看看《菜根谭》,别光写字,还要读书,缺一不可。”没成想,这竟是先生最后一次与我进行正常话语交流。先生深知书法绝不是简单的写字,需要读书来涵养,并用一生去实践。先生早年读过私塾,经受社会底层历练,在企业从事宣传工作,积极参与中国书协各项活动,不仅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使生活磨难、工作艰辛、知识积累化为人生智慧。每每与先生聊天,他总能把自己的感悟用独特风趣的语言表达出来。先生说:“写字,我理解就好比堆积木,也好比是一篓子活螃蟹倒在地上,有的腿是张开的,有的腿是缩进去的。如果全是张开的,它们之间就会打起架来;如果全是缩进去的,则成了一堆死螃蟹。写字也要注意有伸有缩,不能全伸,也不能全缩。”“书法的点线品质如钢筋、如铁块,不可软如棉团、稻草。”“什么样的书法叫做好,就像那个大西瓜,一打开脆沙瓤,这就是好。”这些朴素的话语都来自日常生活,却又把生活与书法的关系讲得通透明白,细细品味就是这个理儿。由此可见,学习生活艺术化、艺术学习生活化,对于先生来说是一种常态。而这些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类比书法的生花妙语,在先生日常谈论书法中俯拾皆是,这充分说明他是善于从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观察联系、思考体悟、汲取养分的;而善于抓住这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感悟,既是艺术工作者的重要素养,也是艺术本身的源头活水,更是极具文化修养的自然流露。

  先生在我心中还是执着探索书法的大先生。一次外地来了几个书法同道,让我陪同去拜访先生。到了先生家,一一介绍后,他开始点评每个人带来的书法作品,快结束时,先生说:“军民,你的作业呢?”我说:“先生,这两天工作太忙,没顾上写。”先生点点头:“哦,工作忙,能吃上饭吗?”我答:“能吃饭。”先生问:“一天几顿呀?”我答:“三顿。”先生又说:“一顿也不少呀。”我低声回道:“一顿不少。”先生最后说:“那你有时间吃饭,没时间写字呀!”我一时语塞,忽然意识到,写字与吃饭一样重要,这是先生对书法的态度,正是有这样重视的态度,才有先生书法艺术达到的高度。先生要求学生严,对自己更严。他以师魏斋作为自己的斋号,言其志、明其向,从唐楷向魏碑转换,用了十年左右时间即形成个人魏碑雄强的风格,以一幅《正气歌》进入中国书坛,足见先生所下功夫之深和善学敢变的果断,非常人所能企及。之后,先生是坐享其成、捞取名利,还是继续钻研、吃苦向前?他选择了后者。“从来捉笔我为主,只取古神化己神”,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雄强、浑穆、灵动、温润到清凉,大约每十年时间,他都能以一个新的风格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探索不止、不断求变的结果,导致时常有人说“孙先生不会写字了”,但他没有被世俗名利所束缚所吓倒,始终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和明确的目标,对魏碑体系无一遗漏地作了深入掘进,不仅洞开魏碑笔法之谜,也在运用魏碑笔法写行书上进行大胆探索,还从魏碑方圆用笔到打通篆隶古法,表明先生对书法探索从点到面、由浅入深,从来没有停止,不断摸索向前。

  2021年9月,天津美术馆举办“耄学日新——孙伯翔书画艺术展”,时年88岁高龄的先生以“耄学日新”为题,可谓真实写照,正是他钻研不止步、探索不停步的一个缩影,正如吴川淮先生所言“孙伯翔在当代书法的意义,可以比之一棵大树,它从传统的厚土中长出,伸向了未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