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经济周刊·京津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津报智库
本报记者 陈璠

  日前,天津市委党校举办“育梁学术沙龙”,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推进京津冀文旅协同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凝聚思想共识、汇聚智慧力量,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协同发展的浓厚氛围。

  用“活”红色资源 让红色旅游出新更出彩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徐娜

  天津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加强与京冀的联动合作,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持续推动京津冀红色旅游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用“活”红色资源,首要任务是做好保护。红色资源是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以物质或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天津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全市拥有红色旅游资源100多处,这些都是激活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红色遗址遗迹等资源的保护力度,制定发布了《红色旅游景区(点)评定规范》,对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中共中央北方局、大沽口炮台、盘山烈士陵园等展馆和红色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编辑出版了《天津革命遗址通览》《天津革命遗址图册》《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概览》《天津市红色旅游指南》等,为游客提供随时可查可用的红色旅游资料库,也为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构筑精神家园。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历经千难万险和艰苦奋斗积累下来的精神密码,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具有经久不衰的传承价值。2021年,由天津牵头、京津冀三家党史研究室联合出版了《京津冀红色故事会》,进一步提升了京津冀革命历史宣传的生动性、真实性、权威性。

  如今,红色研学团、实地实景展演等红色文旅深度融合的沉浸式体验,为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增添了不少亮点。在“欢乐京津冀,一起过大年”2024京津冀新春文旅系列活动中,平津战役纪念馆组织主题研学活动,举办了“平小津邀你过新春”系列公益活动;于方舟纪念馆开展了“红色研学+非遗民俗+绿色生态+休闲农业”活动。清明假期前夕,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与天津歌舞剧院联手推出大型实景“海棠花开忆伟人——西花厅沉浸式展演”,并通过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微信直播平台和抖音官方账号进行了同步直播。近期,觉悟社也推出《寻找第二十一人》线上沉浸式解密书、剧本游和“觉悟薪火”轻演绎党建第一课项目等。创新红色文旅融合形式,强化科技赋能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呈现红色基因、历史脉络、红色故事,从而激发红色文化的活力、彰显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总体来说,天津红色旅游呈现出参与人数多、“红色+民俗+生态”融合效应好等特点,这与国家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的持续投入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密不可分。未来,要继续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用“活”、用“火”红色资源,打造一批符合时代需求和年轻人消费特点的红色旅游产品,推进红色智慧文旅升级,助力京津冀红色旅游出新更出彩。

  找准差异化定位 构建文旅融合新格局

  天津旅游集团党委副书记 崔亿强

  京津冀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富集,文旅市场广阔。构建京津冀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新格局,是顺应文旅消费转型升级新趋势、深化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文旅供给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京津冀拥有分布广泛、特色突出、内涵深厚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北京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既是古都,又是超大型国际化现代大都市,是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天津市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对外窗口,具有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独特韵味;河北省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

  京津冀拥有巨大的文旅协同发展潜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文旅协同发展提供了便利。随着机场、高铁、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京津冀都市圈1小时通勤、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交通圈基本形成,初步构建了京津唐石同城化,京津冀1小时生活圈、2小时休闲圈和3小时度假圈的旅游业协同发展新空间。

  近年来,三地旅游部门构建了京津冀文旅协同机制,交流政策信息和市场数据,共同推进市场监管、宣传推广、标准制定、诚信建设等工作,加强旅游目的地建设,共享短途周边游客源,共建协同营销平台,三地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天津文旅企业要找准差异化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近代百年看天津”为重点,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旅品牌,展示具有独特韵味的津派文化。发挥国际邮轮母港辐射带动作用,丰富游客上船前和下船后的文旅产品服务供给,使天津成为更多游客来京津冀的首站。发挥长城、大运河串连纽带作用,以“保护优先、强化传承、文化引领、彰显特色”为原则,深入挖掘长城的文化价值,加大保护开发力度。推进大运河、海河改造提升工程,带动沿线文旅资源的开发和联动。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把天津建设成为美好生活目的地和旅游目的地,在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以大运河文化带 打造京津冀文旅生态圈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何利娜

  文旅融合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三地人文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旅生态圈是国内文旅融合发展的必要趋势,能够通过参与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建立起生态优势,突破原有产业界限,形成新的共生体,实现文旅的良性发展和整体演进。京津冀段大运河贯穿北京、天津、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七座城市,串联起沿线各地的经济、文化。大运河沿线旅游资源丰富,山水风景区、名胜区、历史文化遗产数不胜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可以将大运河文化带作为纽带,把沿线文旅资源连点成线,打造京津冀文旅融合生态圈,增强三地文旅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可结合大运河文化带沿线文旅资源优势,立足于不同城市的文旅资源和特色,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大运河文化带的空间发展布局。比如,北京整体发展程度较高,可将运河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重点提升文旅产品的科技感和创新性;天津市运河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遗存丰富,拥有如杨柳青段的漕运船模制作技艺、静海段的独流老醋酿造技艺和大六分村登杆圣会等,可重点发展丰富的运河文化及非遗文化;河北省运河段的沿线城市,以“生态休闲”为定位,把重点放在“生态”上。

  破解文旅产品同质化的最佳方法是突出文旅产品的文化性,尤其是当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大运河在服务沿线百姓的漫长历史中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更好凸显大运河旅游项目的内涵。可加强沿线景点与历史文化内涵的有效结合,如“皇木古渡”、引滦入津纪念碑、靳官屯九宣闸等;可选取某一段运河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古道、古城古镇等历史资源,高度还原运河及其沿线的原始景象、人文活动,创建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活动,让人们切身感受漕运往事和昔日的繁华景象及大运河生活的烟火气息。

  推动文旅融合内容生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文旅品牌。一方面,可充分利用京津冀段运河沿线的名胜古迹、古城古镇、博物馆、纪念馆等,对有价值的古迹进行合理修缮和翻新,通过文字展览、图片展示、场景还原等多样化的方式展示相关历史文化故事,运用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空间。另一方面,可结合体育文化丰富大运河文化带文旅产品的内容。结合冬奥场馆赛后利用经验,在大运河沿线建立体育场、慢行道、骑行道等,创造水上运动环境,开展龙舟等赛事,扩大京津冀运河段文旅知名度,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京津冀运河文旅的形象定位,推进京津冀文旅高质量协同发展。

  传承文化之美 提升城市品位

  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 薛印胜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十年来,三地文旅部门携手,共享文化资源,共推文化项目,共办文化活动,共创文化精品,共塑文化品牌,共育文化市场,联手谱写了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新时代的华彩乐章。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脉相通,历史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三地有着相似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特质,也保持着各自别具一格的人文特色,天然地形成了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有利于打造“和而不同”的区域“旅游圈”。

  天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的风云际会,共同造就了辨识度较高的城市文化,包括漕运文化、商埠文化、军垦文化、异域文化等。学界比较公认天津文化的基本特征可概况为雅俗共赏、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天津是京剧和相声的大码头、评剧发祥地、北方曲艺之乡、中国话剧摇篮、歌唱家摇篮,历史文化名人辈出。因此,天津文化丰富、多元、独特,应发挥比较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一是打响“近代百年看天津”文化品牌,通过建立主题博物馆集中展示、出版学术研究著作、设计统一视觉标识等举措,加强天津城市整体形象的宣传推介。二是深挖天津特色资源,做好“大旅游”文章,重视天津方言、月季花、中医药、排球运动、大公报社旧址、水西庄、大型实景演出、银发经济、夜间经济、低空经济等文旅开发潜力点,用“绣花”功夫精心编织天津文旅提质增效“新画卷”。三是发展全域旅游,推动农文旅、商文旅融合,进一步激活长城、大运河、海河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探索非遗活化,以“三新三量”为抓手,改造老街区、旧厂房为集观光、展览、演艺、众创办公为一体的、讲求美学意蕴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四是以游客消费体验和需求为导向,高效匹配文旅产业供给侧和需求侧,培育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主题研学活动等文旅消费新热点,拓展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质量。五是用好夏季达沃斯论坛、天津茱莉亚学院、鲁班工坊项目、利顺德大饭店等涉外要素资源,不断深化国际友好城市合作,讲好天津故事,扩大海外影响力。 本报记者 陈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