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梁斌先生诞辰110周年
(1914.4-2024.4)~~~——梁斌先生书画略论
~~~
~~~
沽上丛话
邮缘(十二)~~~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梁斌先生诞辰110周年
(1914.4-2024.4)
寓文于画 天机迥高
——梁斌先生书画略论
路洪明

  梁斌先生作为当代杰出的人民作家,同时也是造诣精深、风格独具的国画家、书法家。有的专家称他的画是革命的文人画,这是与他的革命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相联系的。如果将其放到中国传统的文脉当中,梁斌就是这个时代的文人书画家。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文人书画的创作,不同于其他艺术家对书画的理解,它是站在文化的层面思考书画艺术在中国传统文脉中继承与发展的方向。

  文人是以文学和文艺作品反映自己所处时代文化品格和民族精神的人。他们通过文学、绘画等作品,以不同的艺术语言来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画坛大家孙其峰先生曾说过:“梁斌兄的画是真正的不折不扣的新文人画。首先,他是当代人,在社会主义的环境里从事文学艺术事业;其次,他是真正的文人,而且是大文人,他对画的欣赏能力很高,虽然在作画的技术方面,他并不像专业画家磨炼的次数那么多,熟练度那么高,但是正因为这一点,就更突出了文人画的特点。”

  梁斌先生的书画有着自己的特点。他是一个从事革命工作多年的文人,他在这个过程当中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和历史的波折,这些经历和波折成为他小说创作的素材,同时也成为他绘画创作的养分。我们熟知的他的很多绘画题材,像焦墨山水、墨荷等,都与他当年革命工作的地方密切相关。在那个时期虽然没有创作时间,但他一有闲暇就去观察和体会周围的事物,这些物象潜移默化地深埋于他的心底,他只是没有时间把它们表现出来而已。一旦时机成熟,他脑海中的物象就会以笔墨付诸绢素,成为镌刻民族精神的时代形象。

  梁斌先生从创作小说中养成的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方法,转换到绘画上就会与众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他是借物抒情,而一些画家是通过塑造一个物象来表达感情,通常被称为状物抒情。梁斌先生的借物抒情契合了文人画的特质,也就是说不论是什么物象,他是以此物象作为表现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手段,而不是仅仅着意于这个物象的形象塑造,这形成了他书画艺术的一个特点。比如他画的荷花和现实中的荷不同,一般画家考虑的是如何把物象的结构和造型真实地反映出来,通过以形写神追求形神兼备。而梁斌先生把自然的物象化到心里,不管是荷花、梅花还是山水,他信手拈来,作为传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出于意表”而非刻意为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绘画创作是自由的,是“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这也契合了品画中逸格的特点。就像倪瓒在画跋中所提到的自己画竹“休论他人视为芦为麻”,并直言:“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他抒发的是自己此时此刻的情感,不管画什么物象,都是借物抒情的手段。梁斌先生的创作状态和精神状态与中国文人画的这种精神气质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梁斌先生作为当代的文人画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代表。

  梁斌先生的书画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古拙,这里所谓的古不是复古,是以古维新,他热爱生活,喜欢收藏,在北京工作的时候经常到琉璃厂逛书店和画店,买古籍字画。他在自述中说:“每天逛古籍门市部,看碑帖,逛画店,看书画。有时也到北京住几天,逛和平画店、荣宝斋、庆云堂、宝古斋,看字画、买碑帖、石头、笔碗。每到北京,必到故宫绘画馆、展览馆,浏览古今名家书画。书底浅,对唐宋书画,很少理解,明清以来的东西,能有所理会。开始接受吴昌硕、齐白石的艺术,喜欢扬州画派。”对于前人的作品他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从古代的作品当中去借气。从他的一些作品里可以感受到朴拙的古意,像画梅可以看到金农的韵味,书法在《张迁碑》《云峰山》基础上参酌伊秉绶的气息,这些都是他借气的结果。梁斌先生眼界高,认识事物深刻。作为能把时代精神蕴含到文学作品中的著名作家,他也可以把看到的物象,感受到的生活,转化成表现时代精神的笔墨。正像他自己所说的:“我觉得画画与写文章有相通之处,一是技巧,二是阅历。”因此,他善于到古人的作品中去借气。所谓古人的气是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这条文脉汇聚了往圣先贤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理解与阐释,不同的文学和艺术形式,不管是诗词、小说、戏剧还是书画,它们都是中华文脉的载体。

  梁斌先生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他融汇中西,所以借的气也不一样。他创作的小说不与人同就与此密切相关。梁斌先生能创作出《红旗谱》这样反映民族精神的经典作品,就是在学习了外国文学作品语言后,根据他对冀中农村农民语言习惯的了解,改造自己文学语言的结果。为了创作《红旗谱》,他在原有西化语言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文学语言进行转化,作品表现的是华北地区的人民,所以作品中人物语言要符合当地人的特点。他通过“出水才看两腿泥”这样朴实无华的文学语言,把杰出的中国式农民代表朱老忠的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他的小说语言如此,绘画语言也是这样。他不像一般画家那样去模仿古人,他是非常有智慧的人,他懂得溯着中国的文脉去借古人的文气,所以说他的作品古意盎然。

  梁斌先生作品中的拙,是一般画家所不具备的。说到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绘画上讨巧的多,取拙的少,为什么呢?因为画巧容易求拙难。为什么画拙难,因为认识到极致的美才能求拙。就是只有把美做到极致了,产生的拙才具有美学意义。观者欣赏梁斌先生的作品,其作品笔墨之拙与意境相契合,让人感到有出其不意之妙。仔细地品味他荷花勾画的叶筋、梅花出枝的枝干,就能发现梁斌先生的独到眼光。为什么我们欣赏八大、石涛,欣赏青藤、白阳,就是这些大师的作品去除了表面的浮华,抓住了中国人浸入骨髓的美,这是一种朴拙之美。

  在中华民族对美的认识过程中,朴拙美是一条主线,虽然有颜色非常绚烂的,像唐代的金碧山水,像敦煌的壁画,但朴素的美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对美的一种追求。为什么水墨画一千多年长久不衰,就是因为它具有朴素的美,它蕴含了我们民族的美学精神。中华民族对黑与白这两个颜色情有独钟,在黑与白当中,它可以塑造千变万化的美,可以表现极致的绚烂多彩。所以有理论家说“水墨胜处色无功”。梁斌先生对这种朴素的美有深刻的理解,他创作的作品符合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由此,欣赏梁斌先生的绘画就能从中读出与其他画家不同的地方,这种古拙美使他的书画具有独特的格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