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肖牛俑》明信片,自制《丁丑年》首日邮品,贴题诗剪报:“表演过365回鼠咬天开,小耗子从值年台上蹦下来。好金牛除旧布新掌丑岁,催春华催秋实做四季的统帅……”请王树村先生题字,他画了低首力进的黄牛,红日当空,原野缤纷,题字“奋不顾生”,名款后缀“99.7.7”。我感觉,这是树村先生晚年壮心不已、笔耕不辍的写照。
王树村(1923—2009),天津杨柳青人。我因工作与先生结识,有着二十多年的交谊。关于王树村,我曾写道,古镇杨柳青对于中国民间美术,不仅贡献了木版年画,还贡献了一位年画收藏家和年画艺术史家。
王树村讲,由于偏爱家乡风物,少年时代即收集和临摹年画。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在中央美院专修美术史论,继而从业民间美术研究。对于年画的研究,他不仅注意作品实物、相关资料,还注重寻访民间画师,记录他们的创作经验,整理历代师徒口耳相传的画诀。
先生题赠我的第一本书是《中国民间画诀》,出版于1982年,120页薄册子,分量却沉甸甸的。从“绘事总诀”到“观画诀法”,包括人物、楼台界画、鸟兽山水、色彩笔法,是他多年调查记录的结晶。这些口诀的精妙,举戏出人物为例。动作表现性格,如持扇:“文生扇胸,花脸扇肚,小生不过唇,黑净到头顶。丑扇目,旦掩口,媒婆扇两肩,僧道扇衣袖。”几百条画诀的知识涵盖,不仅仅在于造型艺术的技法。
旧时,画诀秘不外传,年画作坊里有一习俗,即所谓“能赠十锭金,不撒一句春”,“春”即画诀,再加上行业秘密语,“劈青”指画人像、“通天手”指画神佛、“搠彩”指画笔之类,访求记录不易,整理汇集也非轻松。树村先生下的是散珠成串功夫,将只言片语归纳为技法与美学的系统呈现。借时下非遗传承用语,这不就是建档保护、抢救性记录吗?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他率先做了,留下的成果将随时间推移而益发珍贵。
1986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尝试出版个人文集,选择了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希望是进入学术研究领域“一个良好的开端”。卷首“出版说明”写道,王树村“数十年如一日,在中国民间年画研究方面,特别是有关家乡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介绍,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国内,在国外也引起了反响”。文集收录《杨柳青年画史概要》《中国年画史叙要》,论史之外,还有不少篇幅为“记”——《绵竹年画见闻记》《福建传统年画调查记略》《拾遗记——闽南两广民间“纸马”考察的报告》,从中可见树村先生探访民间美术的足迹,所记文字当与对画诀的记录异曲同工吧。
现在我们知道,俄罗斯的文化场馆藏有不少清代年画。这个秘密是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1987年带来的。李福清慕名来华找到王树村,请他前去看年画,促成两国联合出版画集。在异邦的博物馆里,年画一幅幅过眼,王树村不假思索:这个上海有,这个在天津,这个我个人的收藏里有,这个现在中国已无存……李福清感叹,“真正的年画名录全在王树村的脑袋里”。
1995年,我写了一篇介绍王树村先生的文章,在一家报纸上刊发。不久,《收藏》杂志联系上我,希望能扩充内容,在该刊物上推出。《收藏》杂志看重的,自然是藏家、藏品那个“藏”字。
这便是王树村的“藏”“记”“论”,如三角支撑,扎实地撑起一座建构。有人称他“年画抢救第一人”,有人说他创立了民间美术史学科。他是以老黄牛精神献出毕生精力的拓荒者。50余部著述和编撰,1959年《杨柳青年画资料集》首开其端,《中国美术全集·民间年画》《中国民间年画史图录》是重头戏,又有《中国民间年画百图》《百出京剧画谱》《门与门神》《钟馗百图》等相继问世。2002年《中国年画史》出版,先生题赠“王树村时年八十岁,于北京”,我珍藏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