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市文化学者由国庆推出《天津哏儿俗》《老娘娘琐话:妈祖文化在天津》《流金岁月:古人的广告生活》《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故纸温暖:老广告里的风情素韵》5部新书。面对本报记者的采访,他将30多年来致力于民俗文化、故纸文化挖掘与整理的故事娓娓道来。
由国庆的民俗文化研究,源于他对故纸文化的热爱。上世纪90年代,他曾从事报刊美术工作,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天津的老广告画、老商标画,带给他不少灵感。“最初搜罗只是为了寻找资料开阔眼界,关注多了,就想知其所以然。”在由国庆看来,作为故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广告画、老商标画更像一种独特鲜活的文献资料。
“要搞明白这些故纸的诞生背景、艺术创意、文化内涵等,就需要社会史、民俗生活史、商业史、美术史等多学科的知识。”从最初的寻觅、淘宝到整理、收藏,再到琢磨、考索故纸的来龙去脉,他就这样迈进了民俗文化研究的门槛,并努力从故纸的“保管员”向故纸的“研究员”转变,“我虽是‘半路出家’、业余研究,但‘披荆斩棘’的过程中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所以容易产生与纯粹的学院式研究不同的视角,可能更鲜活、更接地气。”
得到梦寐以求故纸的甘苦、考据线索断裂与思路困顿的寝食难安、破解故纸“谜团”的惊喜……在收集和研究的过程中,他逐渐有了一些心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何不付诸笔端,让更多人了解故纸背后的故事及其文化价值?”从1999年在《天津日报》副刊发表《话说老天津广告文化》系列文章、2000年出版处女作《老广告》到现在,由国庆已出版专著25部,撰写专栏、专题近百个,受到专家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这是他眼中“金不换的巨大财富”。
那些满是时光印记的故纸让他觉得亲切温暖,他想把这种温暖传递出去,“我要研究好、书写好它们的故事,为它们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人了解故纸及其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希望自己能从故纸的‘研究员’进一步成为文化的‘播种者’。”
结合我市振兴工业老字号老品牌的热点,他撰写了《故纸探微老天津工业》系列文章;配合津味早点成网红、文旅融合发展等话题,他撰写了《煎饼馃子·煎饼果子·煎饼裹着》《探觅天津早点的“低调”美味》等专题长文……由国庆很高产,他表示,诀窍无非是多观察、多思考、勤记录,在生活中发现新亮点、新选题,为读者带来新知,“让更多新生代了解、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做民俗文化研究,要‘博古’也要‘通今’,比如某种老旧的习俗,与今天的新民俗是否存在关联?有哪些新变化?这都是值得思考的。”
他喜欢挖掘天津民俗文化,从衣着服饰、文娱休闲、城市文脉、民间文艺、交通出行等新鲜层面解读天津往事的《天津哏儿俗》就是新成果之一。他说:“天津历史悠久,连通中外,沟通南北,津味民俗具有历史性、传承性、融合性、多样性等特点,鲜明丰富,非常值得天津人骄傲。对学者来说,天津民俗文化是座富矿,需要持续、细致地挖掘。”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这也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由国庆看来,学者不应仅在“象牙塔”里“掉书袋”,而应与时俱进关注传承发展,多做一些贴近生活、面向大众的研究课题,让学术文化接地气,普通读者都读得懂、喜欢看、有收获、能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