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4月01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作协“万水千山总是情——欢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动
港澳作家感受“津生津世”(图)
本报记者 仇宇浩 本报记者 孙立伟 摄
港澳作家参观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本报记者 孙立伟 摄

  作为中国作协“万水千山总是情——欢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动之一,昨日,港澳作家天津行——“津生津世”天津文化之旅活动举办。

  港澳的文学、电影、歌曲一直风靡内地,与津派文化碰撞融合,对天津经济社会和市民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诞生于天津的《大公报》仍在香港延续辉煌。“津港澳一家亲”是三地在长期合作中形成的重要共识。

  此次天津文化之旅活动旨在增加港澳作家对天津的了解,促进津港澳文学界的交流合作、三地文学事业的发展,让港澳作家感受到文学大家庭的温暖亲切氛围,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拳拳之心、生花妙笔共同书写中国故事、港澳故事、天津故事,协力守护共有精神家园,赓续中华文脉。

  昨天上午,由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带队,40余位港澳作家来到天津这座文化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冯骥才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大门口迎候港澳作家,新朋老友相见,场面温馨。随后,冯骥才带领他们参观了这座凝结了他20年心血的研究院:在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雕塑厅,介绍他收藏的从秦汉至明清的历代雕塑珍品;在北洋美术馆,讲述他在理工科大学营建一块人文绿地的用心;在大树画馆,回首他的文学、绘画作品背后的往事。大树画馆里有一个展柜,陈列了一些收录冯骥才文章的港澳地区语文课本,这让港澳作家倍感亲切;另一个展柜里,明报月刊出版社出版的冯骥才小说集《楼顶上的歌手》,勾起了冯骥才与港澳出版界几十年的情缘。

  参观完这座中外文化点染各处、古今人文交相辉映的“文学艺术宝库”,港澳作家移步北洋书院,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与冯骥才展开交流。冯骥才讲述了他为何在上世纪90年代暂时放下文学、投身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冯骥才说,他其实是以作家的立场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作家对生活的情怀是与自己置身的土地分不开的,每一位作家都自然而然地从自己熟悉的土地里调动写作的灵感,从中创造出文学人物的细节、个性和精髓。于是,当生活的土壤发生变化时,一定是作家的心首先被触动,因为作家热爱生活。”他的话,引发全场共鸣。

  活动现场,邱华栋为冯骥才颁发了一块中国作协入会纪念牌,上面写着:“今天是您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第16260天,您以优秀作品点亮万家灯火,我们以文学名义向您致敬!”

  当天,港澳作家还品尝了天津特色美食——狗不理包子,参访了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梁启超故居及“饮冰室”书斋、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等,从不同侧面感受天津,品味天津,领略津派文化特色,感受津门城市风光,体验津味风土人情。他们纷纷表示,天津之行是一场文化盛宴,也是一堂生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课,既能感受到天津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能看到新时代天津的发展变化,很开心,很温暖,收获满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