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牌子的雪糕,一度卖到几十元一根,火爆了一阵,如今价格跌到个位数都乏人问津;一个咖啡品牌之前推出低价活动,不到10元能买各款咖啡,近来则开始限制可购买的品种,被网友戏称“撑不住了”。
打价格牌,说穿了都是套路。就拿高价雪糕来说,显然利用了经济学上的“凡勃仑效应”:商品价格越高,有时反而越吸引消费者。但高价格要匹配过硬质量,如果消费者发觉“也就那么回事”,很难再次产生购买欲。套路,终究套不住消费者,一不留神还会套住自己。
套路玩得深,品质不上心,成了某些商家的通病。为了博眼球,买热搜制造话题者有之,疯狂“烧钱”用低价换市场者有之,圈钱融资盲目扩张者有之,价格战、宣传战打得不亦乐乎,唯独把产品开发、质量提升丢在一边。这种“红”,是用钱堆出来的“虚假繁荣”。
成为“长红”品牌,核心在于提质,在于创新。手机数据线是一种价格低、利润空间很小的商品,看起来不值得进行研发投入,但有一家智能配件企业花了将近1年时间,测试了上百种材质,研制出一种充电效果很好的数据线,且结实到能拉动1.5吨重的汽车。正是凭借这种不管利润有多薄都用心提质的劲头,该公司近年来在海外逐渐占据大量市场。反观那些没有特色支撑、只靠低价吸引人的产品,价格低,销量就好,价格涨,消费者就跑。
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无论求质还是创新,最考验企业的是能不能长久坚持下去。去年年底,商务部将55个中华老字号“摘牌”,原因是“长期经营不善”。其中,有的品牌已存在了近百年时间,可见市场对于“长红”之“长”,有很高的要求。不少网红品牌在初创时,也很在意品质把控,舍得在创新上下功夫,然而时间一长,或迷失在急速扩张里,或产生懈怠心理,把赖以起家的资本丢到一旁。本就扎根不深,这样一来更失去竞争力。品牌发展自有规律,只有保持超乎寻常的定力与韧劲,才能深耕出长久生存的空间。
低调做品牌,高调做品质,这是一个企业家总结的心得。言外之意很好理解:用套路去套消费者,不如用品质去培养客户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