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数据在工作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然而,有的地方在检查、考核等工作中一味盯着数字看、唯数据是从,这种形式主义的“新花样”困住了不少基层工作者干事创业的手脚。
比如,为了提高政务App的注册量,给基层下指标、搞摊派,“按户籍人口完成80%的下载注册率”,每周排名通报;用千分制来考核工作,指标越来越多,赋分越来越具体,考核越来越密集,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一味被数据牵着鼻子走,工作就会失真、失衡,迷失方向。只看数字、只重分数的考核和工作标准,不仅考核不出真实情况,丧失考核的意义,更会滋长形式主义的歪风。有的基层干部甚至学会了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工作基本上不需要有创新,只需要把表格填好、资料做好就行了”。
与文山、会海等传统形式主义相比,这种新的形式主义披上了数字外衣,表现形式虽不同,但本质都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看上去漂亮的数字,让一些干部在上级面前挣了“脸面”,却离实际、离群众越来越远。眼皮贴近地皮,才能看见草根。干事创业,眼睛要向下看,看工作实践与群众感受的“温差”,看百姓的新需求、新期盼。这不只是一个看什么的问题,还是一个怎么看的问题。少要材料,多下基层;少一些政绩冲动,多一些调查研究;少一些“我认为”,多一些“百姓觉得”,真正倾听基层声音、虚心接受群众监督,让形式主义无处藏身。
看得准,更要干得实。只看数字的形式主义,折射的是一种“一刀切”的简单思维。成绩比拼,不是简单地比谁的数据更“好看”。干事创业的要点是“实”,一旦掺了水分,发展的成色、群众的感受就要打折扣。比如,惠民生项目是否符合需要,提出的目标是否切合实际,都必须实实在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不是只看数据。
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这是对形式主义的讽刺。纠治形式主义,关键在于纠正“跑偏”的思想观念、转变不良作风,真正推开门、迈开腿,到现场去,到群众中间去,赢得真正漂亮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