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3月13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思想会客厅
传承城市记忆,让文化资源“活”起来
罗海燕 杨建楠

  对话人:

  罗海燕 天津社科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杨建楠 本报评论员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不仅能让文化资源“活”起来,也会使城市更具吸引力、生命力。

  杨建楠:今年春节,天津古文化街商圈日均客流达24万人次,老街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流量担当”。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力的一部分。在赓续城市文脉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罗海燕:是的。城市的魅力在于文化底蕴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历史文化塑造了一座城市的精神品格和风土人情,如果城市建设少了历史文化支撑,无异于被切断了“根”和“魂”。赓续城市文脉,需要我们做深做足“传承弘扬”和“活化利用”两篇文章。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构建全覆盖、全方位、全链条的传承体系,在保护利用中传承城市文化记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同时,推动文化融入城市肌理,提升地区人文景观、人居环境的辨识度和审美性,促使文化与经济互融,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杨建楠:有人说,“天津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津味文化让许多人流连忘返。天津既有相声、杨柳青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平津战役纪念馆、于方舟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怎样才能更好盘活这些“家底”,让它们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罗海燕:盘活“家底”,目的在于对资源再挖掘、再利用,要做好“活化利用”这后半篇文章。文化如果不融入生产生活就会变成失去生命力的标本,而让文化“活”起来的关键,在于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抓住这个连接点,既需要借助个人和团体的创新力量,又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撑。例如,数字化技术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无限可能。今年春晚,《山河诗长安》火爆出圈。节目采用AR技术,让“李白”穿越千年与今人唱和诗词,在古今对话间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也说明,以数字为羽翼、以创新为驱动的文化数字化,极大地改变了文化内容、艺术形式及其生产传播和信息交互的方式,可以使文化在现代生产与生活中,真正“活”起来。

  杨建楠:用好文化资源,把津派文化品牌擦得更鲜亮,可以提升我们这座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在您看来,要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有哪些着力点?

  罗海燕:打造津派文化品牌,很重要的一点是整体性。整合城市分散的文化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可以使地区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也便于文化更快地“走出去”。今年1月,天津首家老字号集合店正式开张。42家老字号汇聚一堂,店铺不仅货品丰富,还举行非遗展演,成为集中展示津味、津派文化的一扇窗。此外,文化主体还要有“文化+”的意识,自觉推动文化与工业、会展、体育等多种业态融合,以及线上线下等多元渠道融合。对此,我们要紧扣天津人、天津地、天津物、天津话等独有特色,形成更多跨界组合,创造更多的“化学反应”,讲好“天津故事”,擦亮津派文化品牌。

  杨建楠:您刚才提到了“文化+”意识,其实“文化+旅游”也是这种意识的体现。文旅产业追求的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文化与旅游多方位、全链条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能够带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催生更多新业态、新经济增长点。

  罗海燕: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品质,旅游则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发展。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应是多方位、全链条的。这不仅是产业间的融合,也包括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等资源的串珠成链、连线成片,以及管理、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高效流通。文旅产业从相融走向深融,需要打破壁垒,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这样才能推动历史文化有机融入各种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城市魅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