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2月05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语词精奥
“支吾”为何形容说话含混
许晖

  以“支吾”为核心,产生了一大批词汇:支支吾吾,吱吱唔唔,左支右吾,抵牾。这些词现在常用的义项是形容说话含混、躲躲闪闪、闪烁其词、搪塞、不敢说个利落话。这种种义项是怎样形成的呢?过程非常有趣。

  其实,“支吾”最早的原型写作“枝梧”,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秦国攻打赵国,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前去救赵。不料宋义按兵不动,项羽气愤之下,砍下宋义的人头,对众将谎称宋义与齐国联合,意欲谋反,楚怀王暗中命令自己杀了宋义。“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臣瓒注解说:“小柱为枝,邪柱为梧,今屋梧邪柱是也。”“邪”通“斜”。支撑屋子的小柱子叫“枝”,小柱子旁边,与“枝”一起起辅助作用的斜柱子叫“梧”;单独的“枝”或“梧”都不足以支撑,必须合二为一才能起到支撑作用,因此“枝梧”连用,表示支撑、支持之意,引申为抗拒。项羽杀了宋义,诸将慑于项羽的霸气,谁都不敢抗拒。这就是“枝梧”一词的来历。

  但是,“枝梧”或者“支吾”又是怎么演变成说话含混的“支支吾吾”或者“吱吱唔唔”的呢?还是要来看“枝梧”这个原始形态。前面说过,单独的“枝”或者“梧”都无法起支撑作用,也就是说二者都不能自主,说话含混、躲躲闪闪的样子跟这种无法自主的形态是多么相像啊!因此人们就把“支吾”跟吞吞吐吐说话的样子联想到了一起,又生发出叠字的“支支吾吾”和“吱吱唔唔”来。实在是太形象啦!

  “左支右吾”意为左右抵拒,手忙脚乱,穷于应付,也是由此而来。据《宋史·李邴传》载:李邴是宋高宗的大臣,曾为高宗指点天下大势,其中建议“由登、莱泛海窥吴、越,以出吾左;由武昌渡江窥江、池,以出吾右,一处不支则大事去矣,愿预讲左支右吾之策”。结果高宗没听他的,倒是流传下来了“左支右吾”这个成语:左边要用“枝”,右边要用“梧”,闹得手忙脚乱,一处支撑不住房屋就要倒塌,狼狈之状可以想见。

  至于“抵牾”这个词,是矛盾、抵触之意,原本写作“柢梧”,“柢”是木头的根,“梧”要斜着把这个根给紧紧抵住,于是引申出抵触之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