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和《民政部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我市以创建婚俗改革实验区为抓手,大力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倡导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加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
目前,我市共有19个婚姻登记机关。其中,市级1个、区级18个。按照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要求,我市全面启动婚姻登记场所提质工程,要求各登记机关科学设置、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其中,滨海新区、河西区、河北区、武清区等区在婚姻登记机关的建设中,高标准、高质量设计登记、颁证及婚姻家庭辅导功能区,为婚姻当事人提供良好的登记环境。
2021年1月,我市启动婚姻登记“全市通办”;202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市实施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积极推行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
我市积极推进结婚颁证服务,建立地方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名人颁证制度。积极倡导和组织集体婚礼、纪念婚礼、慈善婚礼等婚礼形式,创新推出符合新时代年轻人需求的婚俗礼仪。设置室内外集体婚礼基地,在重要时间节点,针对不同群体组织集体婚礼,让结婚承诺、文明礼仪、婚事新办简办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风尚。
河东区、红桥区、蓟州区等区组织开展了青年集体婚礼活动、红色结婚登记颁证仪式,倡导宣传“重登记、强责任、崇节俭”的婚俗新风。
深入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
我市实现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家庭辅导室全覆盖,通过公益创投、政策扶持、经费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途径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发挥积极作用,打造集婚前教育、新婚辅导、心理疏导、婚姻危机调处、家庭矛盾调解为一体的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体系。
东丽区、武清区、宝坻区等区搭建全方位、广覆盖的婚姻辅导平台并向社区延伸,开展线上线下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加强婚姻家庭辅导和纠纷预防化解工作。
着力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
各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大优秀婚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及时把婚俗改革成果吸纳到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中,同时积极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黑榜”等自治组织的重要作用,强化村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宝坻区大唐庄镇大张庄村、牛家牌镇赵家湾村,北辰区西堤头镇刘快庄村,宁河区宁河镇帮道沽村等村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内乡贤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并把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纳入村规民约,从“喜事一顿饭”开始,为爱“减负”,让婚俗与时俱进,全力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推动移风易俗。
持续传承良好家教家风
各区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媒体作用,广泛宣传和谐婚姻家庭文化,引导婚姻当事人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进家庭、进社区、进村庄、进校园、进企业活动,善于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榜样来净化风气、感化邻里、和睦家庭。
滨海新区、西青区等区举办天津最美家庭主题实践活动,发出“立家规、亮家风、传家训”倡议。市妇联会同市文明办指导各区围绕“十年最美家是底色”主题开展最美家庭回顾弘扬活动,宣传展播最美家庭事迹,举办最美家庭及家风专题展览等。
市婚俗改革实验区见成效
经地方申报、实地考评、研究审核,我市确定了和平区、南开区、静海区为市婚俗改革实验区。各实验区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结合各区实际,大胆进行探索,初步取得改革成效。
和平区加强对婚姻家庭重点行业管理,成立婚姻家庭服务中心、婚姻家庭服务协会以及“爱之桥”志愿服务队,搭建青年婚恋教育、婚恋交友、婚姻服务平台。南开区以古文化街、天后宫、庄王府等民俗文化资源为载体,将优秀传统婚俗与现代婚礼文化充分融合。静海区将深化婚俗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列入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以激活“村规民约”和“一约四会”功能为抓手,积极破解移风易俗工作难题。津南区、北辰区在北闸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月桥文化仓)、青光镇韩家墅村墅外桃源婚礼主题公园成立婚姻登记巡回点,作为区婚俗改革示范点。
市民政局将聚焦群众需求,加大婚俗改革力度,与多部门联合制定天津市婚俗改革工作清单,推动各实验区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积极探索具有各自特色的婚俗改革模式。加强婚俗文化教育场所和阵地建设,鼓励婚姻登记机关设置在环境优美的公园等有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场所,努力将婚姻登记机关打造成美丽、生态、文明的公共服务场所和“网红打卡地”,打造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婚姻文化传播平台,形成丰富多彩、适合群众、符合当地实际的婚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