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讲述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既是家事,也是国事~~~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1月2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河 走入温州这座百年之城(图)
本报记者 何玉新
《误入孤城》封面
陈河 1958年生于温州,现居加拿大多伦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红白黑》《沙捞越战事》《布偶》《米罗山营地》《在暗夜中欢笑》《甲骨时光》《外苏河之战》《误入孤城》等。

  很多人对温州的认知都源自改革开放,温州人以经商的意识与能力闻名全国乃至全球。但少有人知道的是,在清末民初,温州已经开始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作家陈河的新作《误入孤城》历时三年完成,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讲述的正是温州百年的城市历史。陈河在温州出生、长大,是典型的温州人,“虽然我看起来个子比较高大,有人说我是北方人,但我真的是温州人。以前也有文学、影视作品提到温州,比如《温州一家人》,而《误入孤城》这本书跟过去的作品可能不一样,我写的是清末民初,工业文明最早进入温州的那段历史。”

  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认为,《误入孤城》给我们的当代文学、汉语写作提供了一份特别有价值的文本。“陈河根据欧洲、北美洲、亚洲三个地方的生活经验,生发出一种全新的写作状态,呈现出宽阔与深广,既体现在题材上,也体现在他写作的深度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学批评家陈福民谈到读完《误入孤城》的感受:“作为一个温州籍的作家,陈河在为温州立传。他为中国近现代史当中一段不为人们所熟知但又极其重要的存在,赋予了特别鲜明的历史地位。”

  2023年年底,“写一座神奇的城——陈河《误入孤城》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行。文学批评家张莉、作家乔叶、《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与陈河一起分享了这本书的创作过程,挖掘了其背后的精神实质。

  故乡温州给他提供了

  写作的素材和灵感

  对于温州这座城市的记忆,散落在陈河的青少年时代。他在财贸宿舍大院长大,那里过去是修道院,后改为机关干部宿舍,院子里有十字交叉的长廊,通向一口水泥井壁的深井,井口布满青苔。外公住在瓯江边,那是陈河的另一个家。站在岸边远眺,能看见江心屿,上面有两座塔,西塔是尖顶的,东塔是平顶的。东塔周围的英国领事馆,改建成了工人疗养院。中学毕业后,陈河到一家小纺织厂上班,“厂房曾是英国人建的教堂,我在教堂穹顶下干了几年活。”

  1976年,陈河离开工厂去当兵,四年后复员回温州,分配到长途汽车运输公司。那时温州交通十分落后,一无铁路,二无机场,只有一班轮船开往上海,要航行24个小时,船票非常紧张。陈河回忆:“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想买船票,半夜去售票处,已经排了很多人,直到第二天一早人家来上班,才开始卖票。来晚的人都买不到票了。”除此之外,进出温州全要靠公路运输,因此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在当地是非常重要的单位。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温州的民营经济迅速勃发,温州人在全球各地捕捉着一个个商机。陈河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担任过温州市作协副主席。“我写了好几年,发表了几篇作品,在浙江也算有点儿小名气,但总的来说不成气候,一方面是业余写作时间不够,另一方面当时西方现代文学比较流行,温州这地方很闭塞,见不到大的世面。最后几年,我基本把写作荒废了。”

  1994年,陈河投身商业大潮,去阿尔巴尼亚做药品生意,又转到加拿大定居。2005年,他重拾文学梦想,一下子找回了状态,出版了《甲骨时光》《红白黑》《沙捞越战事》《布偶》《米罗山营地》《在暗夜中欢笑》等长篇小说,成为海外华人作家的中坚力量。此时,命运又把他带回了原点。“故乡的记忆给我提供了很多写作素材和灵感,我很想写一本完全以温州为背景的书,像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写《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一样。”

  作为现代城市,温州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陈河记得,自己上小学时学农,常去乡下瞿溪的潘鉴宗大宅。“那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最大的宅子。后来我才知道,主人是旧军阀,段祺瑞手下的师长,他的女儿琦君是作家,写过小说《橘子红了》。”吴百亨也是早年温州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我们那个年代的温州人几乎都熟悉这个名字,他创立的‘擒雕’炼乳如今还在。”

  陈河想把这些人物都写进小说,“写出我幻想中的温州,或者说文学中的温州。”他决定从工业文明进入温州开始写起,“温州有很多故事可以写,但是写当代的故事难度会比较大,时间跨度也有局限,所以我把时间往前推了近百年,这样的话,写作的场面和画卷就能铺展开了。”

  对于作家,没有哪段人生经历是没有用的。在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工作时,陈河当过办公室主任,档案室在他管辖之下。“五六千人的档案,其中不少人已经去世了。我看过一部分,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这些素材保存在我的脑子里,就像中药铺里一个个小抽屉,分门别类地装满药材,终于要用上了,我想这个小说就要从这些人写起。”他查阅了长途汽车运输公司的企业史、浙江交通史、中国交通史以及温州近代史料,眼界慢慢开阔,百年前温州混沌初开时的样子变得栩栩如生,人物如走马灯一般在眼前浮现。

  想描述百年前的社会状态

  唯一的途径就是查阅资料

  “那段时间,我让自己穿越回到百年以前,唯一的途径就是查阅资料。”陈河手头刚好有不少温州文人方绍毅编的《瓯风》丛书,内容多是关于温州的历史,他几乎读了每一篇文章。方绍毅又给他发来温州旧报纸数字化汇编,体量相当大。他从中找到过非常生动的细节,“比如记载了早年朔门头的一场火灾,是因为捕鱼的鸬鹚客为鸬鹚烤火引起的。鸬鹚白天在水里抓鱼,羽毛被水浸湿,夜里得用火烘烤,它们才不会生病。这样的细节,无法靠想象来实现。”

  温州大学的金丹霞教授帮陈河找来温州历史专家胡珠生写的《温州近代史》电子版。温州籍已故剧作家何琼玮写过一部小说,讲吴百亨的传奇故事,拍成了电视剧,陈河也千方百计找到了这本几乎已绝迹的书。他还读了温州人沈迦写的《寻找·苏慧廉》一书。

  “就像三岛由纪夫说的那样,在做好大局构思之后,接下来的活要一凿子一凿子地凿出来,没有别的捷径。”不过,起步仍然步履维艰,陈河说:“最初的阶段,一切都像海市蜃楼,抓不住摸不着。温州毕竟是个小地方,没有多少故事,一切都靠内心的信念。我的经验是:遇到难题时,你得把心智凝聚成一道光,长时间投射在这个难题上。只要你有足够的能量和毅力,加上不错的运气,有时是会把这个难题解开的。”

  《误入孤城》的开头,祖籍温州的军阀潘师长在全军覆没之际,托付司机马本德将一辆1915年生产的奔驰牌军用越野小汽车开回温州,并将临终书信及遗物交给女儿潘青禾。那时温州没有公路,到金华之后,马本德发现汽车开不进来,于是拆解了汽车,雇人抬着,翻山越岭到了温州再重新组装。陈河说:“我到现在也不知道第一辆汽车是怎么开进温州的,但有一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当兵时在温州军分区篮球队,有一次在江边集训,我看到一条登陆艇靠岸,从上面开下来好几辆轿车、吉普。这让我有了一种意识,汽车不一定非要从陆地开过来。”

  马本德是一个串联全书的人物。到温州之后,他像一头闯进了瓷器店的野生大象,四处乱撞。这正是陈河想要表现的象征意义——那个时代,温州犹如一潭死水,马本德这样一个有着旺盛生命力的西北汉子,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陈河说:“这个家伙就像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当我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需要这样一个人物了,他就突然跳了出来。温州人很精明,像开辟一条公路这种事,我觉得让外来人来做比较合适。事实上,过去温州的交通运输也一直是外地来的人在做。”

  温州是一个比较神奇的存在

  因此在书中加入了魔幻现实主义

  在这本书中,虚构的人物、情节与真实的历史相互映照,从《中英烟台条约》开放温州海关,到电灯公司、汽车运输公司、医院等现代文明的标志进入温州,形成了温州的地方特性,如同每个通商口岸一样,拥有了开放的胸襟。随着叙事的深入,一幅关于城市文明史的探险地图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

  除了主要人物马本德是虚构的以外,书中其余大部分土生土长的温州商人都有原型。陈河说:“比如书里讲到英国女护士窦维新,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名字也是真的。她1936年到温州,几年后去世,年仅36岁,葬在永嘉乡下。我回温州的时候,专门买了鲜花,去她的墓地悼念。书里电灯公司的创办人柳雨农也有原型,本名叫杨雨农,早年是温州工商界的头面人物,拥有一处花园大宅。”

  陈河从网上找到墨池坊的资料,“这是一幢洋楼,是平阳县一名女子建成的。她早年沿街卖玉兰花,给人家做针线活,后来用机器织袜子,当上了作坊主。我根据这条线索虚构了迟玉莲这个人物,就像霍桑的小说《红字》里写的那样,她带着耻辱逃到温州,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把绣花头巾卖给了英国人,得到大批订单,发家致富。”

  陈河的祖父也被他写进了小说里。“我的祖父在客轮上做过茶坊头目,在上海开过挑花局,也就是绣花工厂。我曾写过中篇小说《爷爷有条魔幻船》,发表在《收获》上。《误入孤城》中的‘海晏’号船主陈阿昌,用的是我爷爷的真名,故事有虚有实,为了小说的整体平衡,我压制了写自己爷爷的冲动,给他分配的文字不多。”

  在陈河看来,温州是一个比较神奇的存在,因此他也在书中加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内容。“我受西方小说的影响比较大,写这本书时,虽然参考了很多史料,但我不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我倾向于强烈的现代意识,要写自己想象中的,甚至是幻想中的、梦境般的世界。比如写到一半的时候,马本德在金乡的内湖看见了水下祖先的战船遗骸,如同突然产生了化学反应,沉船动了起来。之所以要这样写,是因为我写作时会被一种力量控制,会让想象力自由飞翔,超出现实状态,就像卡尔维诺写《树上的男爵》一样。”

  对于为什么称温州为“孤城”,陈河解释说:“中国的农耕文明延续了几千年,温州地处海边,与上海的海路往来较为密切,在百年前照进了工业文明的曙光,于是成为农耕文明包围下的‘孤城’。除了地理上的原因,也因为这个地方本身文化渊源深厚。人们对温州人的印象往往只是生意人多,其实温州的文化名人也很多,比如我看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温州同乡会的照片,一次聚会有上百人参加。温州出过很多学者,比如夏鼐,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我想读者看了这本书以后,可能会对温州有更深的了解。”

  陈河访谈

  以真实温州为背景

  营造一座梦幻之城

  记者:写这本书,您想表现一个怎样的温州?

  陈河:大家都说温州很神奇,用“温州现象”称赞温州,温州人改革开放走在了全国各地的前列。也有一段时间,温州的名声不太好,这是假冒伪劣商品造成的,那时温州产的皮鞋、电器有不少假货,在外地,甚至有相关部门焚烧温州假货。这些都是值得记录的。有很多纪实或虚构的文学、影视作品讲过温州的故事,但基本说的都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我写《误入孤城》这本书,是想展现百年前温州的蛛丝马迹。话说回来,我写的已经不是真实的温州了,而是一座梦幻中的孤城,所以在书里我用了一个代号——W州。假如直接用温州这个名字,很多问题就会出现,比如史料的真实程度。虽然有学者说我为温州立了传,但从我一个作家的内心来讲,我还有别的诉求,不仅仅是为一个城市立传,也是在讲人类的故事。

  记者:那么您在这本书里,如何把握虚构与纪实的平衡?

  陈河:我写小说查证资料是非常认真的,尽量把大的事件、真实的事件,准确地代入进来。作为小说家,一闲下来脑子里就天花乱坠,我写不了非虚构的作品,因为会不由自主地加入想象的东西。另外,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会比真实发生的事情更加真实。这很复杂,意思是这个意思,我的表述可能不太准确,只要出自作家之手,无论虚构还是非虚构,都会带有主观成分,但虚构不是造假。虚构的小说能够把现实生活表现得更真实、更有意义,所以我更倾向于写虚构的小说。《误入孤城》也是这样,很多史料是真实的,虽然是小说,但一定要把史料背景做扎实了,才能过关。

  记者:下一部作品准备写什么,方便透露一下吗?

  陈河:我在温州生活了半辈子,刚刚以温州为背景写了这部小说;我在海外也生活了半辈子,还想写一部小说,写唐人街的一段历史。我看过几本书,讲中国的移民在纽约唐人街的“堂斗”。许多年以前,纽约唐人街上的安良堂与协胜堂,为了争夺利益,打得你死我活,留下很多传奇故事。为这个事情,我还去纽约唐人街待了一段时间。如果真要把这个故事写出来,是非常困难的,我还在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十月文艺出版社的韩敬群老师也给我出了一个题目,他说温州有一位词人叫夏承焘,是“一代词宗”,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是词学史上的里程碑,学界一提起他,都会肃然起敬。所以我觉得,继续研究一下温州前辈的足迹,也是特别有意思的事。

  (图片由十月文艺出版社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