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我市北部半山区,部分乡镇离城区距离较远,如何有效促进城乡医疗资源联动,真正解决全区百姓就医的“痛点、堵点、难点?”
面对患者对服务提质提效的急切期待,蓟州区着力推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落地生根,搭建“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常病慢病在乡镇”分级诊疗格局,如今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古稀老人张大爷家住蓟州区下仓镇,多年前因心梗植入冠脉支架,需长期服药治疗。因为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胃炎等基础病,老人需要经常往返市区就诊,不仅路途遥远而且相关费用较高。
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后,蓟州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徐瑞聪主任来到下仓镇中心卫生院坐诊,张大爷每周都来做健康咨询并适时调整药物,病情非常稳定。
冬天天气寒冷,气温变化大。日前,老人突然病情加重,出现呼吸困难,联系家庭医生后住进下仓镇中心卫生院。徐瑞聪诊断为心力衰竭、肺炎、原发性高血压病3级,第一时间确定治疗方案,指导住院医生对症治疗,使老人转危为安。
张大爷说:“家门口儿就能享受到医疗服务,感觉到了方便、有效、踏实。”
随着医改不断深入,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均期望寿命逐步提升,暴露出卫生资源配置、使用效能不均衡,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蓟州区急需一件‘利器’,统筹强化全域医疗卫生资源,让区、镇(街)、村医疗卫生机构紧紧攥成一个‘拳头’。”蓟州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李继东说。
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蓟州区重新构建了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蓟州区人民医院牵头挂牌总院,蓟州区中医医院为总院西院区,3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分院,蓟州区安定医院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为重要补充,将原本“各自为战”的各级医疗机构深度融合,共同谋划“一盘棋”,真正成为“一家人”。
——充分利用百名医师下基层活动,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将服务模式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上门”,真正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
——两所区级综合医院派送老主任、老专家到渔阳、别山、下仓、出头岭等镇中心卫生院挂职副院长,选派精干人员建立科室共建、连续帮扶机制,通过参与管理、定期坐诊、带教查房、远程会诊、会诊手术等形式,提升基层医院管理、院感防控和临床技术等能力。
——两所区级综合医院成立双向转诊办公室,与各基层医疗机构各科室联系成对,组建微信联络群,指导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诊疗效率,并为基层上转患者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对转诊患者优先诊疗,初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目标。
——通过区域影像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医疗行为统一监管,构建起“区级医院—卫生院—卫生室”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全区30家基层医疗机构均配备数字化X线摄影设备,其中9家中心卫生院还配备CT,蓟州区中医医院打造区域影像诊断中心提供24小时诊断反馈,基层检查图像实时上传到中心平台,百姓在基层就能享受到优质影像专家团队诊断。
双向转诊患者2.7万余人次,牵头医院累计派驻基层坐诊专家5447人次;影像中心日均传输、诊断影像百余例,累计传输、诊断影像5万余例……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这一重大民生改革举措,蓟州区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有力破解了群众看病之“痛”。
蓟州区别山镇王杠庄村民杨大爷因大面积脑梗无法进食,而且双下肢无功能运动,需要鼻饲和康复治疗。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后,蓟州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胡耀辉作为区神经内科首席专家支援别山镇中心卫生院。
杨大爷来此住院治疗后,胡耀辉带领内科团队精心照顾,使老人病情大为好转。目前不仅已拔掉鼻饲管恢复自主饮食,双下肢肌力也达到了2级,正在继续康复治疗中。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使专家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基层患者‘急、难、愁、盼’的就医需求。”李继东说,“我们将围绕‘医防怎么融合’‘群众健康怎么管护’‘怎么看好病’等问题,发挥紧密型医共体‘承上启下’的作用,筑牢‘上游堤坝’,当好百姓健康‘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