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九个方面系统部署了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首项任务便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体现了科技创新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所具有的引领作用,为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任务。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物质技术成果的产业体系,是实现绿色发展、开放、共享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首先,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根本性力量。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不断深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数智化技术正在系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同时形成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全球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和重构,围绕新一轮产业变革与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不断加剧,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决定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的关键变量。我国只有着力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更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在新一轮激烈的国际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其次,只有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才能建设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就。我国创新指标在全球排名已经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2年的第11位,顺利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有力促进了我国产业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科技创新总体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许多领域还存在“卡脖子”技术,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只有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高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和带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产业创新,才能提升我国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加快建成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三,科技创新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产业载体,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质态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都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孵化、培育和成长壮大从根本上说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驱动。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13%,发展势头强劲,未来产业布局也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凭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具有的速度快、精度准、价值高等优势,大大激活了数据要素的潜能,促进算力产业发展,为形成和发展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更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大驱动力。
第四,科技创新是引领制造业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和核心,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制造业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制造业智能化从本质上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过程。只有不断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才能重塑制造业的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发展网络化协同、规模化定制、智能化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随着多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人工智能进入了大模型时代,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以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有力提升了制造业效率和竞争力。从2020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批两业融合试点,确定40个区域和80家企业作为试点单位,鼓励开展两业融合实践。试点发挥了“制造+服务”的叠加优势,形成了“融合+创新”的组合效应,有力促进了我国两业深度融合,增强了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制造业绿色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绿色制造技术的创新应用,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只有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才能缩小这种差距,提升我国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水平。
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既要统筹布局、协同推进,又要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环节。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产业创新,是加快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首先,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用数智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重点培育具有较强引领和带动作用的数字化领军企业,构建数字经济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智能经济,加快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大数据中心体系,推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公共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发展通用人工智能,加快其商业化应用,更好赋能千行万业。鼓励互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等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助推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基于自身特点和要求实现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的数字化转型。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促进农业数字化转型。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提升产品性能与质量,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
其次,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发展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发展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未来产业。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增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提升关键产品的自给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信息技术软硬件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引导和支持平台企业加强数据、产品、内容等资源的整合共享,推进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更多新质生产力。
第三,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是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基础,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安全性产业体系的基本保障。一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统筹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系统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围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进行持续性攻关。完善学科设置,加强对关键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的超前部署,强化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二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对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领域的投资。在一些条件较好的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效衔接基础研究和应用需求,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企业发展对接融通,加快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成果转化。三是进一步提升高校和社会科研机构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能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突破。鼓励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通过部署组织重大基础研究任务,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打造高水平原始创新策源地。通过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促进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突破,进而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四是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在稳定提升中央财政基础研究资金基础上,探索加强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对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资方式和力度。鼓励设立支持原创科技和成果转化的天使基金、种子基金、科创基金等风险投资和市场化基金,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进一步优化股权投资发展环境,持续带动社会资本支持重点科技、产业创新,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第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及安全水平。统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技术攻关突破和成果应用,实现“化点成珠、串珠成链”。在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建设。推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重点加快钢铁、有色、轻工等重点行业改造升级。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充分发挥高端制造业集群延链补链建链强链保链稳链作用,确保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运行。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推进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加速重大技术成果场景落地和迭代应用。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和平台企业,进一步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及安全水平,提升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性。
(作者为南开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