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临床用血量高位运行,血紧平衡被打破。根据天津市采供血机构数据显示,目前的血液存量仅为历史饱和期的三分之一,血液保障面临困难与挑战,在用血量不减,无偿献血处于淡季的今冬尤为严峻。
血紧平衡被打破 她秒变献血者
前不久,天津市血液中心(以下简称市血液中心)体采科副主任程雪接到一个咨询电话,对方是一名患者的父亲,语气焦急,声音哽咽。他讲述来自河北省沧州市,孩子患白血病,现在天津住院治疗需要紧急输血,他已经为孩子献过一次,目前正处于第二次献血的间隔期,孩子的母亲因为有慢性病,不具备献血条件,在天津又举目无亲,陷入困境。情况紧急,程雪在询问了医院具体治疗情况后,当即决定自己无偿献血,以解燃眉之急。
程雪说,作为市血液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以身作则参与义务献血,是责无旁贷的。200毫升的血液,对身体没有任何影响,却可以在紧急关头为他人生命提供保障。
像程雪一样,市血液中心几乎每一名符合献血条件的工作人员都在岗献过血。爱心奉献背后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是目前我市血液存量不足,用血出现紧张,他们的专业术语是“血紧平衡被打破”。程雪告诉记者,用血紧张不只发生在天津,这是全国性问题,截至2023年11月,我市千人口献血率为12.96,居全国第三位。与天津相比,许多省市用血更为紧张。
在市血液中心采访时,记者看到,从中午到下午,程雪不停地接听咨询电话,内容全与献血、用血有关。程雪说,这部热线电话原本是为咨询献血的人准备的,进入2023年,特别是近期,有关用血的咨询电话多了起来。
市血液中心发血科主任张胤正在通过与医院联网的用血系统进行实时观测。他告诉记者,为保障供血的有效使用,现在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他说,临床用血需求分为刚性需求和弹性需求。孕产妇、血液病人、外伤患者、肿瘤病人等用血需求为刚性需求,要得到及时保障。预约手术的临床用血为弹性需求,可以通过预约安排,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人为调节,医院会根据不同情况实施分流保障。目前,市血液中心对各大医院用血实施总体库存的60%发放。遇到紧急突发用血和一些特殊情况,会及时调整。
张胤介绍,根据对各医院的用血观察,目前我市就医人数比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有较大提升,特别是外地来津就医人员较多,相关用血量需求大幅增加。我市供血来源于志愿者的无偿捐献,目前供血远远小于用血需求,造成用血紧张局面。
街头流动人口减少 无偿献血受影响
医疗用血是稀缺资源,只能由健康公民捐献而来,而且只有35天的保存期,采血、库存与用血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动态平衡,血液来源是这个动态平衡的重要一环。
2005年,市委、市政府将无偿献血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此后,逐步确定了“以街头献血为主,团体无偿献血为辅,应急献血为补充”的采供血机制发展方向。很长时间内,街头无偿献血占我市血库来源九成以上。
为何目前血液库存出现紧张的情况?市血液中心党委书记张荣江分析认为:一是街头流动人员减少,采血量受到影响。他说,新冠疫情发生前,我市街头献血一直保持旺盛的势头,为全市用血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市已连续六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16个区连续六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地区奖,自愿无偿献血人数累计300余万人。街头献血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由于防控工作需要,人员流动受限,以街头自愿无偿献血来保障的供血基本陷入停滞状态。虽然近期有所缓解,比2022年同期增长22.1%,但远没有恢复到新冠疫情发生前状态。特别是目前我市已经进入传统的献血淡季,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足不出户的网上购物等多种因素造成街头献血量大幅减少。二是我市医疗资源不断高速高质发展,新建医院和扩建医院陆续开诊,除本地患者外,外地患者也不断增加,用血需求增加,血液供需失衡。
在程雪看来,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人们活动受限,无偿献血的氛围受到影响,无偿献血的热情有所淡化。
四项举措三项配套 确保用血安全
充足的血液库存是生命的保障线,面对临床用血紧张的严峻形势,张荣江说,全市采供血机构积极应对,重点做好四项基本工作,确保我市用血安全。
一是努力提高个人自愿无偿献血热情,进一步增加采血数量。街头志愿者成为天津无偿献血的主力,不仅充分体现了相关法规规定的自愿原则,也体现了天津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根据目前状况,将进一步加强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宣传力度,出台更多对无偿献血者关怀的措施。希望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献血的行列中来,克服用血紧张。
二是面对目前用血紧张的情况,市卫生健康委紧急启动工作方案,积极拓展团体无偿献血,发动更多应该起表率作用的群体建立起团体无偿献血模式,给临床用血以稳定的来源。
团体无偿献血能对个人自愿无偿献血形式进行有效补充,是尽快缓解采供血紧张的成熟做法,也是今后建立血液稳定供应机制的长效之策。只有提高团体无偿献血的比例,才能保证血液库存量的稳定。
最近,经过市血液中心多方联络,众多团体参与无偿献血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12月4日,天津市肿瘤医院的3名工作人员走进了市血液中心。该院输血科主任张鹏宇表示,天津市肿瘤医院临床各科室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无偿献血,今冬已有128名职工成功献血。
12月8日,市血液中心的献血车开进天津食品集团,第一批100余名干部职工走上献血车,参加了无偿献血,其中员工宋连娜已经第六次献血。
同一天,天津市人民医院的28名医护人员带着拳拳爱心来到了市血液中心,参加无偿献血。截至目前,共有183名职工成功献血37800毫升。
此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献血447人、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献血223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献血208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献血156人……
他们通过无偿献血践行着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三是加大无偿献血应急保障队伍建设,目前我市有近一万人的无偿献血应急保障人员,分布在全市各区,确保用血万无一失。
四是继续扩充稀有血型“熊猫血”的志愿者队伍,让这个“流动血库”扩容,确保需要时能及时供应。
为助推四项基本工作顺利开展,还出台了三项配套措施。
一是内部挖潜,提升对无偿献血者的关爱,市血液中心对在中心累计献血20次以上并在上一年度参加献血的无偿献血者赠予公交卡、意外医疗保险,实现对献血者“一免一险”的关爱。加大宣传力度,让无偿献血观念深入人心。进行能力建设,规范服务,提升水平。整合扩容献血设施,使之现代化、人性化,给献血者一个温馨的环境。
二是外部调剂,在紧急情况下,启动外省市调剂方案,同时会同各医疗单位,规范临床用血使用,采取临床等融性输血、回输血、预存式输血等科技前沿方法有效实施用血。
三是保障用血安全,目前天津市采供血机构所使用试剂和试纸条均为世界一流品质,所有耗材均为一次性,一人一套,无论对献血者和受血者来说,不存在交叉感染情况。
张荣江表示,天津是一座有温度、有态度的城市,在无偿献血这项工作中,有太多普通的市民奉献了大爱,保障了我市临床用血的安全供应,为“健康天津”的高质量建设构建一道红色保障线。
他们用血液温暖这座城市
面对血紧平衡被打破,全市采供血机构的工作人员、医务工作者、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各界群众、大学生等无偿献血的志愿者们,正在全力以赴,保障全市用血。
屋外雪花飞舞 屋内爱意融融
12月13日下午3时,雪花越来越密,泥泞的道路上行人稀疏。记者来到地处南京路与滨江道交口过街天桥下的市血液中心献血屋。
在献血屋门口楼梯处,一位工作人员冒雪迎上来问:“是来献血的吗?天冷,快进屋暖和暖和。”获知记者是来采访时,她说:“我是献血屋的负责人石彩侠,欢迎来采访我们的献血者。”
走进献血屋,瞬间感受到融融的暖意。屋内宽敞明亮,登记、体检、化验、采血、休息、发礼品,各个功能区分割有序。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对几位年轻献血者进行登记、体检、快速化验、采血。
刚采完血在休息区观察的李嘉诚今年20岁,他说这是自己第二次献血,第一次献血是在今年1月。正在采血的杨振东是第三次献血。二人都是生意人,也是好朋友。李嘉诚说,感觉献血对身体没有影响,还能帮助到别人,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自己是普通人,想到能为社会作贡献,心里蛮自豪的。
另一位无偿献血的志愿者李静,17年来共献血11次。第一次是在老家黑龙江。因为家里有医务工作者献过血,让李静认识到献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天津工作后,只要身体允许,李静每年都要献一次血。每当接到自己的血液被输入到某个患者身体内的短信,李静就非常有成就感。她说最近与献血志愿者交流,知道目前用血紧张,就想多出一份力。目前自己身体状况不错,当天休班,就赶紧坐地铁来献血。李静一开始不愿意接受采访,在她看来,要不要献血是非常个人化的行为,自己认为这件事值得做就坚持做。她说有几个熟人献过血,与她还成了朋友,她们也像自己一样从外地来天津打拼,能成为无偿献血的志愿者,为这座城市贡献一份力量,感到很欣慰。
张楠是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一名行政人员,单位号召员工献血,她马上报了名,这是她第二次献血。采血前,张楠请工作人员用手机现场拍照,准备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她说,献血是一件光荣的事,对献血者非常有纪念意义。拍照留念或发到朋友圈,可以用正能量感染身边的人。
石彩侠说,街头流动人员中的年轻人群和外来人群一直是无偿献血的主力,市血液中心在滨江道、天津火车站等人口流动比较大的繁华地点设置11处采血点位,便于热心群众献血。为了给献血者提供更好的献血环境,2016年,包括滨江道献血车在内多处升级为环境条件更好的献血屋,启用后,全年无休,7年来滨江道献血屋累计近10万人次献血。
石彩侠说,12月13日共有66位志愿者在献血屋成功献血,这在今冬属于献血者比较多的一天,她和同事们都非常高兴。
她介绍,滨江道献血屋献血者数量波动较大,日献血人数从三四十位到100多位,最少一天只有1位。创造氛围,提高更多年轻人无偿献血热情是当务之急。
献血救人 其实就是在救自己
12月14日下午3时40分,外面正下着雪,市血液中心机采中心内很热闹,有30余人正在献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志愿者都是来捐献血小板的,他们中大部分人有多次捐献的经历,有的人甚至多达上百次。
马君和袁丽是一对夫妻,今年39岁的马君已经有20年的无偿献血经历。他说自己第一次献血是在19岁那年,一次外出路过市血液中心门口,曾经听朋友说过献血的事,也看到过献血的公益广告,想既然献血可以救人,就决定进来试一试,这一举动坚持了20年。记者在市血液中心档案上看到,截至最近一次,马君捐献血小板已达261次,507个单位,相当于捐献全血405600毫升。面对自己的这个数据,马君只是憨厚一笑,他说:“我只是想做件好事,其实献血救他人的同时,也是救自己。”
对于这个说法,妻子袁丽深有体会。起初,袁丽一直反对马君献血,她担心这样会影响身体。她告诉记者,那时马君献血都是背着她的。直到有一次自己家人患了重病,急需用血,因为马君无偿献血的行为,她的家人得到了及时快速的免费供血保障。此后,袁丽开始重新审视无偿献血的意义,不仅全力支持丈夫,而且还直接参与进来,和马君一起成了一对无偿献血的志愿者夫妻。
马君说,通过无偿献血,我们交到了好多志愿者朋友,大家不时相约到市血液中心献血,既是献爱心,也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聚会。在这里交流如何锻炼身体、如何保障日常饮食等,就是为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提供好的血源。马君说,在得知用血紧张的情况后,为了能顺利地献血,他已经戒酒半年了。这次,尽管下着大雪,夫妻俩还是从居住的北辰区赶了过来。
在现场,记者遇到天津商业大学一名大四女生,3年来她已经十几次走进市血液中心捐献血小板。她不愿意公布姓名,是因为怕父母知道后担心自己,在母亲的观念里,女孩子经常献血对身体不好,自己与母亲也解释不通,只好瞒着她。
这名女生说,她的职业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因诸多因素没有学成医学专业,但一直对医学、医生有一种情怀,无偿献血也是对自己不能从医遗憾的一个弥补。“2020年,我与大学好友一起到滨江道献血屋献血,同学因为体重太轻没有献成,我是第一次成功献血,当时有点儿小激动。后来了解到,献全血只能半年一次,血小板可以半月献一次,很多血液病病人非常需要血小板,从此以后,我就经常到这儿捐献血小板。每次自己的血小板成功输到别人身体中,我都能接到短信,这时我最有成就感。”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