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锱铢必较”的一群人
——记市计量监督检测科学研究院党委
■ 本报记者 苏晓梅
就在最近,天津市计量监督检测科学研究院凭着一股子攻坚克难、敢于创新的劲儿,突破了无线电大功率计量领域“卡脖子”难题,成功研制出“射频功率校准系统”,不仅填补了我国大功率无线电功率量值溯源空白,还为企业纾困解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我们公司核磁共振影像仪生产中使用的37千瓦大功率微波功率计,每年都有溯源需求,这种顶尖水平的仪器设备,对精度要求非常高,但目前国内还没有计量技术机构能够提供溯源服务。”市计量院深入落实我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市场监管“五大工程”,2023年3月,在院领导带队深入企业进行专项调研服务中,了解到一家大型跨国企业天津分公司存在以上难题。
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只能将大功率微波功率计运回国外生产厂家进行溯源,一来一回,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高昂,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秩序,导致产能下降、经济效益受损。
了解到企业实际困难,市计量院党委高度重视,多次赴企业深入了解实际需求,组织国内相关技术专家共同启动调研和溯源技术方案研究论证,并决定自筹研发资金,立即组织科研团队研发。
“从没做过这么大功率计的溯源系统。”主攻无线电计量领域的市计量院科研人员张涛是这次科研攻关的带头人,他说,全新领域的研发异常艰辛。
进入实际科研阶段,溯源用的信号源和校准器成为摆在团队面前的两块“硬骨头”:做溯源的大功率计溯源系统发热多,但需要测量的热会在接头等部位耗散,对溯源准度造成影响;企业要溯源的射频功率传感器为定制,市面上买不到。
“硬骨头”怎么啃?
张涛阅读大量文献,并和团队一边演算、一边试验,一方面与信号源厂家沟通,不断调整输出波形,另一方面选定水作为集热媒介,自主研发集成了电路系统和水循环系统的校准机柜。
记者在市计量院看到两个一人多高的机柜,张涛说,这就是他们的科研成果——一个特别定制的大功率计信号源和一个采用水热法的校准机柜。
科研能力化为测量能力,才能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科研人员经常在周末拉着这两个“大家伙”到企业进行实验,经多次磨合改进,最终在11月15日完成专家验收。
无线电大功率计量技术能力的突破,让市计量院完成我国功率计量“首台套”装置,不仅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更推动天津无线电功率量值溯源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今后,我们的此项技术可以为广播电视、航空航天、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和医疗服务等行业领域提供大功率量值溯源服务。”市计量院党委书记、院长姚大平表示。
聚焦医学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为“十项行动”增添医学力量
——记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
■ 天津教育报记者 彭未风
优质的医疗资源是天津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在落实“十项行动”工作中,天津医科大学作为医学高校的主力军,学校基础医学院党委聚焦医学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走出去开展合作交流,提高基础医学学科影响力,发挥高校培养和集聚人才主阵地的作用,为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提供助力,展现高校的社会担当。
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张晓昊提到,基础医学院以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和顶尖的医学科学家为主,聚焦医学基础领域。也正是因为学院专家的科研领域能做到基础研究紧密结合临床,所以学院与医院及校外的合作非常多,通过强强联合,为学校和城市的整体医学科研水平助力。
为实现基础医学提高区域医疗教育发展质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基础医学院党委推动与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在党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搭建跨学科平台,联合组建“血液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天津市免疫学研究所,举办免疫学前沿进展论坛,京津冀地区400余名师生参加。
人才培养是基础医学院的一项核心工作。如何回应时代需要,培育基础医学创新拔尖人才,张晓昊介绍,学院做了一系列成效显著的探索。深入落实基础研究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基础专业教育创新发展,推出“实施基础医学(朱宪彝班)荣誉项目”,构建三阶段阶梯递进式科研训练体系培养项目。系统推进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及医学与理学、工学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获批“复合型医学创新拔尖人才”学术性博士研究生培养项目5个。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学院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率先开展医学教育知识图谱的研究,成功构建学习平台,页面访问量达950万次。受邀参加北京大学主办的2023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助推数字化教学改革与知识图谱建设研讨会。在大会推广后,受邀向中央财经大学、郑州大学进行经验分享。作为一所知名医学高校,学院发挥科研高地优势,用人才引育服务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注重高端人才队伍建设,2023年引进人才4人,2人获得“国家优青”。
目前,学院基础研究的一些成果开始在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社会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作用,学院紧密对接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学院周东明教授团队与康华生物联合研发的多价诺如疫苗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在澳大利亚获得了I期临床试验许可。
推动创新人才与科企双向奔赴
——记市科协科创部部长王黎明
■ 本报记者 张璐
金桥焊材是世界销量第一的焊材行业领军企业,2023年年初在进行高端产品研发时遇到了技术难题,迫切需要与顶尖专家联合攻关。在王黎明的多方联系下,金桥焊材与北京工业大学聂祚仁院士团队等权威专家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王黎明部长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企业与院士专家合作成果在大型船舶、高铁等领域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将助力企业在焊接行业持续领跑。”金桥焊材常务副总经理肖辉英告诉记者。
肖辉英提到的王黎明是市科协科创部党支部书记、部长。我市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以来,王黎明和同事们先后走访民营企业60余家,深入发掘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实际需求,从引入创新资源、开展技术服务、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企业对接中国科协、全国学会以及我市各类科技人才智力资源,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金秋九月,在2023“科创中国”——天津U30青年创业榜单评选工作启动会暨青年创业交流分享会现场,王黎明忙着为青年企业家们“穿针引线”、对接资源,在“力挺”青年人才就业创业这件事上,他向来不遗余力。今年我市打造了“科创中国”——天津U30青年创业榜单品牌,即每年遴选30名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创业者,从人才培养、创新支持、资本对接和人文关怀等方面持续跟踪服务。在评选之后的持续服务过程中,王黎明与年轻创业者们成为了好朋友。
“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的驱动,我们科协组织职责之一就是为了第一时间发现和培养天津3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技创业者,想尽一切办法帮他们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助推入选者和其所在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王黎明说。
全国第一个民营企业工程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就设在市科协科创部,为了让更多的民营企业用好政策,王黎明和同事们多次深入民营企业开展政策宣讲,指导科技人员进行职称申报。长荣科技集团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张子坤、天津讯尔科技研发负责人许德浩等优秀科技人才根据能力和贡献,跨级申报直接获得了正高级工程师职称。“市科协把好政策送到了企业,让我们研发人员尝到了天津市科学评价人才的甜头。”许德浩告诉记者。
一年来,王黎明带领团队推动了两个“科创中国”试点区入选中国科协授予的创新驱动示范市,搭建了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创中国”天津分中心服务平台,成立了一批“科创中国”服务团队,促进了以人才为核心的“四个一”科创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完善……
在王黎明的帮助指导下,多家企业建设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创新政策服务圈”“专家智库朋友圈”“科技研发合作圈”“技术人才工作圈”,企业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完善。王黎明和团队架起了人才和企业之间精准对接的桥梁,推动了创新人才与科技企业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