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科妹子用天津单口相声的风格介绍历史文物,画风有多哏儿?
“众所周不知,西安的文物已经多到在地铁站里都能看见发掘现场了。”“别的地儿考古会说,哎我挖着了一个汉墓。西安这边会说,我们挖着了一群汉墓。”“最霸气的还得说是西安机场线,只有25公里,沿途发现了9座帝王陵墓。一铲子下去,汉高祖刘邦您好;两铲子下去,汉景帝刘启打扰了;三铲子下去,汉武帝刘彻我们也不想的……”
这位自称“单口相声间歇式非正经科普”博主,不用猜,一定来自宇宙第一风趣诙谐之城——“哏儿都”天津卫。
别看说话这么“不正经”,这博主可是一枚妥妥的学霸。作为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工科双硕士,玩视频不过是她的业余爱好。谁曾想玩着玩着,一不小心在抖音、B站火出了圈。其中,抖音粉丝超过了167万,收获3600多万赞。个别作品全网围观4.6亿次。
怎么想到用略带戏谑的类相声风格去口播文物?创作灵感来自哪里?“众所周不知”忽然走红给天津带来哪些影响?
还是听她自己一一介绍吧。
她的抖音号:猫der和饭饭的日常。咱们学网友、粉丝,称她“饭饭”吧。
口播的“灵魂”——天津式幽默
看这位天津妹子用天津话口播的短视频,你笑喷之余,会忍不住击掌:这就好比骨骼清奇的少年刚巧撞上了“如来神掌”秘籍,接下来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开挂。
在互动区,网友纷纷留言:
我想去天津定居,不为别的就想随时随地听最新版的相声。
完了,天津人会说相声这事是解释不清了。
你的存在对德云社是种挑衅。
不是每一个内蒙古人都会骑马,也不是每一个山东人都会开挖掘机,但是,每一个天津人都会说相声。
我好像对天津话过敏。
……
受博主的“传染”,很多网友在评论区也乐呵呵说起了单口相声,尤其ID天津的。以至于有人说“评论区比视频还搞笑”。有时网友因为喜欢博主准备到天津来玩,问有什么推荐,博主没看到,评论区的天津人就会替她招呼外地朋友,画面老温馨了。
饭饭对天津那是真爱。今年夏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那条视频《天津泄洪可能跟好多人想象的不太一样》,令人信服地科普了因为天津海拔低、水从河里排到海里为啥给人“欲拒还迎的感觉”,说得那叫一个清楚明白,彻底打消了很多人的疑惑。她还专门做了好几期天津国货老品牌,义务给天津老字号做宣传。
问:从什么时间开始拍短视频的?为什么会选择用天津话来介绍文化、历史?
答:我从2020年开始短视频创作,后来发现天津人说话自带相声基因这件事儿可能只有天津人自己不知道,无论是日常分享还是科普,这种有点搞笑的形式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也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我发现这是一个改变历史和文物讲解“严肃到有点无趣”这种刻板印象的契机。我从小就对博物馆和历史比较感兴趣,所以今年开始就针对性地用相对诙谐的方式来介绍历史上的冷知识和去过的博物馆。
问:作为一名百万粉丝的创作者,你自己觉得视频受欢迎的原因是?你好像有意无意地瞅个机会就给天津打Call。
答:天津人的相声基因可能是主要原因。我本来也是一个性格活泼的人,从小我爸就嫌我嘴碎,卫嘴子说的就是天津人能说吧;加上可能我本身是理工科学生,没有受过文史类那种偏严肃的表达句式训练,思维也比较跳跃,这种搭配会让大家眼前一亮吧。
宣传天津我确实是刻意的,因为从18岁读大学离开天津,走了半个地球,最后又回到故乡,我还是觉得天津是生活最舒服的地方。天津人热情真诚,我希望全国的朋友都来天津玩。
从爱尔兰到研究院
饭饭在抖音上最先收获40万+的短视频,内容是反映她在爱尔兰留学生活的逸闻趣事。其中《大洋彼岸的“开封菜”当年差点给我送走》,说的是她当时在一家肯德基打工。店里的老板、店员来自欧亚非多地。后来来了一个新店员,是印度婆罗门姓氏,“这位小哥高贵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从没进过厨房”。有一天,后厨给锅里的油加温准备炸食物,此时温度过高的指示灯亮了,那位“高贵又无知的”印度小哥竟然接了一桶水奔着炸鸡台就去了,准备用凉水去给热油降温,但见小经理“以迅雷不及铃儿响叮当之势”一个飞扑就把印度小哥摁倒在地……
另外一条《有一次在超市里挑西瓜》,讲自己在爱尔兰超市里通过“敲拍听”去挑西瓜,老外有样学样地把茄子放到耳边敲听。这条的抖音观看量直接冲到了212万。
回国以后,饭饭到满屋子学霸的研究院上班的相关视频,既新鲜又引发同龄人共鸣,也备受欢迎。比如,两个特腼腆内向的同事相隔俩工位,竟然还打座机联系……
问:最早哪条视频快速吸粉?粉丝增长最快的阶段是?
答:最早出圈视频是分享自己在爱尔兰留学的时候课余在快餐店打工发生的比较炸裂的事,后来是分享读研的时候,与可爱的爱尔兰系主任、有点酷酷的意大利导师和一直蒙圈的英国同学的文化差异,以及我见缝插针式的中国文化输出的段子。
留学那段时间确实文化自豪感爆棚,可能很多网友也有共鸣,有文化认同感,所以那段时间是涨粉最快的阶段。
问: 现在关注、喜欢账号内容的粉丝都是什么人?网友互动中,反馈最多的是什么?
答:很多粉丝是从我讲留学奇葩的事儿,回国两年就“干倒了一个北大系研究院”等早期视频,一直到现在讲历史文物的搞笑故事,一路相互陪伴走过来的。目前的粉丝是20岁到40岁的年轻人居多。我觉得我的粉丝都挺有文化也都挺可爱的,他们在评论区会互相分享视频主题中延伸的内容。
博物馆排队寄文创
一个猪蹄躺了2000年成了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最牛老丈人的印,是小学生捡的;
苏东坡是最理想的“旅游搭子”;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其实是“看图写作文”……
各种脑洞大开的科普视频切入角度,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饭饭不能做的。
问:讲解文物的选题脑洞这么大,是怎么形成现在的内容风格的?平时创作内容灵感来自哪里?
答:我也会参考一些博物馆的讲解或者历史和文物相关的书籍,其实我们有5000年文化,古人很多时候也会干一些奇葩事,比如苏东坡,被贬到哪儿都不忘了吃,苏小妹调侃他脸长会说“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方流到嘴边”。
好多文物本身也很有意思,比如甘肃省博物馆会给文物起小名,什么“远古的呼唤”、“二师兄花脸壶”,这都是传达一个信号:博物馆也希望用诙谐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对历史和文物感兴趣。所以作为个人作者,我在创作和选题的时候就会更加大胆一些。更多的灵感就是日常的积累吧,和所有创作一样,时间久了会有一种内容嗅觉。
目前最花精力的,第一是选题,第二就是因为毕竟不是文史类出身,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去尽量做到内容严谨。比如说西安修地铁的过程,很多媒体的描述其实并不是很确切,需要去找到一些官方资料作为参考,有时候有的资料可能只有图书馆有,时间跨度也比较大,就会花一些时间。
问:视频走红以后给生活带来什么变化?视频中提到博物馆主动寄送文创,他们是如何主动找上门的?有没有一些意外的惊喜?
答:因为我不出镜,人物IP是刻意弱化的。目前除了业余时间压缩得比较严重,其他也没有过多影响。
博物馆都是联系到我的商务微信,因为我去博物馆都是发了视频他们才知道,所以有些博物馆也是表达感谢吧。甘肃省博物馆有个文创本来就是展品,结果被我带火了后他们投产做,我也没想过影响力会这么大。甘肃省博物馆前后寄了两箱他们的文创给我,第二次正好赶上中秋,收到礼物我还挺感动的。
问:有没有被质疑以调侃方式讲解文物不够严肃?后续会坚持这种内容风格吗?
答:基本没有收到太多质疑,反而很多学校老师联系过我说想课上使用我的视频教学,我也挺意外的。后续还会坚持这种风格,因为严肃科普领域像我这类非科班的人也挤不进去,哈哈。我工作状态是相对严肃的,可能也需要这样的机会保持自己轻松可爱的一面吧。
嘛流量不流量的
在短视频时代,相信下面的话题是各位正在制作、正在刷屏的看官们比较感兴趣的——
问:目前创作最大动力是什么?
答:我觉得我做的事挺有意义的。无论是今天不开心的朋友看了我的视频哈哈笑出来了,还是有年轻人从视频中找到了文化认同感,说因此第一次走进了博物馆,或者是有小朋友说今天又学到一个新知识,我觉得都是对我创作的认可。
前阵子我分享过一个与安全相关的视频,天津消防看到了就给我寄消防安全知识卷子,他们也希望用大家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达安全知识,关键时刻这些知识就非常有用。
还有很多粉丝朋友对我的视频有期待,今年9月我因为工作太忙就拖更过几次,后面一更新就会有粉丝留言说“失踪人口终于更新了”。还有的粉丝朋友说家里三代人都在看我的视频,挺感动的。当然创作也多了一些额外的收入,这个也是动力之一吧。
问:会有创作焦虑、瓶颈期吗?
答:没有团队的创作者应该都会有瓶颈期吧。有本关于编剧的书就叫《我写不下去了,我要写下去》。我本人是会刻意控制生活节奏的人,拒绝内卷从我做起。虽然之前有段时间工作强度其实很大,可能心比较大,所以也不至于焦虑。天津人的基因:嘛流量不流量的,有内容就创作,没内容就先看书,书中自有黄金屋嘛。
我其实觉得多数事不要有太重的得失心,别定太远太大的目标,少问“这有什么用”,按部就班做好每件当下的事情,功不唐捐,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岳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