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众多各具特色的剧场,有的见证各方名角争奇斗艳,有的建筑华美历经沧桑,有的陪伴戏剧人一次次探索实践……今起,“天津有戏”系列报道进入“舞台”板块,探寻那些留在剧场里、舞台上的戏剧记忆。
地处和平路繁华地段,已有近90年历史的中国大戏院因何而建?它何以成为梨园子弟心中的殿堂?剧场内外又上演着怎样的情与艺的故事?
名流荟萃 生来高起点
中国大戏院生来就是高起点。“1934年,京剧大师周信芳来津演出,津门商界名流孟少臣设宴欢迎。席间,周信芳提及天津竟然没有一处设施良好的大型剧场,这一下子震动了孟少臣等人。孟少臣邀众人商议,誓要为天津建一座具有当代最高水准、现代水平的大剧场。”中国大戏院负责人娓娓道来,孟少臣多方奔走筹集资金、马连良与周信芳等戏曲名家参股、外交家顾维钧出让名下土地……中国大戏院得到名流支持,1934年奠基,1936年竣工。剧场的“硬件”和“软件”都相当“摩登”:建筑局部5层,采用大跨度钢架穹顶结构,场内没有任何立柱,视野开阔。弧形舞台,设有乐池,还有先进的电动升降式布景吊杠,后台则有大型化妆室。同时,剧场还装有当时天津罕见的美国奥的斯第一代电梯,并实行了对号入座、代存衣物等一系列服务新方式。
1936年9月19日,中国大戏院启用典礼隆重举行。典礼上,京剧大师马连良演出《跳加官》。之后,众多名角合作演出《群英会》《借东风》等剧,演出精彩非常,现场还一度出现观众要求买站票的热闹场面。
此后数十年间,中国大戏院名角会聚、好戏连台。“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京剧名角,还有评剧、河北梆子、豫剧、越剧、川剧、晋剧、汉剧、吕剧等众多名家均到此献艺。许多戏曲演员都是在此演出后名声大震,由此,业界流传一句趣言:唱红“中国”,中国唱红。
师徒传承 连结情与艺
近90年的积淀,造就了中国大戏院在近代戏曲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令这里成为戏曲界的一方福地,也让梨园子弟无不以登上中国大戏院的舞台而深感荣耀。
京剧大师李多奎亲传弟子、年近八旬的老旦名家何佩森,讲述了他与中国大戏院的渊源:“1957年,少年的我第一次登上中国大戏院的舞台,饰演《逍遥津》中的皇子。尽管只是个娃娃生,但我心里非常高兴,因为中国大戏院可不是谁都能来演出的剧场,就好似维也纳金色大厅,是一座中华戏曲的神圣殿堂。能在这方舞台登场,真是莫大的荣幸。”
而后,何佩森又多次在中国大戏院献艺,或演出《桑园会》《法门寺》《六月雪》《乌龙院》等剧目,或担任文艺晚会主持人。在这里演出,总能让他感觉格外亲切。何佩森动情地说:“因为以前恩师经常在这里演出,我在这里演的戏也都是老师传给我的。所以,站在这个舞台上,我总觉得老师在看着我、保着我。我在这里无论演什么,都受到观众的热情欢迎,我想这和老师的艺术影响力是分不开的,因为我是按照老师的艺术来演唱,实际上观众是在给老师的艺术鼓掌,进而也给我以鼓励。”戏曲艺术的传承中,既有艺的连结,也有情的交织。
戏曲殿堂 抚育后来人
岁月更迭,如今的中国大戏院好似睿智和蔼的耄耋长者,抚育着后辈戏曲人。
天津评剧院青年演员齐梓路家在东北,自幼学戏。小时候,她常听长辈说:天津有个中国大戏院,那可是一个名家云集、盛况非凡的大剧场!大人们说得热闹,小梓路又惊又奇: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15岁那年,从戏校毕业不久的齐梓路决定到天津看看。走在和平路上,猛一抬头,看见前面好像有个剧场,她兴冲冲跑过去一看,竟然是中国大戏院。小小的异乡戏曲少年,仰望着那金闪闪的5个大字肃然起敬,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在脑海闪过……待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连剧场大门都进不去。“这么神圣的剧场,是不是只有‘角儿’才有资格来唱戏?”齐梓路既想又不敢想,将涌动的思绪深埋心底。
2017年,齐梓路进入天津评剧院,也终于迈进了她心中神秘且神圣的中国大戏院。“虽然那次演唱只有几分钟,可我心里那个美啊!这可是大艺术家都上过的舞台,我竟然也能在这儿唱戏。”提起这段往事,齐梓路依然兴奋不已。
寒来暑往练功忙,戏曲新锐初长成。前不久,北方演艺集团为培育青年演员推出“青苗计划”,齐梓路入选,得到在中国大戏院演出大戏《谢瑶环》的机会。彩排那天,齐梓路站在舞台中央,与这座曾带给她羡慕、憧憬、压力、动力的老剧场对话,心中既感慨又感恩。转天,她尽情享受舞台,展示所学所会,并在观众见证下拜师“二度梅”得主曾昭娟。巧的是,36年前曾昭娟也是在这里拜在恩师花淑兰门下,“中国”的舞台再添梨园佳话。
最近,齐梓路又开始也是新的学习。她说:“天津有深厚的戏剧底蕴,我爱这里的氛围,也珍惜这里的舞台,因为这个舞台上有太多养分让后人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