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天津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探索传承守护中华文脉的新路径重任在肩。
理解把握“两个结合”
铸就新时代文学高峰
闫立飞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学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独特呈现者。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和坚定文化自信,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推动文学发展,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担负的重要使命,也是铸就新时代文学高峰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一、新时代文学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新时代文学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融入文学创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充实文学思想,增强文学筋骨,丰富文学内涵,在延续文脉和传承文明中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体现在中国文学的突出创造中,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到“鲁郭茅巴老曹”,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这些灿若星辰的文学大师和浩如烟海的文学精品,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为新时代优秀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宝贵资源,使得新时代文学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进行创新和创造。
二、新时代文学要与人民同心,为时代放歌。新时代文学要把握新的历史方位,描绘波澜壮阔的壮美画面,书写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融入现实生活,与人民同心,为时代放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结合”为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打开了思路,提供了方法。新时代文学不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承续文脉和积蓄力量,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上持续发展,承担起与新时代相匹配的责任与追求,而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参与者、建设者和阐释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的具体体现。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现实召唤着广大文学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激励着新时代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
三、新时代文学要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新时代文学向高峰这一宏伟目标迈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伟力。新时代文学要担负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中铸就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要求新时代文学在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基础上推动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的结合,实现主体意识的创新,在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整合为多元一体的包容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文学的创造,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学成果的基础上参与和对话世界文学,实现世界文学新形态的创造。
(作者为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员)
推进史志文化建设 服务天津城市更新
夏秀丽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地方志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保存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精神追求,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事业应顺应时代需求,着力推动史志文化建设,将史志文化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记录好天津城市更新的历史进程,传承好天津独有的文化根脉。
一、拓展编修领域,更好记录天津城市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修史修志工作,曾指出“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修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纵贯古今,横陈百科,保存、记录、书写历史是其最鲜明的特色。天津市地方志事业应大力拓展方志编修领域,自觉担负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的神圣使命,忠实记录好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实践历程。
一是扎实推进市级志书全覆盖工作,如实记录党领导下天津市各项事业的发展脉络。重点做好《天津市志·工业志》《天津市志·交通运输志》等首部反映天津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重要发展领域的志书编修工作。二是尝试建立区级综合志书、乡镇街道志、社区村志三级志书全覆盖体系,解决各区志书编修工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三是以“名志”文化工程为抓手,推动天津特色志书编修工作,彰显天津独有的文化魅力。四是巩固综合年鉴成果,推动专业年鉴与乡镇街道年鉴编纂,形成层级明确、专业突出的全市年鉴编纂格局。
二、挖掘史志资源,创新培育天津城市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地方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典籍。社会主义新方志成果与旧志一脉相承,已经成为规模巨大的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地域资料宝库。深入挖掘方志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新旧地方志成果创新性转化,培育新时期天津城市文化,理应提上日程。
一是充分挖掘旧志资源,探寻天津城市文化根脉。挖掘研究旧志资源,从更长的时间线中考量天津在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轴线,更好地领悟理解天津独特的发展历程,为培育新时期天津城市文化打下基础。二是系统挖掘社会主义新方志资源,培育新时期天津城市文化特征。利用新方志成果,捋清天津70多年不断转型发展的历史进程,展现天津多姿多彩的人文内涵,创新提升天津文化软实力。三是加快探索地方志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渠道。一方面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主动参与规划编制、文旅开发、环境治理、历史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等具体工作;另一方面围绕群众需求,以展览展示、视频制作、文创产品开发等形式丰富服务群众途径,激发百姓热爱天津的情怀。
三、加快史志文化建设,助推天津城市文化更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地方史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时代性、延续性特征,而且详尽记载地方风俗民情、社会环境、方言民族、饮食建筑等,突出反映当地独特社会面貌,是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大力推进天津史志文化建设,必将有效推动天津城市文化更新。
一是依法推进地方志工作。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天津市地方志工作办法》等地方志工作法规规章,切实做到“一纳入,八到位”。根据《天津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修志、编鉴、著史”内容,做好顶层设计,渐次推进执行,依法依规完成工作任务。二是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继续推进地方志书数字化步伐,建设全市地方志资源数据库平台,将“志”“鉴”“史”等地方志成果纳入数据库,实现方志数字资源共享,提升利用方志资源的便捷性。三是加强地方史志文化宣传。优化天津市、区两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号等移动端建设,推出质量上乘、可持续性史志文化栏目。充分利用新型媒体平台宣传地方志工作。四是加快推动市、区两级地方志馆建设。将地方志馆纳入档案馆建设之中,实现共建共享。持续加大投入,丰富方志馆藏图书文献,建成富有方志文化特色的方志馆,拓展天津城市文化品牌形态。五是深入开展“读志用志”活动。提倡领导干部多读志鉴书籍,了解天津地域风貌。创新推动“方志七进”,让方志文化走进社区、走近群众,更接地气。六是持续聚焦天津地方历史研究。鼓励各类人群广泛挖掘史志资源,撰写蕴含天津文化、历史掌故的文章,出版研究天津地方历史专著,形成天津城市文化研究热潮。
【作者为天津市档案馆(市地方志办)方志指导部副主任】
活化利用工业遗产
打造津门文化新地标
李进超
近代天津因其地处京畿的区位特征,枕河襟海的地理环境,以及开埠通商的开放氛围,崇尚科技的城市风尚,开启了我国北方近代工业的序幕。1949年以来,天津工业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百余年的天津工业发展史,丰厚的工业遗产,彰显了天津对工业文明的崇尚,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精神品格。目前,随着旅游需求多样化,工业旅游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鉴于此,充分发挥我市工业基础条件好、门类齐全、知名品牌多的优势,深度挖掘天津工匠精神,讲好天津工业故事,将工业遗产打造成津门文化的新地标,让工业旅游成为天津城市的新名片,有助于构建特点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功能齐全的工业旅游体系,进而提升城市软实力,高质量落实城市更新行动部署。
一、规划引领:明确工业旅游品牌定位。工业旅游是传承工业文化、弘扬工业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工业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展现国家工业化成果和宣传民族品牌的重要窗口。对此,要坚持理念和规划引领,将“近代百年看天津”作为工业旅游的品牌定位,力争建成多个国家级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和一批市级工业遗产旅游基地。一是深化认识,以政策为引领,统筹整合工业遗产资源,加强分类分级指导,明确转化发展路径。二是立足市场,以需求为导向,增强产业内生动力,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市场推广应用,激发工业遗产活力。三是协同联动,健全相关部门协同机制,形成各类主体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四是融合发展,推动工业赋能旅游业,提高保护利用、设计创新、品牌塑造、管理服务等文化要素驱动能力,促进工业旅游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二、搭建平台: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统一领导,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文旅部门等协同合作,共同搭建共享平台。一是摸底普查工业旅游资源,掌握全市具备市场开发价值的潜在工业旅游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及特点,建立工业旅游资源数据库,并对工业旅游资源科学分类、综合分析,进而科学编制天津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整体规划。二是深化工业遗产基础研究,丰富完善工业文化理论体系,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夯实和强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三是构建工业旅游产品体系,分级分类推进观光工厂、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公园、文化创意基地、工业主题公园、工业旅游小镇、工业文化节庆会展与旅游精品路线等建设。
三、优化模式:扩宽工业资源转化路径。锚定工业旅游的品质提升、品牌建设等,不断优化工业资源转化的最优模式和有效路径。一是完善工业博物馆模式,利用工业遗产和老旧厂房资源,以现代博物馆理念为指导,着重发挥旅游的科学教育、休闲娱乐功能。二是借鉴城市主题公园模式,将空置老旧的厂房设施打造为不同的主题公园,实现城市公共空间与工业景观的深度结合。三是取经创意产业园区模式,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工业遗址,保持功能协调、风格统一,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工业设计、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和新场景。四是对工业遗产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深入推进工业生产与旅游购物紧密结合,围绕生活用品、电子商品、图书出版、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不断丰富兼具观赏性、艺术性、文化性和实用性的工业旅游商品供给。
四、做好宣传:提升工业旅游知名度。天津是近代以来中国工业重镇,由之形成的工业文学、工业文化蔚为大观。发挥这一资源禀赋优势,做好宣传推广,进一步提升天津工业旅游的全国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一是鼓励专业作家、艺术家创作工业题材文艺作品,宣传天津工业故事、典型人物,弘扬天津工业精神。二是引导企业深化与旅行社、旅游电商、“网络达人”等的联合营销,推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信得过的工业旅游精品。三是鼓励各类专业团队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介入工业旅游营销,形成自我营销、委托营销、联合营销相结合的多元化营销格局。四是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依托“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天津工业文化“走出去”,形成广泛的跨境交流和合作。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擦亮老字号“津”字招牌
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罗海燕
天津老字号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类齐全、底蕴深厚,是海河儿女在历史创业中凭借工匠精神、精湛技艺、优质产品和良好口碑,精心打造的金字招牌,具有重要的品牌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不断擦亮老字号“津”字招牌,有助于聚焦特色资源、拓展消费层级、丰富产品供给、提升城市形象,有力推动展示中国文化和天津魅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一、推动数字化转型,构建天津“老字号”全链格局。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培育创新引领的数字经济、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天津老字号而言,需要主动推进数字化转型,尽快构建起天津老字号传承发展的全链格局,不断激发自身的活力。一是持续深化老字号挖掘保护。完善老字号认定标准和进退机制,扩大普查采集范围,增加类别基数,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全面掌握和实时跟踪老字号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向,统筹已建在建将建的相关数据,关联形成可以实现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天津老字号数据总库。二是不断推进老字号研究利用。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经费支持、专家智力介入、社会自发呼应等,使不同的参与力量能够同频共振、同题共答、同向发力,让老字号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独特精髓更为凸显、品牌形象更能深入人心,同时让老字号产品的定位、设计、传播等更具市场竞争力。三是进一步做好老字号数字赋能。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老字号产权保护、人才建设、管理服务、创意制造等不同环节的耦合与渗透,有效提升老字号的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
二、加快集群化建设,打造天津老字号整体品牌。产业集群化是产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的主推力量。目前,桂发祥、隆顺榕、独流老醋、芦花盐、利民酱料等天津老字号的产业化水平和市场影响力,在全国都名列前茅。但是,若要形成强劲的区域竞争优势,还需要加快集群化建设,打造天津老字号的整体品牌,形成超级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产权)。一方面,依法落实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推动老字号主题博物馆建设,支持拥有悠久品牌历史和丰厚文物遗存的老字号企业兴建藏品博物馆、沉浸体验馆、虚拟展示厅、技艺传授营、研学基地等,形成世界级、国家级、市级、区级与“小众”类共存同盛的老字号博物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政府部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等,建设天津老字号特色产业集聚区,引导老字号入驻有条件的城市商业街、步行街、景区、保护区,形成原汁原味的“老字号一条街”“老字号产业园区”,促进抱团发展、集聚经营。
三、提升文旅融合水平,促进天津老字号跨界发展。老字号作为民族品牌,只有坚持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才能不断书写“不老传奇”。天津老字号价值在“老”,出路在“新”,关键在“融”。一是推动老字号与文商农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创新资源转化路径,将老字号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旅游空间,实现文化内涵和旅游品质的互动共赢。同时,支持老字号联动工业、乡村、会展、红色、冰雪、康养、体育等旅游业态,达成营销宣传和产业衍生的相互借力。二是加强老字号的线上线下融合。释放老字号的“网红”潜力,引导支持老字号,敢于“试水”,勇于“出圈”,积极发挥互联网正面引流作用,紧扣“天津人、天津地、天津物、天津话”等独有特色,讲好“老故事”,通过畅通网上营销渠道、丰富电商联盟和直播带货方式,形成“老字号+品牌、名人、平台”的跨界组合。
此外,擦亮老字号的“津”字招牌还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自身的文化传承、资源“活化”、技术更新、品牌推广以及外部的布局优化、联名联动、共建共享等关系,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工匠精神为根本,以品牌保护和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引领,进而形成“立足天津、辐射北方、拓展全国”的老字号繁荣发展新局面。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凝聚青春澎湃力量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王 谦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广大青年是民族复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先锋力量,时代召唤青年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努力践行“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阔步前行。
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推进,引导青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从制度抓起,明确政策导向。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专业学科和平台建设,多方位发掘学科的人文内涵,畅通青年人才成长路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二是各部门协同配合,层层联动,统筹推进,形成合力。积极探寻青年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精准对接,建立科学有效的交流机制,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优化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结构。三是积极组织培训竞赛,发扬青年人才敢于争先、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竞技精神,在实践中提升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四是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集结优秀青年代表,发挥青年群体主体性力量,承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二、建立健全机制,加强思想教育,提升青年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一是强化各级党组织的教育引领作用,积极发挥组织育人功能,构建坚强有力、上下贯通、领导科学、全面覆盖的组织领导体系。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发挥其培根铸魂的重要导向作用,积极引导优秀青年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不断增强广大青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意识。二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科学地融入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当中,尤其是深入挖掘阐释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意蕴,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创新教育内容。积极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三是充分激发青年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引导广大青年充分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四是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时代新人、助力青年成长中的时代价值,不断增强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提升其文化自觉,进而让传统文化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创新传播形式,拓展传播路径,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一是依托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力量,积极搭建青年文化交流平台。广泛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交流学习活动,利用社会合力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二是充分利用及时性、互动性和传播性强的视频类、社交类等新媒体平台,促进数字新媒体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提升面向年轻群体传播内容的精准性和引导力,从多元视角,以综合传播矩阵对传统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占据重要舆论场,用青年群体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主动发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渗透优势,推动主流文化与青年文化融合发展。三是持续强化青春表达,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空间,探索传统文化创新实践的新路径,激发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增强互动体验等,拓宽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四是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支持,增加产品供给,满足青年群体文化多样性需求,借助故事演绎、景观搭建等方式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让青年人在体验式叙事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赋予传统文化新的价值和意义,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本版供图: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