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讲述
烈士遗照意外被毁,画家助力为烈属圆梦~~~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1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述
烈士遗照意外被毁,画家助力为烈属圆梦
父亲的画像(图)
文 姚芳 陈茗
高力手捧父亲的画像

  今年67岁的高力与记忆中的父亲高鑫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重逢。高鑫1922年出生,1938年参加抗日队伍,1962年因公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40岁。父亲生前的照片成为家人情感的寄托。然而,十多年前的一场意外,导致这些照片全部被毁,这也成了高力最大的遗憾。不久前,父亲的照片以画像形式失而复得,让高力沉浸在夙愿得偿的感动中。是谁为烈属圆梦?透过画像中的父亲,高力又回想起父母那一辈人的英雄往事、革命家风。

  父辈的革命往事

  在追忆中变得完整立体

  高鑫祖籍河北省大城县,16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组织上安排他当税务员。这项工作主要是守在道路卡口、河道码头,对过往的货车、货船收税,是红色政权和军队的财政来源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高鑫到河北省财政厅工作,1958年带着妻子和孩子定居天津。

  1962年的一天,高鑫去外地出差,到了之后发现工作比较多,不可能很快干完,便想让妻子过来住一段时间。妻子把正在上学的两个孩子留在家里,带着最小的儿子高力去找丈夫。到了没多久,一天半夜,睡梦中的母子二人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年幼的高力模模糊糊地记得,来人告诉他们,父亲遭遇意外,因公牺牲。后来,高鑫被河北省委批准为革命烈士。

  “父亲的去世让母亲受到很大打击,既要工作又要照顾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身体每况愈下。”不过,即便生活艰辛,在高力的记忆里,也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倒母亲。“我母亲17岁参加革命,出生入死一路走来,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心胸非常开阔。别看那时候我家的生活并不容易,但她总是积极乐观,一直教育我们兄弟三人要学会坚强和自立,善良和感恩。她身体不太好,老战友们经常来我家看望她,外地的一些老战友到天津办事,也总要来看看我母亲。”

  在成长的岁月里,高力和两个哥哥其实很少听母亲讲革命故事,特别是一提到父亲,母亲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她不愿意去触碰内心的隐痛,兄弟三人也不问,形成了一种默契。而高力所知道的很多过往,都是从父母那些老战友口中得来的。

  上世纪70年代,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高力记忆犹新:“进门后,他恭恭敬敬地给我母亲鞠了个躬,问道,您还认不认识我?我母亲张口喊出了他的名字。两人一起哈哈大笑。那位客人跟我说,小力呀,你母亲是我的救命恩人!”

  那时,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华北地区的八路军时常偷袭日军,在战斗中受伤的战士暂时留在老乡家休养。有一天夜里传来情报,敌人很快要进村扫荡,伤病员必须马上撤离。留在村里的伤员和几名八路军干部紧急集合,出村走了没多远,高力的母亲发觉不对劲儿──有一名战士没跟上队伍!她赶紧让大家先走,自己一个人回村,找到老乡家里,发现那名战士因高烧身体虚弱正在昏睡。她连忙将其唤醒,但再去追赶部队恐怕来不及了,便在村民的掩护下躲进地窖。日军进村搜查,没发现八路军队伍,于是继续追下去。

  几十年后,当初的小战士成长为饱经风霜的革命干部,战友之间生死与共的情谊始终被他珍藏在心底。“通过他们的聊天我才知道,那位老战友是专程从石家庄来天津看望我母亲的,而我母亲之前从没跟我们提起过这件事。”高力说,通过革命前辈们的讲述,父母的形象在他们兄弟三人心中慢慢变得完整起来。

  父亲的旧照意外被毁

  成为儿子的终生遗憾

  对高力来说,父母那一辈人朴素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正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母亲从不苛求孩子要做出怎样的成绩,而是不失时机地为我们把握好人生方向,教给我们做人的智慧。她始终力所能及地为他人提供帮助,耳濡目染,我也明白了很多道理。母亲最爱给我们讲一句话──进步的事儿,不要强求,进步,不怕慢就怕站,慢点儿不要紧,就怕站住了!当时我也不太理解这句话,直到参加工作以后,在工作中,对这句话的理解才越来越深。”

  高力14岁那年,母亲突发半身不遂,后来又几次发病,反反复复地治疗、恢复,身体越来越弱,于上世纪80年代去世。“父亲母亲生前拍过不少照片,见证了他们走过的革命道路,我们家里人都视若珍宝,时常拿出来翻看,一起回忆,可以说是一种感情上的寄托。”

  高力清楚地记得:“有一张照片的场景是在一个农村小院里,父亲与十几名战友站在一起合影。也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照片,父亲三十多岁,头发理得干净利索,显得精神抖擞。还有一张照片,父亲和一位身穿大棉袄,看上去像农村老大爷的人合影,我曾问母亲那是人谁,母亲说,那是一位挺了不起的干部。”

  高力把父母的遗物和照片装在一个帆布包里,那是父亲当年留下的公文包,放在家中柜子最下层。“我认为那地方最安全,然而命运捉弄,照片和遗物全部被毁,什么都没留下。”每次回忆起来,高力心里总是遗憾万分,“大概十几年前吧,我家住在一幢老楼里,房子渗水成了危楼,只能搬出来。家具什么的都是旧的,就没搬,也是一时疏忽,包括那个帆布公文包也没拿。以为没什么事,没想到楼真的塌了,东西全都砸在底下。我特别自责,觉得没办法和家里人交代。”

  后来,一家人去烈士陵园扫墓,高力翻拍了父亲骨灰盒上的遗像。这是他能找到的父亲唯一的照片,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模糊不清。望着这张照片,高力想了无数次:“要是能把它还原该多好,也给家里人留个念想。”没想到,这个愿望还真实现了。

  为烈士画像

  传承革命精神

  和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了解到高力的情况之后,通过媒体联系上了擅长水彩画和中国画的画家齐君。因为遗像已经特别模糊了,复原几乎相当于原创,齐君花了很多时间──查阅资料,核实那个年代的着装,确定了军装制式和军帽上“两粒纽扣”的标志。但因为高鑫牺牲时已转业到地方,所以他穿的军装应该没有领章。更重要的是人物面部的刻画,齐君并没有一味地追求与原照片的相似度,而是注重人物的精神内涵,因为神似高于形似,能更好地表现烈士的革命意志,触动父子之间的血脉深情。

  齐君说:“高鑫烈士是在执行任务时牺牲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待革命工作非常认真,抓住这一特点,也就抓住了这幅画的灵魂。”他觉得为烈士画像的过程,对自己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相信不只我一个人,很多画家也都乐于做这件事。我的职业是一名教师,希望通过这件事教育我的学生们多帮助别人,形成崇尚英雄、以英雄为榜样的氛围。”

  最终送到高力眼前的,是一幅八开大小、笔触细腻的素描肖像,写实的画法让人乍一看以为是一张黑白照片。画面中的高鑫烈士头戴军帽,目光坚韧,炯炯有神。

  高力说:“因为我父亲牺牲的时候我只有6岁,现在我又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甚至来说,距离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旧照片都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父亲的形象在我记忆里早已不再清晰。可是,看到齐君老师的这幅画,我觉得跟自己记忆中的父亲简直太像了!眉眼、面容都像,那股精气神儿更像!”捧着这幅画像,高力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跨越时空与父亲交流的机会。在肯定作者绘画功底的同时,他心中更多的是钦佩和感激。为烈士画像,对烈属来说是圆梦,也是缅怀与传承。这份传承,不仅属于一个小家庭,也属于整个社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