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智能科技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全面助力数字中国建设。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天津社会科学院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智能社会”为主题在天津共同主办第五届“智能社会”论坛,探究智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趋势。
一、多学科视角研判智能社会新发展
智能科技大发展引发社会生产方式、人类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大变革,推动形成智能社会新形态。中共中央党校原督学丁元竹归纳了人工智能开发应用中十大前沿治理问题,并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开发方向。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石英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生活和治理中广泛应用,从而达到公平、公正、及时、有效地分配资源和提供服务,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共同参与,共建、共富、共享高品质的美好生活,就是智能社会的建设目标愿景。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讲席教授陆小华提出,人工智能和新科技革命浪潮中正在发生的智能传播变革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要重视应对有立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对社会和人类认知的影响。网络治理与社会治理需要科技监管手段支撑,智能社会中网络治理和社会治理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蔡恒进认为,区块链技术的引入促进无形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无形资产积累将在二十一世纪迎来第一个爆发期,形成人类文明的第二增长曲线。人类有可能创造一个比物理世界更可信可爱、道德水平更高的数字世界。腾讯研究院前沿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强提出,智能科技对人类文明、智能新物种、新职业出现以及未来人类的独特价值产生深远影响。
二、智能科技赋能治理现代化
智能科技应用促进社会治理能力增强,治理效能提升。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骏提出,上海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需避免劳动力市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接入等领域出现数字不平等。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院长徐延辉认为,在基层治理中要注重数字平台的应用,通过多主体动员机制实现治理目标。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主任刘琼莲认为,要坚持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数字化赋能持续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尉建文提出,技术治理嵌入制度,治理是否成功取决于技术逻辑与制度逻辑的匹配程度。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副教授何晓斌提出,数字化技术会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基层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更深层次的文化习惯相互交织,经历互动和适应过程,最终达到平衡状态。
三、智能技术塑造高品质生活
新科技手段为高品质生活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也要警惕技术鸿沟导致信息不对称、社会不公平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调查与方法研究室主任赵联飞阐述,技术应用日益植入个体日常生活之中,科技伦理审查应先行,以未来学为基本范式的研究宜及早开展。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伦提出,要警惕算法家长主义,应把权力还给用户并加以保护,尽力达到算法家长主义与算法自主的平衡。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赵延东认为,互联网为劳动者赋能的同时,也带来新控制和抑制劳动者自由的效应。随着数字化程度的提高,赋能和控制并存现象将更加明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包路芳提出了网约车行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即健全运价动态调整机制,为网约车行业赋能,加快新老业态在功能上的融合优势互补,创新监管模式统筹行业转型升级和规范治理。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庆明认为,数据连接就是万物连接,实际更重要的是新的社会连接,需检视数字平台合同背后的问题条款,加强数字平台注册成员的权益保护。
(执笔人:桂慕梅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