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0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里滩的芦花海盐(图)
李子胜 题图 张宇尘

  在故乡汉沽生活了四十多年时,因为对汉沽盐渔文化的挖掘探究,我才惊讶地发现,故乡汉沽竟然是一座积淀了千年历史的盐城。这个发现让我略感惊喜,那时我正在写作的路途上跋涉,正在为究竟写什么犯愁。因为这个发现,我突然不再抱怨小城汉沽的渺小、闭塞、落后,一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开始探究汉沽绵延千年的海盐历史,也把自己的写作视角,对准了这片百里盐滩。

  盐渔文化是家乡历史文化的根与魂,盐业文明同“汉沽渔家飞镲”“汉沽八大馇”“渔家号子”等渔家文化,以及其他民俗文化元素相互激荡,孕育出了丰富的家乡文化风景。2018年1月,我和汉沽热爱盐渔文化的业余作家,自发成立了一个保护盐渔文化的志愿者团队,大家都为团队的未来发展踊跃建言献策。几年过去了,我们出版了两本书:《滨海汉沽盐渔史话》《滨海汉沽渔家味道》,举办了几十场公益讲座,筹备了几次大型的盐渔文化展览。2023年4月,我从中国作家协会网,看到了2023年度文学志愿服务示范性重点扶持项目名单,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保护盐渔文化团队赫然在列,这真是一件让人瞬间全身毛孔都舒畅的大喜事。作为自发成立的团队,几位骨干成员几年来只知坚守、不言放弃的精神,终于被国家级别的协会所认可。

  这个团队的努力,已经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关注百里滩的盐渔文化了。2023年6月,我被天津市作家协会推荐,参与了2023“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在思考要为家乡写点什么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走进长芦汉沽盐场。6月30日这天,我来到了长芦汉沽盐业展览馆、长芦汉沽盐场盐业风情游览区,对古老的海盐制造工艺,以及千年制盐企业进军文旅产业情况,进一步深入了解。

  天津市长芦汉沽盐场,占地面积96平方公里,其前身为芦台场,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生产海盐的历史长达千年,所产的海盐被誉为“芦台玉砂”,为明清贡盐,是中国盐业生产企业中唯一的“中华老字号”,汉沽盐场也是北方最早的海盐原生态产品保护地。渤海地区古法制盐有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煮海成盐和滩晒制盐。汉沽的部分地区,如杨家泊、海辛庄等地,自古就是一片煮海成盐和滩晒制盐的古盐场。五代十国时期,管辖汉沽地区的芦台场出现了盐圣母降临,教人煮盐方法的各种传说,依据传说,先民们开始给盐圣母立庙,称“盐母庙”。盐母娘娘从此成了中国第一个代表盐业的地方神,也开了海盐神话的先河。到了明代,河流冲击成陆,汉沽地区出现了大片的冲积平原,出现了很多以海盐生产为主的聚落。煮海成盐,也叫煎煮法,煎盐以本地生长的茂密的芦草为燃料,昼夜不停,烧沸卤水,蒸发水分,析出海盐。煎煮盐工艺充分展现了古人的勤劳智慧,海盐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以海盐为基础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从此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公元1291年,盐使司在巡查汉沽煎盐区时祈祷盐圣母,雨后,发现大片灶地中结白盐十余顷,这才开始认识到日光可以晒盐。汉沽靠海地区滩涂广阔,日照时间很长,雨季集中在夏季,几乎是上天安排的绝佳晒盐地域。“吸耀日之光,凭皓月之力,依沃土之广,聚人文之功”,这是盐工对古法制盐的总结。明代汪砢玉《古今鹾略》有“广不如浙,浙不如淮,淮不如长芦”的说法,说的是渤海之滨的长芦盐场所产海盐细、白、纯,晶莹如雪,品质纯正,素有“芦台玉砂”之美誉。汉沽所产海盐数量多质量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开始大肆掠夺汉沽盐业资源。1937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洒金坨、大神堂、小神堂、海辛庄、蛏头沽等渔村周围开盐滩135副。汉沽盐场工人作家崔椿蕃的长篇小说《盐民游击队》,就是以汉沽人民反抗日寇掠夺海盐为背景的,这本书当年发行了80万册,创造了汉沽乡土文学的辉煌。

  无论是煎煮法制盐,还是滩晒法制盐,都需要盐工辛苦劳作,日积月累,就有了“盐工三大愁”的说法:扒盐、抬盐、拉大碡。盐工不仅饱受风吹日晒,更得起早贪黑地在盐碱滩蹚着卤水劳作,夏天蚊叮虫咬,冬天北风裂肌砭骨。春天,扒盐季到了,整个盐场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抢扒春盐,如果春扒期间赶上连绵的雨水,盐业生产就面临巨大损失。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夺取春扒胜利,每到春扒季节,四面八方的力量就会自愿来滩地支援春扒。这段时间的每个凌晨,滩地里总是黑压压地站满了人。每天凌晨四点,天还黑魆魆的,人们就在盐池里扒盐了,穿着长筒胶靴,站在冰冷的卤水中,用耙子奋力把结晶的海盐扒散,集中到一堆,没干一会儿就会浑身大汗,冷风顺着衣服缝隙钻进来,滋味别提多难受了。集中起来的水淋淋的海盐,还要装在独轮推车上,从狭窄的堤埝上推到集中装船的位置。别小看这木质的独轮车,要驾驭它不仅需要力气,还需要平衡能力。独轮车装满二百多斤海盐,推起来已经很吃力,再把握平衡就更难了。

  旧时盐工地位很低,平时吃的是发霉变质的小米,冬天穿的是飞花的棉衣,扒盐季节,两名盐工用柳条筐抬着二三百斤一筐的海盐集坨,要从盐坨下面走斜坡,把海盐堆在盐坨坨顶。滩灶户对盐工的劳动保护不够不说,抬盐时还不让盐工穿鞋,理由是,鞋底粘的泥巴会把海盐弄脏。海盐粗粝,反复摩擦赤裸的双脚,很容易把脚磨破,伤口被卤水浸泡之后难以愈合,还很容易感染溃烂。抬盐的扁担也会把肩膀磨破,伤口未及时治愈,又重新绽开,皮开肉绽,是盐工抬盐的常态。

  拉大碡是修滩时沉重的体力劳动。碌碡是传统的碾轧工具,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格,盐池扒盐后,要进行修整,修整盐池的主要工作就是碌碡碾轧池板。如果不细细碾轧,结晶池就会松软,卤水就会下渗,严重影响海盐产量。昔日,拉大碡完全靠人力,一副重达二三百斤的石碌碡,在摩擦系数极大的池板上滚动,往往得三个强壮的盐工齐心合力才能拉动,在空荡荡的盐池中,驴子拉磨一样一遍又一遍地碾轧,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这些盐业文化积淀的历史,也成为了我的文学素材。2023年10月,我创作的中篇小说《桃花盐》,在《朔方》杂志发表,这部近四万字的小说,就是我对新中国成立前盐工生活的文学书写。另外一部中篇小说《大滩王》,也是同类作品,我希望创作一组中篇小说,就写汉沽的盐业故事,那些发生在盐滩上的红色故事,如“三打九棚”“八卦滩夺盐”“夜袭付庄”“杨家泊战斗”等,我都想用小说文本呈现出来。

  2018年,长芦汉沽盐场决定打造工业旅游,进军文旅产业,汉沽盐场盐业风情游览区横空出世。汉沽盐场从“生产场区景观化、生产设施景点化、生产工艺路线与景区一体化”入手,几年间,就建成了长芦汉沽盐业展览馆和盐业风情游览区。那天,我驱车来到盐业风情园,一下子有了时空穿越的感觉,汽车从城市一瞬间进入水光潋滟的盐业生产区,驶过一条笔直的水泥路,车窗外满眼都是整齐的盐田,一股腥咸气息扑面而来。道路的直角弯处,是一块巨大的“芦花海盐”广告牌,继续前进,就是八卦滩文化广场。“八卦滩”是长芦汉沽盐场最为著名的滩型,全国独一无二,代表了早期滩晒工艺的最高水平。

  八卦滩文化广场根据原“八卦滩”滩田创意建设,由文化广场和巨型崂山青玉景观石等组成,其中“古芦台场”四字由汉沽籍书法家题写。文化石基座高距地表92.5厘米,石高1095厘米,寓意从公元925年至2020年建场共1095年;碑阴面,记述了汉沽盐场历史沿革及所产海盐的品质。

  离开古盐田继续前行,就进入到现代化制盐工区,传送带将洁白的海盐集坨成山,场面蔚为壮观,游客们可以把亲手制作的洁白的桃花盐带回家。站在观景台,可以俯瞰绚丽的卤水池,巍峨壮观的盐坨,还有密密麻麻的海鸟──反嘴鹬、东方白鹳等。如果鸟瞰卤池,卤池因为卤水的盐度不同,在阳光下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红色,如调色板一般。

  盐业风情游览区2020年被评为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2021年成为天津市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传统制盐工艺”还入选了天津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盐业风情园成功获批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023年“千年古盐场文工旅融合项目”入选“全国文化遗产百强案例”。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千年盐场正在朝着创新发展的方向不断地迈出坚实脚步。未来几年,长芦汉沽盐场将继续围绕海盐文化做文章,他们筹建的“盐民支队故事馆”,也在稳步推进中。不经意间,家乡汉沽的盐业生产,已经成为一道吸引八方游客的亮丽的旅游风景。

  本版题图  张宇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