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1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从天津市氢能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出发,开往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投入试运行作业。示范区自2019年设立以来加快引进氢能产业链企业,持续开展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叉车、公交大巴等示范运营,逐步培育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氢能产业生态圈。
“示范区已引入6家氢能核心企业,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负责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天津临港海洋经济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洋集团)副总经理孙泽洲说,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公司正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广氢能试点应用,持续助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双碳”目标实现。
加快试点应用 覆盖“制储用”全链条
氢能产业是我市“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在推进氢能应用试点示范的过程中,汽车行业成为氢能应用的开路先锋。重型卡车碳排放量占汽车排放总量近一半。而氢燃料电池重卡的排放产物是水,因此被寄予减碳厚望。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最近交付的1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串联起了氢能“制储用”全产业链上的多家核心企业。比如,这些重卡使用的氢燃料电池电堆来自示范区的天津氢璞创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璞创能);需要加注的氢气来自示范区附近的渤海化工集团;使用重卡的客户有不少来是来自示范区周边的环卫车运营主体等。
海洋集团氢能事业部负责人柏岳华表示,示范区已吸引一批氢能产业核心企业和重点项目落户。其中,天津新氢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已累计交付500余辆氢能车辆,近三成销往京津冀地区。来自渤海化工集团的工业副产品氢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加氢母站。这座年产能约1600吨的加氢母站可满足我市现有氢燃料电池车辆的使用需求,并为京津冀氢能产业示范城市群的加氢站提供氢源保障。据了解,目前,海洋集团正根据入驻企业需求,筹划建设公共测试平台、公共加氢配套平台、绿氢制备示范基地等项目,满足企业相关测试需求。
促进内外协作 推动氢能产业融合
眼下,示范区还通过内外协作,加速构建氢能产业生态体系,推动氢能技术、产业、应用的协同融合。
海洋集团已经在全国推广了首批100辆国产氢燃料电池叉车。“比如,我们交付给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37辆叉车。这批车每天运行18至20个小时,每辆车每日消耗氢气四五公斤。”柏岳华说。
在氢能产业链中,示范区内企业除了与京津冀地区下游企业深化合作,在上游零部件供应端也不断开展技术、项目及产品方面的联动协作。作为一家从事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的企业,氢璞创能于2020年由北京氢璞创能科技有限公司出资成立。走进氢璞创能,记者在大厅看到陈列出来的四代电堆和五代电堆。该公司生产运营负责人顾旭告诉记者,氢燃料电池重卡一般都会配置2个电堆,如果配置了额定功率72.5千瓦的四代电堆,充满一次氢气能跑300多公里;如果配置了额定功率150千瓦的五代电堆,在重载的情况下,充满一次氢气能跑400多公里。“今年以来,公司已销售300余个电堆,目前正在改造五代电堆生产线,承接更多研发项目。”他说。
为整合资源,氢璞创能还参与搭建了京津冀地区首个可批量生产的氢燃料电池电堆公共装备平台。该平台场地规模约8400平方米,总投资达1.05亿元。“这个平台是目前全国产能最大、功率涵盖60-330千瓦的氢燃料电池电堆公共装备平台,可为氢燃料电池系统厂商提供定制化生产制造服务。”顾旭说。
孙泽洲表示,示范区正不断加强与北京、雄安新区等地的协同联动,推动形成京津冀氢能车辆运营重要节点。同时,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由试点示范向规模化推广应用发展,搭建氢能科技成果展示与体验综合服务平台。到2025年,示范区将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装备企业和科技研发机构,关键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