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七届“小穿论坛”在天津市蓟州区举办。本次会议围绕“聚焦‘十项行动’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主题,汇集农、企、学、研等各方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集思广益、献智献策。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支撑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和强大推动力。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人才评价处处长周雪松研究员认为,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一是要选准切入点,明晰定位,优选本乡本土在外的大学生、企业家、农民工等回乡创业就业。二是要与产业、科研结合,实施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三是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努力将人才从城市对农村的“单向吸纳”转化为城乡“双向融合”。
探索投资运营新模式,驱动乡村文旅消费升级。参会专家建议,一是创新“镇政府+薄弱村”共富模式,聚合薄弱村扶持补贴,投资优势文旅资源,由镇政府充当资产管理人,通过增加村民就业、股权收益,反哺薄弱村。二是创新“政府+国有文旅集团+村集体”投资模式、聚合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多种所有制背景共同投资发展。三是创新“社会运营方+国有企业”运营模式,整体运营方案、规划、设计,线上线下同步营销推广。
提升农文旅“五化”水平,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所副所长郭鹏副研究员提出要提升农文旅“五化”水平。一是发展思路差异化,打造具有个性特征的乡村旅游主题。二是特色项目品牌化,提炼乡村资源要素,打造品牌、扩大传播。三是市场运营专业化,深度激活乡村文化,助力民宿业升级。四是目标受众精准化,提升本地知名度、美誉度。五是宣传推广数字化。用好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兴营销方式,实现持续的内容生产力。
数字化赋能乡村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推进文旅与各领域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文旅产品业态提质增效的新路径。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李晓副研究员建议,以乡村文旅数据为处理对象,打造乡村文旅应用新场景,推动乡村景区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推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天津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刘俊利副研究员建议,全面夯实乡村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基础,强化要素保障机制;加强生态产品+产业融合,有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建立社会资本与当地村民合作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培育经营主体;推动乡村文化资源的修复、保护和利用。
(执笔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科院基地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滢,天津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研究所博士王雪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