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是收获季,和美好相遇,与期待同在。
值此动人时节,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合作项目,也是世界上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今天迎来开发建设十五周年。
十五年间,生态城在盐碱荒滩上“城”势而上,“绿”动先行。
十五年间,生态城描绘生态轮廓、植入智慧基因、塑造开放品格、厚植民生福祉,逐级跃升,擘画未来,频频拉高城市颜值。
十五年间,生态城向下扎根、向阳生长,一座有“气质”、有“温度”、有“潜力”的新城在蓟运河畔、渤海之滨绽放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品质之美。
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生态城视察,指出“生态城要兼顾好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这一重要指示为生态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是总书记视察十周年,也是生态城开发建设十五周年。在中新双方共同推动下,生态城实现了从“生态城市”向“活力城市”、从“建设城市”向“经营城市”、从“花园城市”向“四宜城市”的转变,开创了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向“绿”图强 扮靓生态颜值
如今,生态城建成区面积达2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1100万平方米,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100%,获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绿色道路怎么走?绿色城市如何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就是“导航仪”。
在2008年开发建设之初,中新专家团队就制定了世界上首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2018年,生态城在开发建设十周年之际,对指标体系修订升级,其中步行5分钟可达公园绿地居住区比例100%、城市运行管理智能化率100%等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升级版指标体系成为推进生态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也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借鉴。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生态城发布全国首套零碳示范单元标准体系,在社区、工厂、产业园区探索“低碳—超低—近零—净零”减碳路径;联合国网天津电力打造国内首批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10千伏“雪花网”试点工程,电网使用效率提升30%,供电可靠率达世界领先水平。生态城还率先实施天津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建立核算标准,挖掘生态产品清单,将无价的生态系统“有价化”。
此外,生态城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单位GDP碳排放强度145.3吨CO2/百万美元,达国际先进水平;推动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气力垃圾输送系统,搭建无废信息化管理平台,在社区、商场等场景创建“无废细胞”,“无废城市”经验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今年2月,生态城作为我国唯一低碳城市优秀案例,在第二届中日韩碳中和论坛分享碳中和实践经验。
面对三分之一盐碱荒滩、三分之一废弃盐田、三分之一污染水面的原始条件,生态城实施生态修复、水体景观再造、盐碱地绿化工程,探索污染土壤治理和盐碱地修复改良技术标准,形成多项国家专利,体现了在恶劣初始条件下实现生态立城的示范效应。围绕“人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建设目标,生态城打造了32公里绵延互通的城市绿廊、40座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园;因地制宜设置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为城留水、为民建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50%。
如今的生态城,绿树葱葱、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充满清新秀丽的生态之美。
楼板一块一块拼起来,像垒积木一样,施工现场不仅省去了支模、绑筋等环节,还避免了扬尘污染。在生态城一处住宅项目施工现场,装配式构件的大面积运用,让施工周期缩短了25%。生态城落实绿色建筑100%标准,落地全市首单绿色建筑性能保险,绿色建筑面积超过2400万平方米,成为北方唯一的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基地;推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全市首座实用型零能耗智慧建筑,建成零碳智慧能源小镇,涵盖集中式储能、虚拟电厂等10余个应用场景;推广装配式、被动式建筑,吸引绿色建材、装备制造等机构落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绿建产业年营收超过150亿元。
以产兴城 圈定经济图谱
在生态城,绿色不只是“名片”,更是无处不在的底色与根脉。
生态城发展以人的智慧、健康、生活为生产力的产业,增加“含绿量”、提升“含金量”、丰富“含新量”,形成智能科技服务、文化健康旅游、绿色建筑与开发等主导产业集群,经营主体累计突破2.8万家,产业税收占比达76%。
生态城吸引央企上下游项目落户,引进中国核工业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一批大院大所和优质项目,北京投资来源企业占比超过40%;推动国家动漫园与北京朝阳国家文创实验区合作,建成数字文化新技术实验室,吸引蓝色光标、光线传媒等重点企业入驻,深耕影视动漫、广告传媒、互动娱乐、图书出版等领域;与清华大学共建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搭建高端光电子实验平台,成功转化30余个高科技含量创新项目,其中华慧芯建成全市首个高端光电子芯片生产线并荣获天津市技术发明特等奖。
生态城自带开放气质,在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中,扛起“为国家试制度、为改革闯新路”的重大使命。中新双方联动发力,设立驻新加坡联络处,围绕智能科技、文化旅游、生物医药、港口航运服务等产业,引入新加坡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oVita、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Sunseap、最大的服务外包企业RMA等优质项目;主动融入RCEP,建设自贸联动创新区,成立跨境出口电商运营中心、滨海新区跨境选品中心,整合北方特色跨境产业资源,打造中新经贸交流的北方枢纽;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发展港口经济,设立天津首个冻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突出国际冷链物流、产品深加工、供应链金融和本地结算,构建全链条冷链贸易产业体系。
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和世界智能大会永久展示基地,生态城构建“1+3+N”智慧城市框架,建成涵盖建设、环境、应急等19个领域的“城市大脑”,围绕“惠民、兴业、善政”,推出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42个应用场景,2019年被工信部评为智慧城市典型地区,2022年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赋百景”案例。
当前,生态城加快建设国家“双智”试点,开放151公里测试道路,打造智能网联新技术试验场;以市场引投资、以投资促产业,建成年产能20万辆的一汽丰田新能源工厂、华海通信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正式运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专业数据服务,数字经济年营收超过400亿元。
与此同时,生态城建成开放国家海洋博物馆、航母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等13个主题景区,推出中新友好图书馆、津沽记忆博物馆等“文化地标”,塑造距离北京最近的36公里魅力生活海岸线,打造国内一流的海洋文旅目的地,推动生态、文化、海洋、民俗融合发展。新加坡吉宝季景天地、万达商业广场等4个城市级商业综合体和13个社区商业中心开张纳客,打造特色夜间经济带。2020年,生态城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2年成为京津地区首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今年综合游客接待量有望突破1千万人次。
以“人”为本 共享幸福生活
生态城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城市公共服务配套由“基本满足”向“优质均衡”跨越,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目前,区域常住人口突破13万,在校在园学生跃升到3.5万人,城市吸引力、辐射力与日俱增,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照进现实。
近日,生态城第四社区获批住建部首批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是我市唯一入选社区。生态城“完整社区”的建设就是基于其特有的“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模式,分级配备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高品质生活配套,并推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和智治“五治”融合,为居民构筑500米半径优质生活圈。
在教育配套方面,生态城坚持品牌化、集团化办学,引入南开中学、天津外国语大学附校、北京师范大学附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培育生态城实验小学、第一中学等自主教育品牌,突出双语教育、生态教育等办学特色,为我市创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发挥支撑作用;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投用核工业学院天津校区,筹建天津生态城汉德职业技术学校,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在医疗服务方面,生态城引入名院名医,持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北京大学滨海医院、天津大学新城医院陆续开诊,天津中心妇产科医院滨海院区建成,形成“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区内每千人口床位数达8.2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搭建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健康小屋”,打造智慧康养“银发”平台,织就便利高效、保障全面的大健康服务格局。
一路走来,生态城一步一个脚印,以探路者的姿态,绘新景、树样板,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站在新的历史阶段,中新双方将共同谋划支持生态城绿色低碳发展,打造中新合作升级版。
下一步,生态城将继续践行“党建引领 共同缔造”理念,扎实实施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敢为善为、奋勇争先,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绿色生态之城、智慧创新之城、合作开放之城、活力幸福之城,推动中新双方合作迈向新境界、新高度,努力成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