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8月1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赤子之心 报以国兴
不能遗忘的华侨抗战史
陈建新

  近代以来,由于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国际地位低下,海外侨胞寄人篱下,孤立无援,生命财产处于毫无保障的境地。坎坷的道路和榛莽的生活,使海外华侨深深感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同他们息息相关;祖国的强弱存亡直接影响着他们在异国的处境。这也是海外爱国侨胞在近现代中国的变革和革命过程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的主要原因。孙中山说过:“中国革命,多依靠华侨的帮助。”他还为侨胞亲笔题写“华侨是革命之母”的匾额。时间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劫难,具有反帝爱国光荣传统的海外华侨与祖国同胞共赴国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第二次爱国高潮。

  宣传造势:

  最先大规模开展国际援华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惨遭日军蹂躏,身处海外的华侨也倍感屈辱。面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留美学生刘震东给天津《大公报》社寄来一封长信,认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是祖国“所不能忍受的奇耻大辱”。他沉痛地说:“有时我们怕在街上走,因为怕见人。假如中国是强国,我们可以自豪说我们是大国,文化最老国家的国民。但是,事实不让我们作如此想,我们只有恨我们自己不争气。为什么自己年年内战,国家人民的精力,整个耗费在军阀争权夺利之上?”刘震东的信道出了当时海外华侨的真实处境与心声,就连走街串巷卖报的侨童,也感到无脸见人。

  1932年8月27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世界反战大会,2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代表参加会议,列席会议的群众多达1.5万人。不过中国国内没有直接派出代表与会,而是由欧洲华侨反帝大同盟和德国华侨反战大会派出6名代表出席大会。他们在大会上做了激动人心的演讲,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事实,博得了与会者的认同,掌声经久不息。应该说,最先大规模地开展国际援华抗日活动是由海外华侨组织的。

  “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对广大华侨来说,民族不在必失其“根”。正如有的侨胞所说:“倘若是国破家亡了,我们海外的侨胞能不当亡国奴吗?”

  1938年5月9日,1.2万名来自美国各地的华侨华人聚集纽约曼哈顿,在唐人街游行。之所以选择这一天,是因为这一天是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署23周年日。为让员工参加这场游行,曼哈顿的1500家中国洗衣店、餐馆和商店当天关门。游行队伍高举着横幅、蒋介石画像,100名穿着旗袍的华人女子,抬着一面长23米、宽14米的“中华民国”国旗参加游行。这次游行虽然没有要求捐款,但是沿途路人不断地主动向旗上抛硬币:从1美分到50美分,甚至纸币。在游行队伍上空,还有6架由华人机师驾驶的飞机,他们正在罗斯福机场学习飞行,准备回国参战……所过之处,外人驻足观看,华侨华人热血沸腾。

  这年夏天,芝加哥5000多名华侨华人高唱雄壮的抗日歌曲,走上街头游行,宣传中国抗日;费城日本领事馆前也组织了数千名华侨,他们穿着黑衣丧服、抬着棺材举行抗日聚会……争取国际同情援华的宣传活动在美国许多城市此起彼落。

  抗战期间,华侨界先后涌现出3000多个抗日团体,侨胞们在侨居国创办了150多家抗日报刊,通过组织集会、散发传单、演出戏剧、发表演讲、募集钱物、战地采访等形式,为动员团结抗战、揭露日军罪行奔走呼号。

  与此同时,侨胞在侨居国普遍开展抵制日货、阻止战略物资资敌活动。“今日买日货,无异供敌人残杀同胞之子弹……凡采买日货为虎作伥之奸商,实为民众之罪人也。”在美国纽约抵制日货的万人大游行中,2000多名华侨妇女穿着棉布袜,有的干脆赤脚走在游行队伍中,号召大家不买、不穿日本制造的长筒丝袜。

  华侨广泛的抵制日货成绩是显著的。以南洋为例,南洋华侨抵制日货,使日本对南洋的贸易总额减少约39%。“日本既认南洋为日本的生命线,现在这个‘生命线’已被华侨的爱国心所割断。”

  抗战时期,海外侨胞用自己的行动做了最好的救亡宣传。一方面,这使日本侵略者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孤立,也让更多的人在了解中国抗战的态度和信心后,主动加入中国抗战的队伍,众多国际援华机构和友好人士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中国的。另一方面,他们在宣传抗战到底的同时,积极倡导国内团结,竭力反对妥协投降和分裂内战,并在舆论上不断地对国民政府施加压力。“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海外侨胞营造的国际环境和氛围是分不开的。

  捐款捐物:

  倾其所有支援抗战前线

  抗战期间,约有400万华侨为祖国抗战捐款,占当时华侨总人数的一半左右。正如南洋侨领陈嘉庚描绘的那样:“对祖国战区的筹赈工作,风起云涌,海啸山呼,热烈情形,得曾未有;富商巨贾既不吝啬,小贩劳工也尽倾血汗。”

  南洋华侨郑潮炯卖子予他人,得款全部捐给祖国抗战。缅甸华侨叶秋莲将自己全部的家产拍卖,悉数捐给祖国后,因无以为生,出家为尼,并说:“只要祖国战胜,我自己饿死是无妨的。”菲律宾华侨吴清河、薛素丽将婚宴费捐出,并附信一封:“日寇狂猖,举国同愤,捐资抗战,义不容辞。我俩谨将自备结婚费用国币三千元汇上,以作抗战军需。”智利华侨甚至为祖国捐献了首饰、瓷器、字画及古董等物,有的华侨把自己的结婚戒指都捐给祖国用于抗战。

  欧美地区的华侨亦是如此。底特律市郊华侨简夫人汇寄给纽约、旧金山等地中国劝募救国机构的钱,在105万美元以上。她表示:“只要中国不亡,我愿捐献最后一元以拯救祖国,若是不幸中国亡了,我誓将离开这个世界。”那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华侨,同样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在加拿大的抗战捐款活动中,一位靠打工为生的老华侨当场将囊中的1100加拿大元仅留10元作旅费,其余全部捐出,感动了在场的侨胞。两位华侨青年各自将积蓄多年的1400加拿大元捐献出来。他们说,“我们远离祖国,不能亲往杀敌,区区捐款,略尽国民的天职罢了。”

  抗战全面爆发后,海外华侨知道国内亲属处境艰难,有意把历年省吃俭用的积蓄寄回祖国。从“七七事变”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我国侨汇逐年猛增:1937年为国币4.73亿元,到1941年已高达18亿元。据资料,抗战时期侨汇浩大,总额约达国币95亿元。这些侨汇垫补了国民政府大量军费开支。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行第一期救国公债5亿元,光海外华侨就认购了一半。华侨购买公债较之国内同胞购债还起着特殊的作用,它可使国民政府增加大笔宝贵的外汇收入和外汇储备,用来购买抗战急需品或国内短缺的军用物资。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共发行了6期救国公债,总额达30亿元,华侨购债总额占国民政府公债总额的三分之一强。尤为感人的是,南洋华侨购债后,又掀起“还债”和“焚债”等销毁债券的活动,实际上是为国家无偿捐助。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内抗战物资极度匮乏。为支持祖国抗战,广大华侨节衣缩食,踊跃捐献战争物资。大到飞机坦克汽车,小到被褥服装蚊帐,源源不断地运回祖国。

  据资料,抗战全面爆发后5年内,广大侨胞共捐献飞机217架,极大充实了中国空军的力量。其他如美洲华侨捐救护车200辆,马来亚、缅甸华侨捐卡车计300辆,越南华侨捐铁甲车多辆。温哥华侨胞还发起了“坦克车救国大运动”。为运送军用物资,南洋华侨捐献了大量的运输卡车用于滇缅公路上。

  战时,药品属于紧缺物资。凡士林油膏、防疫浆苗、防毒面具、医疗器械等都有华侨捐献,非洲华侨还捐了一架当时属于先进仪器的X光机。金鸡纳霜(奎宁)是印尼特产、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据不完全统计,印尼华侨在抗战期间共捐金鸡纳霜约1.17亿粒,不知道挽救了多少前线将士和同胞的性命。

  抗战时期,华侨捐款捐物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巨,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14年抗战,华侨总共捐了多少钱,恐无法获得确切数字,国民政府财政部的数字统计为国币13.2亿元(仅指1937—1945年)。据有关资料,战时中日两国侨民对本国捐款之比约为31:1。华侨所捐物资,帮助祖国克服了物资匮乏的严重困难,温暖了抗日军民的身心,鼓舞了杀敌士气。就连蒋介石都承认:“海外月捐,增加长期抗战力量,所关至巨。”

  华侨对中共领导的抗战部队也给予了巨大支持。旅美华侨李兆焕捐资兴办了延安“洛杉矶托儿所”,并向抗日军政大学捐助经费。1940年百团大战胜利后,为了鼓励八路军及新四军继续英勇抗战,海外华侨鼎力捐款,其中泰国华侨陈子谷变卖家产,将所得20余万元和募集的6万元带回国内直接捐给新四军,一下子就解决了新四军三个月的军饷。叶挺军长在《抗敌报》上表扬陈子谷“是一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爱国赤子”,还在一次会上说,革命胜利后我们应该打一个金牌奖给陈子谷。

  投资建厂:

  不计利润稳固战时后方

  “七七事变”后,广大东南亚华侨的祖籍地福建、广东等地相继沦陷,日军在侨乡的恶行,激起了东南亚华侨的愤慨,他们纷纷投资国内,为抵抗日军侵略提供物质上的帮助。

  但是,华侨投资国内尤其是大西南地区,可谓是困难重重,风险巨大。尤其是当时抗战前途未卜,投资工矿、农垦业,成本大,时间长,见效慢,在战乱年代难以获利也是不难想象的。再加上日军的封锁与轰炸,投资企业还面临着被炸毁而血本无归的风险。

  华侨投资祖国大后方除了爱国心的驱使,同时也离不开一些侨领的动员工作。著名的侨领陈嘉庚、胡文虎、侯西反、庄西言等都积极宣传鼓励华侨回国投资。

  侨领陈嘉庚、侯西反、郭兆麟等原拟在新加坡投资建立制药厂,但是考虑到海外捐献药品长途运回国内,既不安全,又难以保证时间,便于1941年将资金移入国内,合资创建了大型的重庆制药厂。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新式提炼药厂,可生产91种军需药品,为解决前线士兵药品紧缺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来亚华侨王振相、王金兴创办了胶轮复制厂和中南橡胶厂。胶轮复制厂在1940年开工不久就修复轮胎一万多个,不但缓解了抗战的运输问题,同时也为国家节省了2000多万元外汇。中南橡胶厂建立之后,在云南种植橡胶树,解决了胶源问题,生产出大量的军需物品,包括军鞋、车胎等,克服了我国大量依赖进口外国橡胶的问题,满足了抗战的部分需要。

  这一时期,南洋华侨在祖国大后方的投资涉及糖厂、锡矿、炼油、植物榨油、陶瓷等多个领域。华侨的投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了抗战以来后方涌入人口的就业问题,缓解了战争、生活的物资紧缺状况,稳固了后方的经济。

  抗战基地转移到西南大后方之后,粮食的缺乏造成粮价飞涨。为缓解此困境,国民政府开始鼓励开垦,一时,垦殖成为华侨投资的重点。当时,泰国政府排华日甚,许多难侨组织回国垦殖团,由罗汉等10余人率领回国,到云南车里、南峤、佛海等地垦殖。如华侨创办的华西垦殖公司、广西露堂垦殖公司,开垦了大量的荒地,增加了粮食的产量,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危机和社会矛盾。

  当时,华侨向国内大规模的投资绝大多数是不计利润的,纯属为祖国抗战需要,其成效也让国民党《中央日报》不得不承认:“在战时的今天,华侨投资当是抗战建国的柱石。”

  与此同时,许多爱国侨胞奔赴陕甘宁边区兴办实业,成立了西北华侨实业公司,开办华侨毛织厂和华侨制药厂等。延安的侨资企业大都是职工认股集资。如坐落在杜甫川的华侨毛织厂就是菲律宾华侨工人募股创办的。其他如桥儿沟化工厂、光华制药厂等都有华侨职工集资认股的情况。

  华侨在延安投资的效益十分显著。以延安华侨毛织厂为例,1942年建厂投产,当年即获净利50万元,该厂生产的大批毛毯、毛呢、纺毛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延安及边区军民的生活需要,繁荣了边区的工商业,帮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熬过了最艰难的抗战岁月。

  回国参战:

  “抗战不胜利就不回来”

  “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这是华侨青年冲破家庭阻挠,满怀爱国热情回国参战时留下的豪迈誓言。由于华侨回国参战带有极大的普遍性和广泛性,所以到底有多少人投入这股洪流已无法完全统计,据广东省侨务委员会1946年统计,战时回国参加抗战的粤籍华侨就有4万多人。

  早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中,就有一支由252人组成的华侨抗日救国义勇军在浴血搏杀。他们在前线是“最勇敢、最有功勋者”,在后方,“所受苦痛亦最多”。旅日华侨徐香进,偕同华侨刘兆祥等人回国参加淞沪抗战,在为前线押送作战物资时,途遇敌机轰炸,同行者早已远避,而他始终不离职守,粉身疆场。美国归侨黄毓荃驾机凌空迎击来犯淞沪的日机时,不幸坠毁身亡。徐香进、黄毓荃等是为祖国抗日而壮烈献身的第一批华侨烈士,他们为海外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立下了首役之功。

  发端于辛亥革命时期的华侨航空救国运动,在抗战时期形成第二次高潮。华侨不仅出钱培养航空技术人才,而且出钱将他们送回国内。仅美国就为国内输送了航空人才200人左右,全国歼击机飞行员中华侨占四分之三,成为中国空军作战主力。从南洋回国抗战的华侨飞行员中,印尼的吕天龙、梁添成、陈镇和、刘盛芳等人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作为抗战时的稀缺人才,华侨飞行员大大提升了空中打击日军的作战能力,夺回了某些地区的制空权,挽救了无数抗日将士和同胞的生命。

  “你们这批人回去,代表的是800万海外华侨,抗战不胜利就不回来! ”这是陈嘉庚送别南侨机工(华侨司机和修理工的简称)时说的话。

  “七七事变”后,中国主要港口和不少铁路线相继被日军侵占,输入外来物资主要依靠1938年8月底开通的滇缅公路。为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了西南运输处,负责西南地区军用物资运输和进出口货物运输,并委托陈嘉庚在南洋招募华侨回国参战。之后,陈嘉庚向南侨总会各分会发出通告,得到了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华侨青年的积极响应。经过层层筛选,共有3193名华侨青年分批回国,这些是由南侨总会及其下属机构登记并安排回国的统计人数,超过原计划近6倍。

  当时,南洋机工们须闯四道鬼门关:疟疾关、雨水泥路关、险路和险情关、日机轰炸关。滇缅公路蜿蜒于海拔500至3000多米的横断山脉中,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深谷不计其数,行车非常艰险。如遇雨天,道路泥泞,险情大增。后来,日军向南洋进攻,经常派飞机轰炸滇缅公路。然而机工们没有退缩,反而恪尽职守,日夜不停地为祖国输送抗日物资。

  因国内正面战场战事激烈,所需作战物资补给十万火急,因而南侨机工的运输任务紧急而繁重,必须限时限量,不得贻误。当时昆明至下关往返路程为824公里,限36个小时内装卸往返运完。在紧张的运输中,时常有车抛锚在荒无人烟的荒野中,干粮吃完只好饿着肚子等车来才能讨得饭食;缺水渴极了,只好取泥浆澄清后解渴。为祖国抗战效力,他们就是这样吃苦受累也在所不惜。他们向海外亲人描述,滇缅公路的车队是穿行在“风花雪月”之中──即云南沿途风物的四大特点:下关的大风,祥云的茶花,苍山的积雪,洱海的明月。

  到1942年5月,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前,南洋机工们共抢运了45万吨以上的物资,平均每天运回300吨,极大地支持了祖国的抗战事业。其中仅1941年一年就运入机枪、炮弹、汽车、各种药品等达13万多吨。

  由于路况复杂和日本军机的轰炸,先后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以身殉国。每1公里就有1名南侨机工献出宝贵的生命,平均死亡率每日七八人。战斗在滇缅路上的每个南侨机工都有自己光辉的一页,他们是祖国抗战的功臣。

  与此同时,不少侨胞受中共抗战主张感召,回国参加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时期,在延安学习、工作的归侨有600多人,涌现出叶飞、林文虎等著名归侨将领和抗日英雄。

  悠悠赤子情,拳拳报国心。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关头,笔者不敢说如果没有华侨共赴国难,抗战胜利或许会晚几年到来,但势必会更加艰难。抗战胜利78年后的今天,面对那些滚烫的数字和无数令人感佩的事迹,我们仍能从中获得这样的启示:抗战时期,正是因为我们形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达到空前的团结,共御外侮,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必须团结广大的海外华侨华人,发挥爱国侨胞心向祖国、热爱家乡的光荣传统,共同致力于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发展,共同致力于统一祖国和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同样,只有祖国真正实现富强、民族实现振兴,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的尊严才能得到根本的维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