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一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工作重点、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强调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二个必须”。这“十二个必须”,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支撑起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四梁八柱”,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重要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涵盖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旗帜方向、重要任务、工作主线、实现方式、中华民族历史观等基本问题,与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是对党百年来民族工作发展历程,特别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的思想武器,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要持续在学习领会、宣传阐释、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到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向此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们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具有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我们要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更好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能力。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科学提出“八个坚持”“十二个必须”等一系列重要方法论,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实践充分证明,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做到“八个坚持”,落实好“十二个必须”,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将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做好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工作;要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加强“四史”教育,持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要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
(作者分别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