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世间》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以弟弟为原型、致敬劳动者所书写的“50年中国百姓生活史”,那么,他的新长篇《父父子子》就是为致敬父辈而挥就的“50年中华民族奋争史”,这两部作品共现百年中国的波澜壮阔。日前,梁晓声接受记者采访畅谈创作。
几十年来,梁晓声创作的文字多达2400万字,从最早的知青文学到近来的《人世间》《父父子子》,他坦言:“最初写作带给了我荣誉,但是越往后写,我越愿意把文学从神坛上挪到和生活最近的位置上,通过文学的方式写一部分他者的命运,给更多的他者来看。”
《父父子子》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东北高氏、纽约赵氏等四个家族四代人的命运故事以及他们在动荡时代下的选择和坚守。小说跨越宏阔时空,缓缓铺陈中国社会经历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纵深到新中国成立后曾经的革命者成为首批“北大荒人”垦荒拓野,扑朔迷离的世界局势,错综复杂的人生选择,这既是个人与国家一起成长的铁血儿女列传,也是民族奋斗的白描史书。梁晓声这样解释书名的寓意:“‘父父子子’有着一种代代传承、继往开来的含义在内,传承的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怀。”
说起与以往小说有较大差异的新作,梁晓声表示,这也是他在70岁后进行的大胆探索,书中有非常多的创作新尝试:比如打破常规的叙事角度,力求最大限度地给予读者亲历者自述般的现场感;比如创造性地采用跨国视角,以哈尔滨和纽约为空间坐标,呈现海内外同胞异地同心的“双城记”。他说:“《父父子子》比《人世间》的格局要大一些。历史的厚重感,也比《人世间》更有分量。”
在梁晓声看来,中国的近代历史,不唯苦难,不唯悲情,也有大气节大义勇在,那些铁血男儿、坚毅女子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国,肝脑涂地终不悔的初心,与日月同光,共山河永在,让他肃然起敬又深深震撼。于是他满怀激情创作了《父父子子》:“我在写作时,是有激情、有情怀的。否则我一个70多岁的老人,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个题材呢?”
他想把从抗战到改革开放初期的那段历史讲给年轻人听,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动荡年代的人和事,了解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生命弧光,看到时代更迭中个人与国家的联系,看到历史进程中个人的历练与蜕变,从而燃起家国情怀和使命感。梁晓声说,名下有此书,让他的创作生涯少了遗憾:“我不允许我没有写过这个题材。临到老了,终于为表达由衷的敬意而创作了这样一部小说,实在是我该做的事,也实在是一种光荣!”
鉴于现在许多人对历史的漠然,梁晓声认为,当下正需要凝聚起爱国情怀,“历史就在那儿,那些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优秀中华儿女就在那儿,他们有名有姓,我以谦卑和虔诚的心态进行创作,通过虚构的人物,把他们所做的牺牲,尽可能地凝结在一部作品里。希望通过这本书,重新唤醒大家对那些历史人物的敬意。”
梁晓声倡议大众回望历史:“回望的过程,会让人心中油然而生对先辈、先烈的敬意。而敬意产生的时候,人才能摆正自己在社会的位置,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电视剧《人世间》大热后,梁晓声透露,《父父子子》也要改编成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