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跟奚志农老师聊了一下午昂赛大峡谷的雪豹以及三江源地区的动植物,他的手机和电脑里装满了大自然的精灵,偶尔闪过一个小姑娘的脸,奚老师笑着说是自己的小女儿。我看到的,是他心里的纯真世界。
奚老师总是一身户外服装,温文尔雅的他却始终操持着“野性中国”,我前几天跟他打听大熊猫之父潘文石教授的情况,那时候知道他编的书《生命的灵动》很快就出版了,于是多了几分期盼。
用野生动物摄影保护生态
奚志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和保护,实践着用影像保护自然的信念。他将鲜为人知的滇金丝猴展现在大众面前,并由此保护了它们栖息的一片原始森林;他在中国首次报道了藏羚羊的危机状况,促进了国内外公众对藏羚羊保护的关注;他创办了“野性中国”工作室,创办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导师和学员们的身影出现在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高黎贡山、珠峰、秦岭、唐家河、无量山、广西亚热带丛林、香格里拉、波密,等等。2022年5月,奚老师将自己在大理的家改成了苍山自然影像博物馆,对大众开放。
阅读《生命的灵动》有不少隐藏的彩蛋在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萌、软萌、呆萌、蠢萌的“网红物种”,也可以看到长得像《植物大战僵尸》里面寒冰射手的植物;可以看见2厘米长的植物如何坚强求生,也可以看到用最新SRT爬树结合航拍技术拍摄的80多米的中国巨树的雄伟;可以看到学者型摄影师的作品,也可以看到青海玉树牧民7岁女儿康卓的作品──虽然质朴,却给人希望;可以看到难得一见的雪豹,也可以看到摄影师如何拍摄我们天天都能见到的鸽子并以此投射出动物在城市的巨大生存困境。
在书里,有鄱阳湖上空成千上万只反嘴鹬;有高黎贡山成熟树木的树冠是如何小心翼翼地尊重彼此的生存空间,而不是挤在一起争夺珍贵的阳光;有青海的一只雪豹妈妈和幼崽在它们的洞穴里,当幼崽睡觉时,妈妈时刻保持着警惕的眼神……这些影像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脉搏,动物们生活在草原、高山和森林中,在空中、雪地里,或是水下,在白天或在黑暗的掩护下,它们捕猎、玩耍、争斗、跳舞和照顾幼崽。
这些图片的艺术感和多样性证明了中国在保护其丰富自然遗产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管理良好的保护区系统,覆盖了近20%的国土面积。大熊猫、藏羚羊、朱鹮等几十年前濒临灭绝的动物目前已经摆脱了危险,栖息地都得到了保护。
跨越近二十年的生态故事
“观照自然,天人合一”,这里有青海昂赛大峡谷的雪豹幼崽安静地俯卧在岩石间,干净清澈的双眼让人心生怜爱;山东长岛海面上的斑海豹在礁石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四处张望的表情中透着对人类的好奇心;云南瑞丽中缅边境地区的绯胸鹦鹉汇聚成绿色的风暴,在森林和农田之间飞舞,形成壮观的集群色彩……野性中国的摄影师以及中国一批最优秀的自然记录者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发现并记录着中国自然生态的一个个感人瞬间。
《生命的灵动》中的一张野生绿孔雀和它的栖息地照片,不单单是中国第一张野生绿孔雀的生态照,更是一段绿孔雀重要栖息地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的重要记录。在2018年8月,“野性中国”摄影师们和自然之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三家机构一起紧急启动了对于绿孔雀及其栖息地艰苦细致的实地调查,借着充气艇深入元江腹地,查明了绿孔雀重要栖息地面临的水电站蓄水淹没威胁。随着水电站建设暂时停工和绿孔雀栖息地被划入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永远写在了我们的自然生态保护史中。
贯穿在这本画册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天行长臂猿和怒江金丝猴照片的背后,是中国科学家对于灵长类新物种的发现故事;扬子鳄和麋鹿的生态照片讲述了成功的重引入和迁地保护案例;而城市貉和鸟撞的影像故事,介绍了市民志愿者加入到公民科学团队后,所给予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巨大支持。
书中的时间跨度近二十年,每一张作品是人对于大自然的观察和理解的历程,也是我们从大自然中汲取勇气和慰藉的佐证。在这些年中,一些物种的自然栖息地首次被发现,一些神奇的行为第一次得到了影像记录,一些自然环境所经历的“决定性瞬间”被快门永远留存下来成为永恒,一些新的物种被发现并记录。当你看到这些专业或业余的摄影师、爱好者、环保工作者、学者、纪录片制作人用心拍摄的作品时,你会感觉这些动植物主体以及光影的碎片连缀起来,所讲述的是一个充满生命与力量的中国。